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前传
俞敏洪196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农村的一个平民家庭,在不被外人重视的环境中,凭借着骨子里渴望成功的本性,成就了自己坚韧、刻苦、百折不挠的品性,同时也用这种品性为自己的未来打开了一扇通向辉煌的门。
俞敏洪的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则是当地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她有与这一职位对应的果敢作风。俞敏洪还有一个姐姐,是一名赤脚医生。作为一个农家孩子,俞敏洪回忆:我从小就在农田里干活,插秧、割稻、撒猪粪,样样都干……
母亲希望他的人生能有某种意义上的改变,希望他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先生”,也就是农村所指的老师。潜移默化之下,这也成了俞敏洪的人生选择。
1978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刚刚高中毕业的俞敏洪参加了这次统考,不过落榜了。俞敏洪事后总结,当时以他的情况看根本不可能被录取,英语成绩只有33分。俞敏洪的母亲不甘心,在获悉当地一所初中缺乏英语教师之后,硬是找上门去让俞敏洪担任了初中的英语代课教师,用意是既能获得一些收入,还可以复习备考。不过,一年之后的高考俞敏洪又一次落榜了,这次英语考了55分。
两次落榜之后,俞敏洪自己已经决定放弃了。但是俞敏洪的母亲听说县政府正在办一个高考补习班,便四处找关系让俞敏洪上这个补习班。母亲对他说:“再考一次吧,没什么大不了的。考上最好,考不上就回来种地,吃不了啥亏。”
俞敏洪本来的目标是考取江苏当地师范学院的专科,但是高考补习期间成绩直线上升,所以干脆报了北大……1980年,俞敏洪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这次高考的英语成绩是93分。
有这样一个背景资料:这一阶段正是高考所谓“江阴模式”显现效果的时候。江阴教育局当时组织编写了一套高考复习资料,通过针对大量习题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人把“江阴模式”同俞敏洪之后创办的新东方的教学方式联系起来。
能被北大录取,俞敏洪成了一家人的骄傲。父亲把家里两头猪都给宰了,让全村人足足吃了两天,俞敏洪也成了全村人的骄傲。但是对俞敏洪来说,他则要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
俞敏洪事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全班唯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
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局面,俞敏洪成了一名刻苦的学生。他很快就有了心得:“听英文,一定要有现成的英文资料放在那里,这样练习才有效果。有的人一边做事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英文,好像很刻苦,其实是瞎扯淡!只有听母语才能这样。”
俞敏洪在大学期间没有交过女朋友,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吸引力。众多媒体引述的对爱情的饥渴使他“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还真让他扑到了。
任教后,俞敏洪喜欢上了德语系的一个女生,是系花,但他不敢表达,只能每天跟着去图书馆上自习。俞敏洪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转折发生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9点。那一时刻突然停电了,俞敏洪点燃打火机,然后就发生了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
或者也不尽然,俞敏洪后来的岳父是一名军人,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共有5个女儿,嫁给俞敏洪的这位排行第四,也是唯一一个上大学的。俞敏洪后来写文章回忆:刚开始我老婆还很有点看不起我,因为她父亲好歹也是个官,而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后来自己通过持久的努力,才赢得了她的青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掀起了出国热,俞敏洪的同学如徐小平等人陆陆续续都走了,爱人也希望他有所变化,不要老窝在学校。
于是生活刚刚稳定下来的俞敏洪也计划起了出国事宜。1988年俞敏洪参加托福考了663分,不过第二年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开始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减少。
环境变化之后,虽然也有一些大学发了录取通知书,但是都不涉及奖学金的问题。为了赚钱,俞敏洪约王强等人在校外办班赚课时费。当时的课时费是每小时10—20元,俞敏洪则为每小时30元而奋斗。小广告上印的是:北京大学著名托福专家。
接下来的故事被媒体反复白描之后,情节已经很有戏剧性。总之,1990年秋天北大对俞敏洪的创收行为很不满,给予了处分。在列举处分理由中,其一便是打着北大的名义私自办学,影响了教学次序。
问题不在于处分,问题在于北大处理的方式。除广播通知之外,在北大自己的有线电视里播放了半个月,然后又在北大的三角地橱窗挂了一个半月。俞敏洪事后说,北大的传统是处理教师不张榜公布,意在维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当他再一次走进教室,看到学生的目光时就知道,自己非离开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