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著,系其十年集第三卷下,安徽文艺出版社,26万字,1994年)

★启蒙与救亡。

★三次论战。二十年代张君励等人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在身心、社会领域,因果律无效,要求回到宋明理学;丁文江等人强调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要求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以作为信仰,指导生活;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三派,陶希圣等人的《新生命派》和托派《动力》都强调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中共的《新思潮》派则强调中国社会的封建性,前者主张反帝反资,后者主张反帝反封建;两次论战中的科学性(学术)与意识形态性(政治)的交错纠缠的特点;四十年代胡风反对向林冰以民间形式为创造文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强调继承五四,以吸取外来为主;革命战争要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群众和干部“喜闻乐见”的“大众化”成为时代主流,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适、陈独秀、鲁迅。文学的语言形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胡适首倡白话文运动而成名;胡适的第二个贡献是在文史领域开创了近代学术的思想新范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哲学方式论;陈独秀的主要兴奋点始终是政治,他从政治角度看待文学革新,突破了胡适的“八不主义”,陈反对把孔孟与程朱划开,反对把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与西方近代的民主主义混为一谈;陈的启蒙主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德谟克西提倡的肯定到否定再回到肯定;鲁迅对“死”的形上感受,他超越了启蒙,具有现代性的孤独与悲凉。

★毛泽东。青年毛以“动力”和“斗争”为宇宙本体和人格本性,这“动”具有体魄性的特点;以“实现自我”为道德律,以不可穷尽的永恒追求为理想,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调;与“贵我”映衬(对),强调方法上、认识上的“通今”,重视现实经验的概括。

★马列。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突出的被接受和被实践的部分,实用理性使中国知识分子乐于接受进化论和唯物史观,它们主要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理性的信仰被奉行;李大钊是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他号召“到民间去”和强调“改造精神”的两大特征;瞿秋白承上启下,介绍、宣传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成为关于革命的战略学说,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争等一系列战略策略;总结战争经验,军事辩证法提升为哲学世界观,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经验理性的哲学认识论;思想改造运动,高扬道德主义,刘少奇的自我修养理论;1949年的胜利带来了独立、统一、平等的新中国,毛反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依靠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提前超额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毛继续强调“政治挂帅”,强调“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扩及一切领域,它们经常变成了劳动与剥削、公与私、善与恶的道德判定;斗争哲学(“以阶级斗争为纲”)、道德主义(“斗私批修”)、民粹主义(“向贫下中农学习”)成为思想特征,在“文化大革命”中发展到高峰,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在道德主义下的屈从;新时期的人道主义呐喊,其理论弱点及历史正义性,马克思主义应是建设的哲学。

★文艺。从形象思维世界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苏曼殊创作中的某种黎明期的清新气息;五四时期多悉善感的敏感主义特色,对人生、对自我的探索、追求、新鲜性、多样性和朦胧性,冰心的母爱、郁达夫的性爱、郭沫若的力、许地山的哲理……春天过去,夏日当头,青年成熟,走进社会?三十年代创造具体模式的一代,现实生活的广泛写照,现代文学获得了客观性,茅盾、巴、老舍、沈从文、曹禺、夏衍;走向工农兵及其心灵的复杂和痛苦,艾青、路翎和农民作家赵树理;颂歌(贺敬之)和忏悔(张贤亮)作为解放一代的文学特征;噩梦苏醒后的徬徨、愤慨、寻求和否定;从舒婷、北岛到刘索拉。

★新儒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

★“西体中用”。以“天平天国”为例,“中国化”过程中的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命令主义和道德主义。多元化。

★毛泽东、斯大林再三说过,民族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的实质上是一场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战争。

★五四期的鲁迅之“不读中国书”、钱玄同之“废除汉字”等等激烈的彻底的反传统、批儒家的要求,在今天许多青年的思想和论著中,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毛泽东曾高声赞誉过陈独秀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陈独秀说:“什么先天的形式,什么是良心,什么直觉,什么自由意志,一概都是生活状况不同的各时代各民族之社会的暗示所铸而成!一个人生在印度婆罗门家,自然不愿意杀人;他若生在非洲酋长家,自然以多杀为无上荣誉;一个女子生在中国阀阅之家,自然以贞节为她的义务;她若生在意大利,会以多获面首夸示其群;西洋人见中国人赤膊对女子则骇然,中国人见西洋人用字纸揩粪则惊讶;匈奴可汗父死遂妻其母,满人初入中国不知汉人礼俗,皇太后再嫁其夫弟而不以为耻;中国人以厚葬其亲为孝,而蛮族有委亲尸于山野以被鸟兽所噬为荣幸者;欧美妇女每当稠人广众吻其所亲,而以为人妾为奇耻大辱,中国妇女以得为贵人之妾为荣幸,而当众接吻虽娼妓亦羞为之……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

★毛的讲话统治了中国现代文艺实践和理论三、四十年。戏曲、国画、自由体诗歌、国际美声唱法、交响乐、爵士音乐、芭蕾、现代派造型艺术和文学……却处在或排斥或轻视或贬低,或相形相绌的位置。五十年代初演出《和平鸽》舞蹈时,便有“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的批评,同时也就有对所谓“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

★陈独秀:建党、总书记、五州、北伐、武汉时期、开除党籍、托派、监狱、出狱,贫病交加死于江津。他作为政治领袖,在中国不可能成功,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如军队、干部)。

★关于胡适、陈独秀、鲁迅。

胡是温文尔雅的学者。他宁静、清晰、平和、软弱。他的兴趣是在学术,认为考证一个古字和发现一颗新星具有同样价值。从待人处世到政治倾向,他都尽量照顾周全,平衡妥当。他相信并主张自由主义,提倡“好人政府”,但在中国现代的条件下,却不得不最终依附在独裁政权下。他创作了《终身大事》,歌颂自由恋爱,但在中国的条件下,他却不能也不愿与母亲包办的旧式婚姻决裂,而宁可自己忍受一生。“又向蛮方作寒食,强持厄酒对梨花”,他满足在由成功所带来的小康舒适的人生境地中。

陈则不然,他是意志刚烈的革命家,勇敢、坚决、顽强,但是肤浅。他当了一生的反对派。陈有比较彻底的理论兴趣和概括能力,密切关注国事民瘼,积极行动,但他由思想领袖变而为政治领袖,既是中国现代必然会有的历史误会,也是他个人的悲惨命运安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陈一生处在革命的人生境界中。

鲁与胡、陈迥然不同。他是深沉锐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爱憎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现实气息,他的情感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他的作用比起陈、胡来,显然具有远为强大长久的生命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鲁迅的孤独、悲凉的人生境界也是超越和伟大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曾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两个重大发现。

★毛泽东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方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十大军事原则”: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⑥发挥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等等。

★“文革”的发动者、领导者毛之情况复杂。既有追求新人新世界的理想一面,又有重新分配权力的政治斗争的一面;既有憎恶和希望粉碎官僚机器,改煤炭“部”为煤炭“科”的一面,又有怀疑“大权旁落”有人“篡权”的一面;既有追求永葆革命热情、奋斗精神(“反修防修”)的一面,又有渴望做“君师合一”的世界革命的导师和领袖的一面。既有“天理”又有“人欲”;二者是混在一起的。

★中国“礼”,在一般传统习惯和生活具有双重含义。同姓重于外姓,男重于女。

贾对林黛玉说“疏不间亲”。林在客观上比薛对贾更亲,因林、贾是姑表,而薛、贾是姨表。

(1996年3月15日阅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