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谋略人物 正文

曹操的军事思想

扫码手机浏览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军阀割据的大混战时期,在由分裂向统一的过程中,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应运而生。频繁的战争也为军事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些作战经验被加工、提练,整理成书。这一时期兵书的数量较多,据陆达节《中国历代兵书目录》载:魏国有兵书22部79卷;蜀国有兵书34部36卷;吴国有兵书4部5卷。该数据虽不一定准确,但反映出三国时期的军事学术界是相当活跃的,只可惜史书著录的大部分兵书现已散失。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曹操诸葛亮军事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发展的水平。

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酷爱兵书,曾抄集诸家兵法为《兵书接要》,并著有《兵法》、《兵书要略》、《军令》、《军策令》、《步战令》等兵书,特别是他的《孙子注》,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曹操主张“以法治军”。曹操继承《司马法》的主张,认为“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这是说,治军同治国是不同的,不能完全靠“礼”来治兵。因此,他主张治军一定要恩威并行,赏罚并举,不可偏颇。因为即使“恩信已洽,若无刑罚,则骄惰难用也”。必须遵循“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的原则。

在治军方面,曹操极其重视将帅问题。他说:“将贤则国安也”,“将宜五德备也”。“将贤”的标准是具有“五德”,归结起来便是孙子所说的:智、信、仁、勇、严。这五个方面成为选拔将帅的标准。在用人方面,曹操主张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并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求贤勿拘品行令》等文告、他认为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无不任用贤才与之共同治理天下。他提倡部下推举地位卑下而被埋没的人才,还要求主管人事的部门选拔真正有作为的“进取之士”,不要因为他们有某些缺点而抛弃不用。特别是对军中执法官员的选拔尤为重视,他专门写了《选军中典狱令》一文,说:“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这就是说,在军队中主管刑法的人掌握着军队的生杀大权,不是一般人可以担任的,必须要有“明达法理者”,即懂得法律的人才行。

曹操在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思想。

第一,“欲攻敌,必先谋”。曹操把计谋看作是在战争中取胜的一个首要条件。他所说的计,包括选良将贤才,量敌之强弱,度地之远近,料兵之众寡等内容,即所谓“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他强调战前“必先谋”,谋则要“周密”,“将周密,谋不泄也”。“必先谋”的目的就是企图通过谋略的正确运用,达到“不与敌战,而必完全得之,立胜于天下”。

第二,“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曹操说:“善用兵者,先自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重点强调了临战前作好充分准备的必要性。“安不忘危,常设备也”。他认为军队在无备的情况下临敌,则是“亡之道也”。

第三,“求彼我之情”。曹操认为,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继承了孙武“五事”、“七计”的思想,主张从“五事”、“七计”方面,“求彼我之情”,明“胜负之情”。在“知敌之情”方面,他提出要从“度”、“量”、“数”、“称”、“胜”五方面进行考察,他说:“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这就是说,要因地形而度之,知其战场之地的远近广狭,知其人数多少,称量敌我之轻重,这样便能“知其胜负所在。”

第四,“知其变极即胜”。曹操认识到战局的的发展是千变万化的,他反复强调“兵无常势”。因此,要根据战况,尤其是敌情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作战方式,万不可墨守成规,即“不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例如,在作战中,兵力的分散或集中,要视敌情而定,即“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不能凭主观愿望而决定。

第五,“攻其可胜,不攻其不可胜”。曹操继承了孙武的“避实击虚”的思想,认为在作战中要“避其所长”,“以至实击至虚”。特别是自己处境危急时,应当积极做好防御,“敌治实须备之”;对于敌人防守坚固之处,要尽量避开,达到“击其不意”。他说:“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在攻城时,即使敌城很小,但防守坚固,粮刍丰厚,也不能贸然进攻,即所谓“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这些作战指导思想同孙武是一致的。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renwu/20200337.html

相关文章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