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发生的最后一次全欧性冲突,也是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战争的一方是英国、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
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
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发展。十八世纪中叶,分裂混乱的德意志境内形成了普鲁士与奥地利互相对峙,互争雄长的局面。普鲁士在弗里德里希二世①统治期间(1740-1786年),军事、政治力量进一步增长。弗里德里希二世是启蒙时代的专制君主,又是十八世纪一个突出的军事家。他对内励精图治,对外积极进行扩张。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之后,除英、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之外,普鲁士和奥地利在中欧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法、普拒绝承认玛丽亚·特莱西娅的奥地利帝位继承权,并要分割广大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1740年爆发了奥地利帝位继承战(1740-1748)。战争结果,虽然玛丽亚·特莱西娅的权利得到承认,而获利最大的却是弗里德里希二世。他依靠军事力量和狡诈的外交手段,从奥地利夺走了富饶的西里西亚,获得1万6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00万人口。奥地利并不甘心蒙此屈辱。玛丽亚·特莱西娅宣称:不久就会物归原主,“即使为此要我卖掉最后一条裙子都行”。从此,普、奥争夺西里西亚和整个德意志主导地位的斗争更加激烈,双方都在准备新的战争。
七年战争更广泛更深刻的原因和背景是英、法之间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斗争。早在十六、十七世纪,英、法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开始了广泛的殖民活动,展开了竞争。英国曾先后战胜西班牙和葡萄牙,逐渐取得海上优势。从十七世纪后半期起,它便集中力量对付法国。十八世纪是英、法之间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决斗时期,也是创造巨大的不列颠殖民帝国时期。七年战争正是这场决斗的高潮。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实际也是英、法之间的第一次大冲突,结果英国开始取得优势。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决心加紧殖民活动,想从英国手中夺走海上霸权。为此,法国加紧赶造战舰,充实军火。到1756年,法国舰队几乎已和英国舰队势均力敌。在北美和印度,双方则一直在进行不宣而战的战争。
1749年,英国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当局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俄亥俄河流域殖民。法国驻加拿大总督杜肯发表文告,声称阿巴拉契亚山以西为法国所有,并在俄亥俄河上游建一城堡,取名杜肯堡。1754年,弗吉尼亚总督派出一支小部队开往俄亥俄河,对法国人进行骚扰,被击退。1755年,北美英军总司令亲自率军2千进攻杜肯堡,大败。双方武装冲突频频发生,不断升级。
在印度,1748年后,双方即在德干高原的海德拉巴和东南沿海的卡纳蒂克发生激烈冲突。开始,法国占领了卡纳蒂克首府阿尔科特,向英国人发动全面进攻。但1751年春,当时尚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名职员的罗伯特·克莱武率领一支500人的部队,乘虚突击夺下阿尔科特。法国调集1万人的兵力围攻阿尔科特长达53天,终未攻下。1754年,双方缔结和约,暂时维持均势。但和约尚未获得国内批准,七年战争的枪声便已打响,更大的战争开始了。
逆转联盟
七年战争前夕,由于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和英国的收买政策,欧洲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了一次戏剧性的重新组合,出现了一个所谓“逆转联盟”(或称之为“外交革命”,“同盟政策的革命”)。
普鲁士的崛起首先威胁到奥地利,也使俄国和法国深感不安,从而使整个欧洲局势复杂化,迫使各国重新考虑自己的对策,调整各自关系。
英国为了维持其海上优势,建立殖民大帝国,在欧洲大陆采取了假他人之手,孤立和打击法国的策略。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之后,英国便刻意组织一个奥、俄、普为主的反法大联盟。英国首先想要利用奥俄同盟,并着重想要抓住俄国。英王室在欧洲大陆有一块领地——汉诺威。英国如要拉拢某个国家反对自己的敌人,便以保卫汉诺威为名,用提供补助金的办法,“雇佣”该国出兵。1747年,英国即与俄国签订了所谓“补助金协定”,英国付给俄国补助金,俄国提供一个军团来保卫汉诺威。1750年,英国加入了早已存在的俄奥防御同盟。1755年,英国为了孤立和牵制法国,与俄国签订了更广泛的新的“补助金协定”。据此,俄国提供8万军队反对英国在大陆上的敌人,为此而得到一次50万镑和每年10万镑的补助金。俄国不仅想以此防范法国,更想借此对付日益强大的普鲁士。
当弗里德里希二世得知俄国与英国有秘密协定后,担心陷于既与奥地利对抗又与俄国作战的可怕境地,便也积极行动起来。他想加入英、俄一边,以避免来自俄国的攻击,因而也向英国提出保证汉诺威安全的建议。这正符合英国彻底孤立法国的意愿。双方遂于1756年1月16日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该协定规定:双方负责维持德意志境内和平,用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至此英国外交似乎已取得巨大胜利,反法大联盟即将告成。哪知英、普协定不仅使法国,也使奥地利和俄国大吃一惊,都为各自昔日盟友的背叛行径所激怒,便立即向过去的敌人靠拢。
首先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的波旁王室放弃了长期互相仇视和对抗的政策,两个世仇变成了盟友。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之后,奥地利即已开始拉拢法国,以此对抗普鲁士。1751年,奥地利卓越的外交家温策尔·考尼茨亲王任奥地利驻巴黎大使,促使奥、法接近。当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确实搞清弗里德里希二世已经背叛,便下定决心与奥联合。1756年5月1日,奥地利与法国签订相互保证的第一次凡尔赛条约,缔约双方保证各自提供2万4千人的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侵略者。在此之前,俄国实际上废弃了英、俄协定,于1756年3月25日与奥地利缔结攻守同盟,规定:俄国应提供8万人的军队援助奥地利进攻弗里德里希二世,一旦战胜弗里德里希二世,奥地利取得西里西亚,俄国取得东普鲁士。一个反对普鲁士的联盟初步形成。
七年战争爆发后,法、奥、俄进一步调整关系。1757年初,俄国也参加了凡尔赛条约,法、俄之间取得谅解。1757年2月2日签订俄、奥条约,除重申上次条约各款外,规定奥地利每年要向俄国提供100万卢布的补助金。1757年5月1日,法、奥签订第二次凡尔赛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准备调整各自的势力范围,法国在整个德意志境内提供10万5千人部队,增加向奥地利派出的分遣队,并给予奥地利以一定数目的年补助金。法、奥、俄反普联盟最终形成。随后,瑞典、波兰、萨克森及德意志各邦的大部分相继加入反对普鲁士联盟一边。
七年战争的各个参加国各有自己的打算和目的:奥地利想夺回西里西亚;法国想占领汉诺威;俄国力图削弱普鲁士,占领东普鲁士,扩大自己的西部边界;瑞典则要占领普属波美拉尼亚。普鲁士不仅要继续占有西里西亚,还想占领萨克森,扩张自己在波兰的势力。英国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打击法国,扩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
普鲁士先发制人
当弗里德里希二世获悉俄国已经备战的消息后,便决定先发制人,于1756年8月29日率军7万人,不宣而战入侵萨克森。七年战争正式爆发。弗里德里希二世全部占领萨克森后。于1757年4月进入波希米亚,围攻布拉格; 5月击败遭遇的奥地利军队。普军一面围攻布拉格,一面向南进军。6月18日在科林地区,弗里德里希二世轻率向奥军发动进攻,遭到惨败, 3万3千人的兵力损失1万3千人,只得放弃布拉格,撤回萨克森。
奥地利军队在科林的胜利使联盟各国受到鼓舞,决定协调行动,筹划39万军队从各个方面围剿弗里德里希二世。随后,法军占领汉诺威,法奥联军从西面,俄军从东面威胁柏林。普鲁士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
弗里德里希二世频频调动军队以应付险恶形势,并于1757年11月5日在波恩以东的罗斯巴赫村附近与法奥联军会战。联军共约6万4千人。法军指挥苏比兹元帅判断失误,把普军迅速机灵的运动误认为是撤退,失掉战机。弗里德里希二世采用他首创的“斜形战斗队形”①,以其机动性和突击性,仅1小时便击败了双倍于己的联军,取得辉煌胜利。结果联军死伤3千,被俘5千,其中包括8名将官和300名军官,并损失了67门大炮、7面国旗、15面军旗,而普军仅死165人,伤376人。
这一战役拯救了普鲁士,也标志着一度强大的法国陆军的衰落。此次战役后,法国的国际地位立即下降,而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普鲁士的军队却马上身价倍增。英国国会在罗斯巴赫胜利鼓舞下通过决议,把给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补助金从1757年的16万4千镑增加到120万镑。
罗斯巴赫会战后,弗里德里希二世稍事休整,便在15天内行军170英里进入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附近。1757年12月5日,普、奥两军会战于洛伊滕。普军约有3万6千人,其中2万4千为步兵, 1万2千为骑兵,共有火炮167门。奥军约为6-8万人,火炮210门。奥军虽然占数量优势,阵地颇为坚固,但战线过长,两个侧翼之间相距5.5英里,兵力分散。弗里德里希二世先用骑兵佯攻奥军右翼,后用“斜形战斗队形”攻敌左翼,席卷其全线,最后骑兵冲锋,再次取得重大胜利。结果,普军死伤6千人,奥军死伤约1万人,被俘2万人。普军再次夺回西里西亚。洛伊滕会战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拿破仑曾说:洛伊滕战役是“机动和决心的杰作”,单是这一战役就足以使弗里德里希二世跻身于伟大将领之林。
七年战争第一阶段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大陆。弗里德里希二世充分利用反普鲁士各国政治、军事上的弱点和错误,先发制人,取得了巨大胜利。英、法在北美和印度战场上双方互有胜负,尚未决出高低。英国辉格党中有一部分人不愿继续战争,而以皮特为首的另一部分人坚持扩大战争,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致使英国在经济方面和海上具有的一定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757年3月,克莱武(此时已为正式军官)攻占了法国在孟加拉的殖民地金德纳格尔。法国受此打击后,与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臣属于莫卧儿帝国)结盟,共同对付英国。1757年6月23日,在加尔各答以北30余公里处的普拉西村附近,发生决战。克莱武因事先收买印军内奸,以极小代价取得胜利。孟加拉落入英国手中。但在北美,英国暂时失利,法国占得上风。1756年夏,法军攻占英国在安大略湖畔的要塞沃斯威果。1757年,它又占领英国在乔治湖畔的威廉·亨利要塞。在地中海,英国海军于1757年5月20日遭到一次严重失败,丢掉了地中海西部的战略要地梅诺卡岛。
英国海上成功
1759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在欧洲大陆,普鲁士因兵源枯竭,反普鲁士各国军队又在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普鲁士遭受一连串失败。俄军占领了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东部的库勒尔斯多夫,对柏林造成很大威胁。弗里德里希二世企图攻击俄军的后方。1759年8月12日,俄奥联军与普军在此进行了一次决战。有4万1千俄军和1万8千奥军投入这次战役,俄军统帅是萨尔季科夫。普军投入的兵力是4万8千人。这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所遭受的一次最惨重的失败,仅在6个小时内损失1万9千人,其中48%是他的老兵。溃退中,又有许多士兵逃跑,最后只剩下3千人。俄奥联军损失1万5千人。
1760年11月13日,在萨克森的托尔高,普、奥发生决战。参战的普军为4万4千人,奥军为6万5千人。这次可算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取得的最后一次胜利,但代价甚高,双方伤亡比例接近1∶1。普军已成强弩之末。同年,俄军一度占领柏林。至1761年,弗里德里希二世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将近10万奥、俄军队驻扎在西里西亚,弗里德里希二世被赶出波兰,丧失一半西里西亚。奥、俄军队并不断在萨克森取得进展。
至1762年上半年,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处境十分险恶。敌军大量入境,内部兵源枯竭。1761年10月皮特去职,接任的彪特首相改行亲法政策,普鲁士又失去英镑支持。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他的兄弟亨利亲王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和我们的愿望相违,谁也不来帮助我们,那末我直截了当地对你讲,我看不出有任何拖延或者防止我们的灭亡的可能性。”
反普鲁士联盟各国的矛盾,特别是俄国的突然变化挽救了弗里德里希二世。1762年1月5日,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逝世,彼得·费多罗维奇继位,称彼得三世。彼得三世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热烈崇拜者,因而在5月5日普、俄即签订和约。彼得还表示愿意援助弗里德里希二世,部分俄军奉命与普军联合,共同对付奥地利。经彼得调停撮合,5月22日瑞典与普鲁士签订和约。1762年6月,彼得三世被废,新继位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虽停止了极端亲普鲁士的作法,也未向弗里德里希二世重新开战。实际上,俄国退出了战争,普鲁士的东方战线安全了。对此,弗里德里希二世高兴地喊道:“谢天谢地,我们的后方自由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这种有利形势,把奥军赶出了西里西亚和萨克森。
战争爆发后不久,威廉·皮特任英国陆军大臣,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成为政府的实际领袖。他建立个人权威,集中财权、军权和政权于一身。他在军队中打破惯例,蔑视胆小无能的布雷多克将军、舰队司令宾,大胆重用有才干、勇敢无畏的阿默斯特和沃尔夫将军,豪和福布斯勋爵,桑德斯和罗德尼等将领。他把英国的强盛和海上霸权看得高于一切,决心与法国进行第一次世界性较量。他充分发挥了英国在经济方面和海上的潜在优势,利用补助金雇佣弗里德里希二世缠住法国,让英国尽量摆脱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他充分利用法国主要力量陷于欧洲大陆战场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于海上和殖民地,特别是北美,力争消灭法国海上实力和夺取殖民地。皮特的战略思想和果断措施为英国赢得了胜利。
1759年,法国曾计划从海上入侵英国。为此,法国地中海舰队奉命去与法国西海岸布勒斯特处的大西洋舰队汇合。在北上途中,于8月19日在葡萄牙海岸外的拉古什被英海军击溃。11月20日,法国的大西洋舰队从布勒斯特出海,在法国西海岸的奎伯隆湾遭英国舰队毁灭性打击。法国海军主力丧失,对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战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1758年起,皮特即开始调兵遣将,集中力量于北美,以夺取法属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英军增加到5万,法军只1万人。是年7月,英军攻占路易斯堡,不久又攻下了杜肯堡,并以威廉·皮特的名字改名为匹兹堡,打开了从陆上进军加拿大的通路。1759年6月,英国一支陆军和一支强大舰队开始围攻魁北克。英、法军队在此进行了三个月的拉锯战。法国守军在不能获得母国支援的情况下,只好采取防御战略,在正面部署较强炮火。9月12日夜,英军在其主将沃尔夫率领下,在弗仑湾(今已改名为沃尔夫湾)大胆偷袭成功,进入魁北克后方亚伯拉罕平原,迫使法军决战。9月13日,英、法两军决战于亚伯拉罕平原。法军终因军令不统一,战术错误而失败。9月17日,英军占领魁北克。后经一年多的争夺战,加拿大全境皆为英军所占。
在印度,1760年英、法军队在马德拉斯与本地治里之间的温德瓦西发生激战。结果法军战败,退守本地治里。英军从海、陆两面进行封锁,法军孤立无援,被迫投降。到1761年,英军在印度亦处于绝对优势。至此,英国在殖民地和海上的决定性胜利已成定局。
1762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曾分别站在法国和英国方面参战,但并未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任何重大影响。
欧洲新的均势
1759年,英法之间已开始试探和平谈判。因英国条件过于苛刻和双方盟友的强烈反对,谈判归于失败。这次和谈暴露和加深了各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到1762年下半年,战争双方均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已基本达到削弱法国、扩大自己殖民地的目的。皮特辞职后,英国便抛弃了普鲁士。法国已无力挽回败局。俄国事实上已退出战争。俄国的背叛动摇了奥地利的信心。交战各国都已出现从战争转向和平的倾向。英、法于1762年下半年重开和谈。10月23日,普鲁士与法国签订初步和约。11月11日,英法促成了普奥之间停战。经过谈判,签订了两个和约,全面结束战争。1763年2月10日,以英国、葡萄牙为一方,以法国、西班牙为另一方签订巴黎和约。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以奥地利、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
根据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重新获得西里西亚。根据巴黎和约,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了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路易斯安那(新奥尔良除外)和俄亥俄河流域的全部土地;法国仅保留大西洋东岸的两个岛屿,即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且只准作捕鱼基地,不得设防。法国在西印度群岛中的几个岛屿割给英国。英国则同意把战时夺取的瓜德罗普岛归还法国。英国还把战时夺取的哈瓦那和马尼拉归还西班牙,由西班牙把佛罗里达让给英国。为了补偿西班牙,法国又把密西西比河以西之路易斯安那和包括新奥尔良在内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割给自己盟友,并付给它一笔赔偿金。在非洲,法国把塞内加尔给了英国。在印度,法国几乎丧失了它的全部领地,仅保留本地治里、开利开尔、亚南、昌德纳戈尔及马埃五个城市,并且只准作通商之用,不得设防,要拆除一切城防设施。
七年战争和《巴黎和约》对欧洲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在战争中不仅一无所获,而且大伤元气。它失去了大片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法之间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失败告终。法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使其国际地位大大下降,从而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以来法国的欧洲霸主的地位。七年战争及其后果也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和专制制度的危机。
奥地利在战争中被削弱,国际地位亦下降,随后在国内不得不进行改革。
普鲁士虽遭到重大损失,并未被各国打垮,并且保住了西里西亚。普鲁士地位提高了,已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这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使整个欧洲形势进一步复杂化。
俄国在战争中并未遭受重大损失。在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力量减弱的情况下,俄国力量却相对有所增强。这就为今后俄国进一步干涉欧洲事务提供了条件。
在整个欧洲大陆,由于法国霸权的衰落,又出现了新的均势。一方面,在中欧和东欧,俄普奥三国开始取代法国的影响和地位。七年战争结束后不久,1772年瓜分波兰就是在没有法国参加下发生的。另一方面,则是俄国开始建立中欧和东欧这一地区的霸权。首先是普鲁士为了对抗奥地利,不得不更多地依靠俄国,“它愈多地摆脱德意志帝国的从属关系,则愈牢靠地陷入对俄国的从属地位”①。
英国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好处。当巴黎和约刚刚缔结时,当时的英国枢密院长约翰·卡特芮特就说:“这是英格兰亘古未有的最光荣的战争和最光荣的和平。”从此,英国夺得了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正是那个时候,才奠定了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的基础。”②殖民地的财富,特别是印度的财富源源流向英国。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财富加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它成了十九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和“世界工场”。
注释
① 旧译腓特烈。
① 弗里德里希二世本人对斜形战斗队形作过这样的解释:当面对敌人时,把自己兵力的一翼缩回,增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对敌军的一翼作侧击。这样部署兵力的优点为:(1)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与较大的兵力作战,(2)可以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人,(3)假使被击败了,也只是一部分兵力受损失,其余兵力可用来掩护退却。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