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热那亚会议的召开与拉巴洛条约的签订
1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召开了国际经济会议,讨论“复兴欧洲经济问题”。这是一次大战后欧洲所有国家都参加的一个规模空前的盛会。除欧洲国家外,日本也是这次会议的发起国。英国的4个自治领和印度亦应邀参加。这使与会国总数达34国之多。①美国则派观察员出席。因此,热那亚会议实际上已超越欧洲范围,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一次国际会议。
热那亚会议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出席会议的国家中,包括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和作为欧洲大国的战败国德国。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建国后首次出席的国际会议,苏俄的出席,意味着资本主义大国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事实上的承认。而德国的与会则表明:尽管德国是个战败国,但它的重要性却是任何人无法忽视或抹煞的。这两个国家在热那亚会议上的出现及其在会上的活动,又使会议越出了经济的范围,成为政治斗争的舞台。会议没有什么具体结果,但苏德在会议期间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对欧洲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协约国的戞纳决议
1922年1月6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白里安和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的代表,在法国南部的海滨游览胜地戛纳,举行协约国最高委员会会议。美国派观察员参加,德国的复兴部长拉特瑙应邀列席。
会上劳合·乔治建议召开包括苏俄在内的欧洲各国经济会议,以便迫使苏俄“偿付债务,赔偿外国企业主因财产被没收而受到的损失”。他事先已同白里安磋商,因此所提出的决议草案当即获得通过。决议宣称:“与会的协约国一致同意,应当在2月或3月初召开欧洲各国经济财政会议。欧洲一切国家,包括德国、俄国、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都应当被邀请派遣代表来参加。”决议要求各国总理尽可能亲自来参加这次会议。以便会上通过的一切决议,能够尽速贯彻。
这次会议的决议,还提出了保证会议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 2.保障外国资本和利润不受侵犯; 3.凡希望得到外国贷款的政府,应承担该国历届政府的债务,要归还或赔偿被接管的外国财产; 4.各国应拥有必要的交易资金,制定保证贸易的金融货币规章;5.放弃颠覆别国的宣传;6.停止对邻国的敌对行动。
戛纳决议提出的6项条件是互相矛盾的。如第1条表示承认“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每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制度。”但其他条件却表明:决议的真实意图,是把苏俄偿付全部旧债和废除国有化法令,作为外交承认的先决条件。至于如何通过热那亚会议来实现戛纳决议,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打算。
英国政府作为这次会议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它打算联合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统一战线,来迫使苏俄做出尽可能多的让步,签订奴役性条约,在俄国恢复旧制度;通过这次会议来加强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对抗美国对海上霸权的争夺,在欧洲大陆上拉拢德国,遏制法国。
意大利追随英国的“复兴”欧洲政策。它不是沙俄的债权国,对苏俄的要求是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两国的传统贸易关系。
德国的拉特瑙在戛纳会议上积极建议西方列强成立共同的银行团,来对俄国实行经济奴役。同时,他又要求在热那亚会议上讨论减轻德国赔款问题,以利德国经济复兴。
法国总理白里安在戛纳决议通过之前,把“欧洲各国经济会议”改为“欧洲各国经济财政会议”,特意强调不是政治会议。他要求同苏俄解决债务问题。因为,沙俄欠法国110多亿金法郎的债款,持有债券的法国人达160多万人。然而,总统米勒兰和陆军、财政等部的部长们却对戛纳决议表示不满。他们反对邀请苏俄和德国参加会议,尤其反对讨论德国赔款问题。白里安从戛纳回到巴黎,即遭到议会大多数议员的猛烈攻击而辞职。代之而上台的普恩加莱向英国发出照会:“如果苏维埃政府不预先承认戛纳决议提出的一切条件,法国政府就不派代表团参加热那亚会议。”他建议把会期至少推迟3个月。实际上,普恩加莱是要让会议开不起来。此外,他要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各项条约,在赔款问题上不向德国让步。
美国认为,热那亚会议不论称作“经济会议”,或“经济财政会议”,“都不是一次纯经济会议,它必定具有政治会议的性质”。国务卿休斯声明,美国政府不同苏维埃政府打交道,拒绝参加会议。美国采取这种态度,还有休斯声明中未便说出的更重要的原因:它担心讨论减轻德国赔款问题,会牵连出协约国对美国的欠债问题。
为了协调英法两国的行动,1922年2月25日,劳合·乔治和普恩加莱在布伦举行会谈。劳合·乔治以放弃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和约问题,来换得普恩加莱同意召开热那亚会议。双方约定:邀请苏俄参加会议并不意味着承认它。关于承认与否,应视苏俄是否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各项经济要求而定。为了拟定这些要求,3月20—28日,协约国的财政经济专家集中到伦敦开会。
伦敦专家会议综合了协约各国的各种要求,写出了一份秘密文件《复兴欧洲和俄国经济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政府、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的一切债务;要求发还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的财产,或给予相当的赔偿,要求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要求让外国人在苏俄享有类似治外法权的特权,由协约国列强监督苏俄财政。这样,就预先决定了即将举行的欧洲经济会议,实际上是协约国对苏俄的谈判。
苏俄准备赴会
随着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和欧洲一些国家革命高潮的消退,从1920年后半年开始,在苏维埃国家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某种均势。紧张尖锐的武装斗争局面有所缓和,呈现了某种暂息。苏维埃国家力图使局势进一步缓和,争取同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建立正常关系,以便恢复战争创伤,进行和平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政权。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虽然仇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因连年征战,经济凋蔽,人民生活困难并对统治集团的反动政策十分不满, 要继续打仗已力不从心。它们迫切需要俄国的原料和市场,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这样,在两种制度之间,就开始出现了建立正常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的可能。
当时,在苏维埃国家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方面,存在着两个问题,它们阻碍了经济关系的恢复与发展。这就是:关于沙俄所欠外债及其偿还和外国在俄投资及其产权的问题。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曾宣告废除一切外债,并把外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西方国家对此极为不满,坚持要苏维埃国家偿还外债,发还全部外资企业。要争取同西方国家建立正常经济关系,就应该设法对这些问题采取灵活的措施。
1921年10月28日,苏维埃政府在致英、法、意、日、美等国的照会中,建议召开国际会议,研究有关建立欧洲和平和经济合作的一切问题。照会表示:只要各国正式承认苏维埃政府并向它提供贷款,苏俄“愿意对各国及其国民承担1914年以前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债”。照会表明苏俄愿意向列强作出适当让步,如修改1918年2月3日颁布的废除一切外债法令。苏维埃政府还希望通过国际会议,西方列强和苏俄都能考虑对方的要求,缔结全面的和平条约,“达到普遍的和解”。苏维埃国家采取的这一主动行动,实际上是促成西方国家召开戛纳会议和决定举行热那亚会议的重要动因。
1922年1月7日,意大利首相博诺米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的名义,邀请苏俄政府代表团于3月到热那亚参加会议,同时发出戛纳决议的副本,并表示希望苏俄代表团能由列宁亲自率领。第2天,外交人民委员齐切林电复意大利外交部,表示苏维埃政府愉快地接受邀请,并且说明:“如果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代表团的组成及拥有最广泛的全权,和列宁本人参加时完全一样。由此可见,对于会议工作的顺利进展,从俄国方面不会有任何障碍。”
1月27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派出以列宁为团长、齐切林为副团长的阵容强大的代表团①出席热那亚会议。
代表成员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列宁称赞他们都是苏维埃俄国的优秀外交家。同时,遵照列宁的指示,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必须个个能干实事,政治可靠。他强调指出:必须把那些“企图欺骗我们,使出国之行变成休息,变成同白卫分子加强联系”的人,统统从工作人员名单中勾掉;任何工作人员如有失职,“在欧洲丢脸”,推荐者要负责任。②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对苏维埃代表团应取的策略,从1月16日至3月27日,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作了多次反复的讨论,最后拟定了十分详细的指令。其主要内容是:苏维埃代表团“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因此,不要在那里宣传共产主义理论观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用“暴力革命”和“流血斗争”这样一些吓人的字眼。要善于利用与会者战胜国与战败国、大国与小国、好战派与和平主义者的种种矛盾,特别是利用和平主义来瓦解资产阶级阵营,分化敌人,抵制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作有利于我们的生意”。“如果在那里,我们的对方很识时务,不过分固执,那就通过热那亚会议达到这一点,如果他们硬要固执,那就在会外达到这一点。”③
列宁就如何在会外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事,在1月16日向外交人民委员部提出了两项任务:1.“在柏林和莫斯科两地,同德国人立即开始纯属私下(不用任何文件)的谈判,商谈我们和他们在热那亚期间的接触问题”;2.通知所有全权代表,“让他们试探其驻在国政府,是否同意同我们开始非正式的秘密谈判,以便事先拟定热那亚会议的方针问题”。①
通过这些会前的工作,3月29日,赴热那亚的苏维埃代表团,在里加和拉脱维亚、波兰、爱沙尼亚3国代表举行了一次联席会议,商谈了在热那亚将如何一致行动问题。 3国代表表示,为了复兴东欧,必须在法律上承认苏俄。4月初,途经柏林的苏俄代表团,和德国政府就两国和约问题进行了磋商,并拟出了苏德条约草案。虽因德国当时仍寄望于英国,而未能正式签订条约,但条约草案的拟出,却已为在热那亚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统一战线,作了必要的准备。
为了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苏俄在资料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一方面,根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提供的材料,拟出了一份备忘录,详细说明全国在3—5年内需要国外提供30多亿金卢布的贷款,作为购买农业机械、工业设备和交通器材之用。同时,把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苏俄保证外国投资者和技术专家正当权益的各种立法,编印成册。另一方面,依据国家特设委员会关于战争和封锁给苏俄造成损失情况的调查报告,以及人民委员会和全国各地提供的资料,对苏俄在协约国武装干涉中遭受的损失数字,作了专门统计。同时,收集了协约国策动反苏干涉和叛乱的确凿证据,准备在谈判偿还债务问题时,提出反要求。
列宁非常重视这种准备,认为确凿的证据和资料,就是在谈判桌上和敌人作战的武器。他在2月7日给齐切林的信中指出:“应当把我们的全部大炮都准备好、部署好,至于哪些用来示威,哪些用来开火,以及在什么时候开火,我们随时都来得及作出决定。”①
各国在会上的初次交锋
4月10日下午3点,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在圣乔治宫隆重开幕。
会议主席、意大利首相法克塔、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等发起国代表团团长先后发言。他们承认欧洲经济凋敝,“复兴欧洲需要和平,需要各国通力合作。”还说,“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在这里,战争造成仇视和敌意的痕迹已经消除了。在与会者中间,既不分朋友和敌人,也不分战胜者和战败者。”可是,他们都强调与会各国必须接受戛纳决议提出的条件。法国代表团团长、副总理巴都为阻止德国人提出减少赔款要求,还强硬声明不许讨论修改《凡尔赛和约》的任何条款。德国代表团团长、总理维尔特的发言,则不厌其烦地诉说德国的艰难处境,恳求协约国列强不要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别国。
下午5时30分,轮到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代表团代理团长齐切林宣读声明。他先用流利的法语讲话,接着又用讲得同样漂亮的英语,把发言的内容重复一遍,让会议的每一个参加者和广大的听众,都能直接听懂他阐明苏俄国策的声音。
齐切林说:“在当前这个历史时代,衰老的社会制度和新生的社会制度并存是可能的,体现这两种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互利、平等和充分的、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接着他又说:“俄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拥有无限丰富的自然资源,它的复兴是世界经济必不可少的条件。”苏维埃政府决定在经济上对外开放,把几百万俄亩最肥沃的土地,以及一部分森林、煤矿、矿产资源,租让给外资经营开发。”但是,“只要欧洲和全世界还处在新的战争威胁之下,恢复世界经济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苏维埃政府建议普遍裁减各国的军备和军队。
对于戛纳决议,齐切林表示重视决议的第1条,即承认各国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制度,对其余各条,则保留提出补充和修改的权利。他严正声明,苏维埃政府决不会接受奴役协定。
齐切林这篇声明虽极简短,却是苏维埃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利用国际会议的讲台,郑重宣布对外奉行和平共处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在齐切林发言的近20分钟时间里,与会者从劳合·乔治到各国专家和记者,都屏息静听。这篇声明,打破了英、法、意等发起国给这次会议规定的基调,立即成为各国代表发言谈论的中心。
法国代表团尤其敌视普遍裁军建议。齐切林刚刚坐下来,巴都便非常激动地站起来,措词强烈地声称:“如果俄国代表团坚持要求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法国代表团的态度不仅是抵制,不仅是抗议,而且是明确、断然、彻底、坚决的拒绝。”齐切林当即引用白里安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发言,予以驳斥。他道理充足,语调却十分平静地说:“当时白里安先生声明,法国一直希望能够裁减军备,只是由于担心俄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红军的威胁,故未便付诸实现。如今俄国提议普遍裁军,法国不肯裁军,就不再有所借口了。”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表明人们对齐切林这番话的赞赏。在座的和平主义者情绪活跃。法国代表团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在巴都欲辩无词之时,老练能干的劳合·乔治站出来解围。他态度诙谐,半开玩笑地把裁军建议称作“危险的爆炸物”。他声称会议的议程已经排得满满了,“不要再给会议的航船增加负荷了,免得超重覆没。”这样一来,苏俄的裁军建议便被否决。然而,口口声声说“欧洲需要和平”的帝国主义者的伪善面孔,也就暴露无遗了。
亚尔培别墅的僵局
4月11日起,会议分政治、财政、经济、交通运输4个委员会进行工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政治委员会,“俄国问题”集中在这个委员会讨论解决。在这里,苏俄代表收到协约国专家们在伦敦拟定的《复兴欧洲和俄国经济备忘录》。协约国代表在这份文件里,向苏俄要求偿还旧俄当局的一切债务:战前旧债为96亿5千万金卢布、战债88亿4千6百万金卢布,总计184亿9千6百万金卢布。苏维埃代表团认真研究了备忘录提出的各项要求,认识到协约国列强对复兴欧洲和俄国毫无诚意,它们的真实意图是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把俄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于是决定提出反要求。
4月14—15日,劳合·乔治邀请齐切林、克拉辛和李维诺夫到英国代表团的驻地亚尔培别墅,同英、法、意、比的代表举行秘密谈判。他们要求把伦敦专家拟定的那份备忘录作为协议的基础,遭到苏方坚决反对。苏方指出,协约国对武装干涉和内战给俄国造成的损失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偿还债务问题上,苏方针锋相对地向协约国提出反要求:赔偿武装干涉给苏俄造成的损失,已经计算出来的共有390亿4千4百97万金卢布;此外,尚有大量无法计算的损失。
齐切林后来在回忆这两天的秘密谈判的文章中写道:“当我国代表团提到俄国人民群众摆脱旧历史时代的一切债务时,劳合·乔治莫明其妙地笑起来,并说:‘难道他们认为不该还债’?而当我方把反要求的文件摆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又说: “如果你们来热那亚就是为了提出这种要求,我认为,完全可以不来。”
在亚尔培别墅秘密谈判陷入僵局以后,劳合·乔治代表协约国提出最后通牒。其内容是协约国断然拒绝苏俄的反要求,并坚决要求偿还被收归国有的外国所有者的财产;如果苏俄放弃反要求,协约国可以削减战时债务,并考虑延期偿还利息问题。它限定苏俄代表团在4月20日对这一通牒作出答复。
苏德签订拉巴洛条约
在出席热那亚会议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德国的处境是特殊的。一方面,它是战败国,备受战胜国的欺凌,丢失了全部殖民地和许多国外市场,又被迫交付过重的赔偿。这使德国经济破产,民生凋敝,急需得到苏俄的原料和市场来使自己摆脱困境。另一方面,它又对协约国抱有幻想,希望协约国能作些让步,使自己的日子好过些。所以,它又不想下决心接近苏俄,而只想作点德苏接近的姿态,来吓唬协约国,以增加同它们讨价还价的砝码。因此,尽管会前齐切林率领苏俄代表团途经柏林,和德国总理维尔特、外长拉特瑙①会晤时,就商定了苏德条约草案,德方却迟迟不肯签字。
1922年4月4日,齐切林在离开柏林赶赴热那亚时,向莫斯科报告说:“德国人同我们进行了谈判,为的是表示,他们好象要同我们达成协议。但是所有迹象表明,实际上他们还不想达成协议。”当时维尔特政府里的实权派、德国财团的核心人物拉特瑙坚决拒绝立即签订和约。他考虑的是:第一,不想使协约国面对既成事实;第二,不想脱离英国单独行动。他一直希望在英国参与下,建立“复兴”俄国的国际银行团。
然而,热那亚会议一开始,德国代表团便受到协约国的冷遇和压制。亚尔培别墅秘密会谈,又把德国撇在一边,使德国代表团惶惶不安。因为伦敦专家备忘录第6款,依照《凡尔赛和约》第116条的规定,确认俄国对德国有索取赔偿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代表团成员、外交部东方司司长马尔藏积极行动起来。他于4月15日上午10时向越飞和拉柯夫斯基探询:苏俄是否有意再谈判苏德条约草案的问题。这两位苏俄代表团成员表示:“苏维埃俄国不管同协约国的关系如何解决,都希望同德国建立起合作关系。德国最理想的保障,应当是正式签订苏德条约。”
当天夜里,齐切林等从亚尔培别墅回到苏俄代表团驻地后,得知德国人曾来探询,马上开会研究并决定:利用德国代表团在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摇摆不定,并开始把希望转向苏俄的时刻,发动一次外交突袭。4月16日凌晨1时15分,越飞打电话叫醒马尔藏,①邀请德方在16日上午11时到热那亚郊区拉巴洛,重开谈判。他并特意说明:这是星期日,苏俄代表团才能抽出时间来。马尔藏马上向拉特瑙报告,并把德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叫醒,紧急地召开“睡衣会议”。会议历时两个小时,直到早晨5点钟才决定通知俄国人:依约赴会。
在“睡衣会议”开过之后,拉特瑙态度还有些犹豫。他在4月16日清晨,3次到电话机旁要求接通英国代表团,均因英国外交官员都在熟睡之中,未能及时得到回音。他只好同意向柏林总统府发出电报:“这里的政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单独同俄国签订协定,以便保障受到伦敦专家备忘录威胁的德国利益。”几个小时以后,当拉特瑙坐上汽车的时候,侍者才匆忙来告:劳合·乔治要他接电话。他手一挥,说:“酒已倒出,就应当喝下去!”汽车向拉巴洛疾驰而去。
1922年4月16日中午12时,苏德双方在拉巴洛开始谈判。一切进行得非常顺利。下午6时半,拉特瑙和齐切林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这就是开辟长达10年的苏德合作时代(1922——1932)的《拉巴洛条约》。
条约的第1条规定,德国和苏俄彼此放弃对军费支出以及在战争期间给其国民造成的一切损失的赔偿。双方彼此放弃偿还战俘费用的要求。这就是说,德国正式放弃了《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则放弃了根据《凡尔赛和约》应从德国获得的赔款。它充分体现《和平法令》中提出的缔结不兼并、不赔款的和约的精神。
条约的第2条规定,德国放弃它在俄国的公私财产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要求,条件是苏俄不得满足其他国家类似的要求。这就在资本主义列强和苏俄的关系中,如何处理被没收的财产和债务等问题上,树立了确认苏俄新生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先例。
由于苏俄在条约的第1条规定中主动作了让步,德国在条约的第2条规定中也作了相应的让步,解决了两国关系中最主要的问题。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达成第3条协议:两国之间的“外交和领事关系应予立即恢复。”
条约的第4、5条规定,两国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彼此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并且,应以彼此亲善的精神进行合作,以满足两国的经济需要。
苏德《拉巴洛条约》是苏维埃外交的重大胜利。苏维埃代表团在热那亚会议之外,善于不失时机地利用德国同英法的矛盾,取得这一成功。其意义不仅在于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统一战线,获得了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对苏俄的正式承认,更重要的是使和平共处原则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国家的真正平等。
4月17日,苏德《拉巴洛条约》在热那亚的公布,引起了协约国集团一片慌乱。英、法、意、比、日、捷、罗、波、南等国代表集会于法克塔的住所拉吉热别墅,研究对策。协约国外交家硬说《拉巴洛条约》破坏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巴都则强烈要求立即废除它。4月18日,经9国代表签字的协约国致德国总理维尔特的照会,宣布把德国开除出政治委员会。不过,它们除了这点报复性小动作外,已别无它法。
热那亚会议的结束
4月20日,齐切林致函劳合·乔治,表示在取消俄国的战时债务和全部利息、向苏俄提供足够的财政援助和法律上予以承认的条件下,苏维埃政府准备“恢复原业主对国有产业的使用权,在不能这样做的情况下,则直接同原业主达成协议,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是为争取同协约国达成协议而作出的重大让步表示。
协约国的代表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于5月2日向苏维埃代表团提出一份新的备忘录。它除了坚持伦敦专家备忘录的要求,还依照英国的要求声明:那些在颁布工业国有化法令以前,在俄国拥有产业的公司和个人,应宣布为在俄国有权取得赔偿的“原业主”。至于向苏俄提供财政援助等问题,新备忘录则一字不提。
这时,协约国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已公开暴露。法国代表团拒绝在5月2日备忘录上签字。美国作为热那亚会议的旁观者,公开反对备忘录在“原业主”问题上的解释。因为,围绕着热那亚会议,两家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争夺苏俄油田租让权的争斗,达到了白热化。若依照备忘录的解释,革命前在俄国拥有大油田的“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就可在争夺租让权中占优先地位。美国驻意大利大使、出席热那亚会议观察员蔡尔德奉命发表声明:“决不容忍同俄国缔结任何损害门户开放政策或我们所要求于俄国的财产权利的协定,不管是单独协定,抑或是共同协定。”
5月11日,苏维埃代表团对协约国5月2日备忘录作了书面答复:苏维埃政府在法律上没有责任偿还旧俄政府的债务,拒绝把收归国有的财产发给原业主或赔偿他们的损失。这篇答复的结尾是:苏维埃政府参加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同各国达成协议,“这一目的是以这样的前提为基础,即组织武装干涉的外国列强,不能以战胜者对战败者的口吻来对俄国谈判,俄国并没有战败……俄国今后为了达成协议,也准备对外国列强作重大让步,但要有一个条件,即对方必须予俄国人民相应的让步。对俄国人民来说,任何不能以实际利益补偿其让步的协议,都是不能接受的。”
协约国的顽固立场,使会议的前景越来越黯淡。5月18日政治委员会开会决定:6月26日在海牙召开两个委员会——“俄罗斯委员会”(有苏俄代表参加)和“非俄罗斯委员会”(无苏俄代表参加),来研究苏俄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一切财政争端。这等于预告热那亚会议就这样不了了之。会议还通过了热那亚会议与会国在海牙开会期间和以后4个月内互不侵犯的协定。5月19日,热那亚会议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批准了这一决议。
在5月19日闭幕式上,劳合·乔治把热那亚会议不能解决“俄国问题”的责任推到苏维埃代表团身上。他把苏俄比作负债累累的穷人,当债主向他讨债时,他却宣布说:“不,我的原则是不还。”对于这种攻击,齐切林立即回答:“英国首相冲着我说,邻人借给我钱,我必须偿还他。好,为息事宁人计,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我同意这么办。可是我应当补充一点,若是这个邻人闯进了我的房子,打死了我的孩子,捣毁了我的家俱而且把房屋都烧掉了。这样一来,起码,他应先赔偿我的损失才对。”简简单单几句话,说得义正词严,入情入理,驳得劳合·乔治无词以对。
热那亚会议以协约国列强的失败告终。它们在戛纳决议中提出的奴役苏维埃俄国的要求,一条也没有实现。它们的代表团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苏维埃国家却通过热那亚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就。热那亚会议是苏维埃国家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关系正常化的斗争中,进行的第一个回合的较量。帝国主义国家终于不得不和苏维埃国家坐在一起开会,从事实上承认它的存在,这件事本身便是苏维埃外交的胜利。苏维埃国家虽然没有在会上取得进一步的成果,但更重要的是:以热那亚会议为媒介,在会外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这就是苏俄和德国签订的《拉巴洛条约》。它使苏维埃国家摆脱了孤立处境,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以这个条约为具体榜样,向资本主义世界昭告了恢复对苏正常关系的正确道路。
德国也取得了对自己十分有利的成就。在协约国对德国施加压力,要求“立即废除”《拉巴洛条约》的时候,维尔特在4月21日的复照中回答:“德国有权缔结这个条约。”这是因为这个条约在政治和经济上对德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德意志民族,都极为有利。德国这个欧洲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为了摆脱凡尔赛和约的压制,必须要从东方找寻经济出路,而同拥有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品的苏俄,实行牢固的经济合作。两国只有签订正式和约,才能保障经济合作的顺利进行。德国通过签订这个和约,还摆脱了它在战后的孤立困境,加强了它的国际地位。这就有力地遏制了当时称霸欧洲、穷兵赎武并且强占德国领土的法帝国主义。德国代表团回国之后,维尔特向国会报告说:“《拉巴洛条约》是大战浩劫之后,第一桩真正的和平事业。”因此,这个条约在德国获得举国上下的支持,很快就获得国会的通过批准。
1922年5月17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听取了越飞所作的关于苏维埃代表团出席热那亚会议的报告,通过了由列宁拟定的决议。决议指出:苏维埃代表团“正确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捍卫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彻底的国家独立和自主,同奴役俄国工人、农民的企图进行了斗争,对外国资本家企图在俄国恢复私有制的企图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它肯定“苏维埃代表团是在完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拉巴洛条约》是苏维埃外交的成功的突破。条约签订后不久,1924—1925年,英、意、挪威、希腊、法国、中国和日本先后在法律上承认苏联。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新时期终于来到了。
《拉巴洛条约》签订后,苏德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稳定的发展。这一事实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复兴,也成为稳定欧洲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对欧洲局势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是: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英国、匈牙利、德国、希腊、荷兰、丹麦、冰岛、意大利、西班牙、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苏维埃俄国、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芬兰、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爱沙尼亚、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南非联邦。中国北洋政府也派观察员出席。
① 代表团成员是:“团长——人民委员会主席、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弗·伊·乌里扬诺夫(列宁);副团长——外交人民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格·瓦·齐切林;代表团成员:外贸人民委员、俄国驻英国代表团团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列·波·克拉辛;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阿·阿·越飞;驻意大利全权代表瓦·瓦·沃罗夫斯基;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员、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赫·格·拉柯夫斯基;职工联合会全俄中央苏维埃总书记、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扬·艾·鲁祖塔克等。”会议还规定:“当列宁因故不能赴会时,副团长拥有团长的一切权力,”包括“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名义进行谈判、缔结和签订关于一切问题的协议和条约。”
② 《列宁文稿》第4卷,第200—201页,第207页。
③ 《列宁全集》第33卷,第231页。
① 《列宁文稿》第10卷,第21页。
①《列宁文稿》第4卷,第211页。
① 1922年1月31日,拉特瑙由复兴部长改任外交部长。
① 此处据《马尔藏日记》。另一种说法认为:打电话给马尔藏的,是外交人民委员部经济法律司司长萨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