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1904年就读于私塾。一年之后转入冠英小学。1911年又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境变化,负担不了学习费用,于1914年辍学,但他没有放弃求学的追求。在无锡的乡村教了一段书后,先往武昌,又到北京。1917年9月考进不收学费和膳费的俄文专修馆。在这里,由于学习生活的紧张,更因物质生活的艰苦,瞿秋白染上了肺病。但他仍刻苦顽强地进行多方面的学习。三年之后,他不仅能说相当流利的俄语,而且能够翻译俄国文学作品。在文学和哲学方面也获得了广泛的知识。这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瞿秋白对陈独秀等在《新青年》上宣传的民主和科学发生兴趣。但是旧社会的现实又使他“觉得人生孤寂得很”。他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状况中生活着,探索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使瞿秋白的心灵受到了荡涤,斗争实践的锻炼,使他迅速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坚。他是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参加了5月4日的游行;他又是北京学联的代表,经常组织和领导学生们到街头演讲,进行反帝爱国的宣传活动。6月4日,瞿秋白作为学生代表之一赴北洋政府请愿, 要求释放6月3日被捕的学生,结果也身陷囹圄。他鼓励前来看望的同学,“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1919年11月,瞿秋白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在该刊上,瞿秋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社会运动的牺牲者》文中,他认为:要使社会改造成功,就必须把群众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结合起来,改革旧制度,建立“新的信仰,新的人生观”。 在《读“美利坚的新村运动”》文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和新村运动加以对比,表示赞成马克思主义而不赞成空想的社会主义。 《伯伯尔之泛劳动主义观》文中,他表示赞成“劳农革命”。由上可见他的思想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明显倾向马克思主义。就在这时,他参加了李大钊等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10月,瞿秋白尚未毕业,即应北京《晨报》馆的聘请,以特邀记者身份前往苏俄考察。他受聘的目的是要“尽一份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 “担一份中国再生时代思想发展的责任”。①
1921年1月25日,瞿秋白到达苏俄首都莫斯科。此后的两年中,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深入考察了苏俄的社会生活,并出席过共产国际会议。在这一基础上,他写了大量通讯,仅在《晨报》发表的就有35篇。对苏俄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工农生活、党的建设等作了系统报导。它是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根据直接考察访问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作关于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情况的全面报告,影响较为广泛。
通过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有了深刻的了解,确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并决心成为中国革命“积极的奋斗者”。②1922年2月,经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奉调回到北京,主编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和《前锋》。编辑《向导》周报。到“五卅”运动前,他发表各种著述近百篇,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解释共产国际政策,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分析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1923年6月,瞿秋白参加了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中央的宣传工作。9月,他在《新青年》季刊第二期发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一文,阐述了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提出了在联合战线中坚持和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独立性问题。说明他在理论上的认识是清醒的、正确的。同年12月,受组织委派,瞿秋白到广州参与帮助孙中山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大会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会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委,并担任《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做了重要工作。他的杰出工作,也赢得了全党的信任,中共四大被选为由五人组成的中央局委员。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五卅”惨案发生后,瞿秋白主编了中共中央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该报及时反映上海及全国反帝斗争情况,指导反帝运动的发展,他亲自撰写社论,编辑新闻,解答工人提出的问题,使报纸成为五卅运动的喉舌,为推动反帝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卅运动后,瞿秋白又投身于同统一战线中的戴季陶主义及国民党右派的斗争。著有《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 《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等文,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争夺领导权的重要。
要争夺领导权,关键是同农民建立联盟。早在中共三大时,瞿秋白就提出中国革命没有农民参加就不能成功。①因此,他一直重视农民问题,鼓励和支持农民运动。并同党内压制农民运动的右倾错误进行斗争。1927年3月他调到武汉工作,支持出版毛泽东所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在序言中推荐全党都应当读一读,掌握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批判和结束了右倾投降主义的统治,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实行土地革命的正确方针;组成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号召全党要继续奋斗,使党在政治上前进了一大步。会后,瞿秋白率领全党积极贯彻会议精神,在极其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中开始新的斗争,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在指导工作中,他没有清醒地认识革命转入低潮这一形势,组织一些并无希望的起义和城市暴动,形成盲动主义错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1928年4月,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停止全国暴动的方针,纠正了这一错误。会后,瞿秋白赴莫斯科,筹备中共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提交了书面报告,作了开幕词。政治报告及结论报告,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也检查了自己的错误。会议确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会上,他继续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1930年8月下旬,瞿秋白受派回到上海。9月下旬主持召开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李立三的右倾冒险主义错误。三中全会后的中央,在瞿秋白领导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31年1月,王明等人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下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开始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左”倾中央以瞿秋白犯“调和路线”错误为由,将其排挤出中央领导机构。从此开始,他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拖着重病之躯,参加领导了上海文化战线反围剿斗争,并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2月初,瞿秋白奉调到中央苏区,担任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以后又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尽管当时受到“左”倾领导人的歧视,但他仍尽心地履行职责,为提高苏区人民文化水平,发展苏区文教事业做了一定的工作。同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瞿秋白被留下打游击,出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带病坚持工作,继续编辑出版《红色中华》报。
1935年初,鉴于根据地环境恶化,中央分局决定分九路突围。同时决定送瞿秋白绕道香港去上海就医。2月11日,瞿秋白与何叔衡等离开瑞金九堡,24日到达福建长汀县灌田区水口乡小迳村附近,突遭国民党地方武装包围,瞿秋白不幸被捕。
在狱中,瞿秋白写下了驳斥敌人污蔑苏区言论的“供词”和进行自我解剖的《多余的话》。国民党反动派使尽各种手段未能使瞿秋白屈服,便下达了杀害令。6月18日清晨,瞿秋白看到处决令后,神色自若,挥笔写了绝笔诗。至刑场路上,他用俄语吟诵《国际歌》,并唱《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到刑场后,面对敌人的枪口,盘膝而坐,从容就义。
195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瞿秋白遗骨安葬仪式。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 “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士。他献身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的高贵的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心里,永垂不朽”。
注释
①《瞿秋白文集》(一)第8、27页。
② 《瞿秋白文集》(一)第166页。
① 《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见《六大以前》第6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