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姬满,即穆王。昭王子,昭王去世后,于前977年继位,即位时年50岁,在位50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王。
穆王继位时,德高望重的大臣太公、召公、周公、毕公等相继去世,尤其是昭王南征丧失六师之后,国家出现衰败形势。穆王政治经验丰富,面对这一形势,首先是重整朝纲,选用贤臣,加强内部治理,克服腐化现象,使文、武、成、康之德得以发扬,并且东巡西游、北征南伐,使周国又出现上升现象。
穆王即位命伯臩(逛guang)为太仆正,权大中大夫,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太仆官之始,后世沿为太仆卿。“太仆,周官也,《尚书》称穆王命伯冏为太仆是也。”(《初学记》卷十二《太仆卿》条)。 据载,他写有《冏命》。
穆王对伯冏说:“我不能敬修德行,继承先王处于大君的位置,恐惧得很利害,正至半夜思考起来,过去文王、武王博闻、广识、通达、圣哲,大小臣子都想忠诚善良。那些侍奉左右、掌管车马服饰的近臣仆役,没有一个不是忠贞正真的人。他们早晚侍奉、匡正他们的君主,所以君王出入起居,没有不慎重的;发号施令,没有不美善的。老百姓恭敬顺服,万国和洽休美。”穆王以此告诫伯冏任人唯贤,才能天下大治。穆王说。”你要谨慎地选用你的部属,不要选用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小人,只能选用品德高尚的君子。群仆近臣正,他们的君主才能正;群仆近臣谄媚,他们的君主自然会自以为圣哲。君主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你不要亲近会说的小人,让他们充任近臣,引导君上去违背先王的法典。不是人是善良,而只是财货是善良,像这样,就是败坏自己的官职,就是你很不能敬重你的君主。我就要惩罚你。要谨慎呵! 永远辅助你的君王实行常法。”远在前900多年前,穆王就能认识到侍从仆役对国家产生极大影响,总结出“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并告诫臣下选用贤才,杜绝行贿,这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穆王的任人唯贤,才得以天下“复宁”。
《古文尚书·君牙》记载:“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作《君牙》。”穆王嘱君牙宣扬五典(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重视民间疾苦。又说:“伟大而且贤明是文王的谋略!伟大而可继承,是武王的功业!”而“只要你敬明五典教化,来奉顺先王,就可以弘扬文王、武王的光明教导,与你的祖辈,父辈相匹配了。”就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重君子,远小人,是穆王取得王业昌盛的重要原因,穆王时期,国家虽比昭王晚期昌盛,但仍赶不上成康时期。从穆王起,西周社会进入中期。
穆王选用大批贤才治国,杜绝贿赂,实行对民众比较宽和的政策,政治稳定,经济上升,军事加强,为周向四方扩展奠定了基础,穆王又是一个好大喜功,耀武于天下的国君,于是他的足迹遍及于四方。
北征犬戎。
犬戎是北狄的一支,《尚书大传》称“畎夷。”穆王要向东、向南进军,就首先要发动伐犬戎之战。穆王十三年(前973年)决定攻打犬戎。1975年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白铭文,长达135字,记载穆王派大将臩率军讨伐犬戎,在棫林与戎发生大战,斩首百余人,俘虏二人,缴获盾、矛、戈、弓、箭、甲、盔等戎械135项,并救出被戎掳去的周人140名,迫使戎人北撤。犬戎系北狄的一支,穆王时分布在今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一带,有的部落已过渡到军事民主首领制,有的已过渡到奴隶制,称君或王。戎的居地,系周的“荒服”地区,与周没有固定的依附关系,每年只纳一定的贡物。周同夏、殷一样,对少数民族实行镇压与安抚并用政策。一般是王室力量强大时,王“大恶于民,庶民不忍,诉载武王,以致戎于商牧。”《史记·周本纪》,祭公劝穆王接受历史教训,使民安心于生产,不要发动战争。接着谋父又追述了先王对待诸侯或少数民族的政策,劝穆王修先王之德。穆王不听劝告,派兵进攻每年都来朝贡的犬戎,结果“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史记·周本纪》,白狼、白鹿系犬戎向周王的贡品。征犬戎之战周未取得什么真正的胜利,相反,却使诸侯对周王丧失了信任,产生叛离之心。穆王“北征二亿七里。”《古本竹书纪年》,数字虽夸大,但说明穆王北征时间之长,路途之遥。穆王北征,主要是显示武力,实际意义不大,可说是劳民伤财。
巡狩西方。
《古本竹书纪年》云:“穆王十三牟,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山海经·包三经》云:“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注》曰:“今在敦煌郡,三青鸟主西王母取食者,则自栖息于此山也。”《艺术类聚》引郭璞《赞》曰:“山名三危,三鸟所憩。往来昆仑,王母是隶。穆王西征,旋轸斯地。”三危山在今甘肃敦煌,系戎、羌族活动地。穆王西巡狩,是北征后紧接着之事,并非是北征后回镐京,再次出巡。“三青鸟”系西王母国的三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活动于今甘肃敦煌与祁连山之间。西王母国闻穆王西巡,在瑶池为穆王举行盛大宴会,隆重欢迎。饮酒吟诗,共颂友谊,各部落酋长都来聚会、朝拜、纳贡。仅留昆国就献给穆王美玉百块。《古本竹书纪年》云:“穆王17年西征,见西王母,宾于昭宫。”西王母国君劝穆王不要再西行,因有吃人的大鸟和野兽,不时有生命危险。穆王巡游玉山(今甘肃祁连南山),景致宜人,一片西域风光,又登弇(yan 演)山眺望远景,还在山顶大石上刻了“西王母之国”5个大字,和西王母合种了一棵槐树,以作纪念。故“乐而忘归”。穆王册封西平国君王母诸侯,西王母承认自己是周的属国。之后,穆又西越葱岭(今帕米尔),经新疆、内蒙古沙漠、陕北,回到南郑(今陕西华县),再至镐京。
穆王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三万五千多里,主要是征犬戎、羌戎,沿途与许多少数民族部落或小国建立了联系,为秦霸西戎和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初步打下了基础。《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穆王西征,还(环)里天下,亿有九万里。”说明穆王西征,道路十分遥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穆王能越过葱岭,到达新疆,是历史上一次伟大壮举,实在是周人的骄傲。
南征徐夷。
周穆王好大喜功,酷爱巡狩,就导致了他爱千里马和擅长驾驭之人。武王伐纣时,被灭国灭族的汾水流域之赢姓遗民,至康王、昭王时又以善于农耕和养马而受到周王室的重视。蜚廉的后裔造父,在桃林(今陕西华阴与河南灵室之间)选赤骥、盗骊、白义、渠黄、骅骝、騧騟、騄耳、山子等8匹毛色各异的骏马,献给穆王,受到赏赐,并选造父为御手,驾驭天子马车北征西巡,多有汗马之劳。《史记·周本纪》云:“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周穆王时有君徐偃,他聪明仁爱,深得民心,国力渐强。当时穆王喜欢巡游四海,往往一去就是几年,国政无人管理,诸侯多有怨言。后来,徐君偃挖河时掘出一付红色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起了代周天子的野心。不少诸侯听说他得了神弓、神箭,纷纷前来归服,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穆王此时正在西王母国作客,得到消息,由造父驾车,连夜动身,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徐偃王弃军而走,叛乱平息。《古本竹书纪年》云:“穆王南征亿有七百三里。”足见路途之远。
东征淮夷。
淮夷、徐夷都是东夷的一部份。指居于东方之民族。西周时淮夷居于淮水中游,处于部落阶段,还未立国。穆王时,淮夷势力大已散居于淮水北岸,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交界处,取代了东夷的地位。
《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记载:在西周中期莱人就和周人结盟征伐淮夷,而参战的周王朝将领就将铜器赠送给莱人,作为纪念。其铭文记载有代夷遇“㝬侯”,李学勤先生考证“㝬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在今安徽阜阳,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之地。”
穆王南征、东征都取得胜利。穆王巡视天下,征四方,显示了宏大的魄力与武力,对威慑诸侯和夷族起了巨大作用。郭璞《注山海经序》云:“案汲郡《竹书》及《穆天子传》:‘东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庐,南跞鼋鼍之梁,北蹑积羽之衢,穷欢极娱,然后旋归。”他的四方征伐,虽有劳民伤财之弊,但其开拓,御敌,卫边的功绩是主要的。可以说穆王是巡游天下的第一位国君。
穆王五十年,命吕侯作《吕刑》,《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法典。《吕刑》把惩罚分为五刑,五罚、五过三大类。五刑指墨(黥)、劓(义yi割鼻)、剕(肺fei断足)、宫(破坏生殖器)、大辟(杀头)。五刑的律法共三千条:墨刑千条,劓刑千条,剕刑五百条,宫刑三百条,大辟二百条。(《史记· 周本纪》)“五罚”指犯人可以金钱赎刑。“五过”就是“正于五过”,即对于量刑过重的给予纠正。
《吕刑》是奴隶主的刑法,主要对付奴隶和平民。西周是实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的原则。但,《吕刑》中提出的审案和量刑的标准,对后世也有借的地方。 如:
首先,认为罚必“明于刑之中”,即量刑必须得当,惩罚与罪行要相符,力戒贪赃枉法。它提出“五过之疵(差ci):“官”、(指仗势欺人)、“反”(乘机报恩怨)、“内”(指害怕高位强权不敢秉公审判。)、“货”(指勒索财物)、“来”即“赇”(指贪赃枉法)。凡主审官犯了以上过错,都要追究。虽然当时官官相护,难以做到,但立之于法,多少总可以起些约束作用。
第二,“阅实其罪,”与“罔差有辞”,就是认真审查核实罪案,并允许犯人申述情由。
第三,“轻重诸罚有权(权衡)”。就是根据情况,灵活量刑,严格区分惯犯与偶犯,有意与无意,治世与乱世等。前者从严,后者从宽(均见《尚书·吕刑》),防止滥刑当然也是从维护奴隶主利益出发,如果把奴隶都杀尽灭绝,便没有人替奴隶主创造财富了。
上述三条和量刑标准,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但《吕刑》在中国法制史上占了重要地位。
前927年,穆王病死于南郑祇宫(今陕西省渭南县),终年105岁。庙号为穆王。死后由子姬伊扈继位,是为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