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历史 正文

狙击“俾斯麦”

扫码手机浏览

狙击“俾斯麦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所建造的火力最强的王牌战列舰。舰名来源是19世纪德国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

该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设计,原计划在英德海军协定的限制内建造35000吨级的战斗舰。但是,时任德国海军司令的埃里希·雷德尔认为35000吨级的军舰无法满足德国的需要。因此,德国人秘密研究建造更大的战列舰。

法国新一代敦刻尔克级战斗舰开始建造后,德国为了同法国海军抗衡,决定建造排水量40000吨以上的超级战列舰,当时的代号是“G”。G号战斗舰在1936年7月1日在汉堡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安放龙骨,该舰随后被命名为俾斯麦号。其后,俾斯麦号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为冈瑟·吕特晏斯海军中将。

俾斯麦号服役时,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超过英德海军协定规定的35000吨限制。满载排水量超过50000吨。相较于其他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因受基尔运河水深限制而显得比较宽,使它可在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上稳定地航行。另外,载油量较大令其可参与类似太平洋上的远洋作战行动。

其主炮为双连装8门52倍口径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射速很高,射速为3发/分,这是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舰桥前后各布置两座,射程亦不低于纳尔逊级的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性能在当时很先进。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著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拥有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防护尺度,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同期战列舰中的最大比重,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超越同期建造的其它战列舰。它的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0千克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400千克德国造烈性炸药(德国当时使用的制式鱼水雷用装药,由60%TNT与40%六硝基二苯胺组成,其威力约相当于纯TNT的107%。巴掌的译文将其误译为C4的主要成分黑索,结果令俾斯麦的水下防御能力凭空增长了至少三分之一)。

俾斯麦的装甲材料也十分优秀,根据战后美国弗吉尼亚海军基地的测试,俾斯麦级的装甲抗弹性能大约是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装甲的115%-120%,而日本大和级的装甲抗弹性能只有美国装甲的84%。坚固的焊接舰体和优质的装甲保护,以及30.8节的航速,令俾斯麦号能有效地吸引及相当程度上应付任何敌军战列舰。其主炮的威力亦可轻易地摧毁遇到的敌方护航运输队。以上条件可使俾斯麦号突破并进入大西洋的广阔水域,由德国油轮负责补给燃料,逗留在大西洋并攻击敌方护航运输队而不被英国及美国的航空器、潜艇及军舰发现。

俾斯麦号唯一一次任务是1941年5月18日实行的莱茵演习行动,伴随其出航的有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舰队由冈瑟·吕特晏斯海军上将指挥。德军的目标包括:尽量袭扰盟军的船舶以使英军暂缓派出护航运输队,令双方在地中海及北非的势力暂时平均;转移地中海的英国皇家海军力量令隆美尔及其部队由克里特岛入侵利比亚的计划风险减低。英国海军部早已怀疑德军会突破大西洋壁垒,而俾斯麦号已经出发的消息也被情报机关解密,并予以证实。与此同时,瑞典巡洋舰哥得兰号也已发现俾斯麦号的行踪。

在3日后,俾斯麦号于接近卑尔根的挪威格里姆斯塔峡湾下锚时,被喷火式侦察机发现并拍下照片。皇家海军的战列舰及其他军舰随即作好部署,密切留意俾斯麦号进入大西洋时将会途经的各条航线。

俾斯麦先取北航向,再取西北航向,成功平安无事地穿过挪威海,向格陵兰方向前进,驶向冰岛与格陵兰之间的丹麦海峡,即大西洋入口。由于舰队的航线距离北极圈很近,因此,英国航空侦察没有发现德国人。由于,德国人的主要目标是运输队,吕特晏斯希望能在浓雾的帮助下悄悄地突入大西洋。

5月23日傍晚,德军被配备有雷达的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及诺福克号发现,当时,两舰正在丹麦海峡巡逻,期待德军的突破。对方舰只在短暂交火后,英军巡洋舰自知不是对手,被迫释放烟雾并退往德军的射程范围外,以雷达尾随德军。同时,俾斯麦号主炮射击产生的巨大震动导致桅杆上的凝结冰脱落砸坏其雷达,迫使吕特晏斯命令欧根亲王号行驶至舰队前方,为舰队提供前方的雷达搜索。这个决定使英军在其后的攻击中分不清哪艘是俾斯麦号战列舰,因为两艘德舰自身的轮廓十分相似,舰身喷涂的伪装也一样。

5月24日,星期日,凌晨5时,德军舰队准备离开丹麦海峡,欧根亲王号的声纳探测到在左舷处有2艘未判明舰只。德舰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英国拦截舰队包括刚完工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胡德号战列巡洋舰,由兰斯洛特·霍兰海军中将指挥。英国编队由胡德号打头阵,威尔士亲王号殿后。胡德号被视为皇家海军的骄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但其弱点是甲板装甲相当薄弱。霍兰中将命令己方舰首对准德舰,以图尽快缩短双方距离。因为他知道胡德号的甲板装甲很薄弱,而假如炮战中双方距离超过10000码的话,敌方的炮弹就很可能会落到己方军舰的甲板上,反之则会落到装甲带上。

5时49分,霍兰命令向德军领头舰——欧根亲王号开火,因为英国人误将欧根亲王号当成了俾斯麦号。胡德号在5时52分主炮抢先开火,威尔士亲王号随后也向欧根亲王号开火。直到打了2轮齐射后,霍兰才发现攻击的目标是错误的,立刻命令将火力转向俾斯麦号,但已浪费了很多时间,并造成了一些混乱。当时双方距离大约为12.5英里,即10.9海里左右。

5时55分,德国编队开火还击,集中火力攻击胡德号。由于英舰的错误判断,所以一开始炮击时并未命中德舰,反观德舰就没有犯这种错误,所以炮弹不断准确地向英舰射去。尽管霍兰拥有比德舰更强大的火力,但战场形势对吕特晏斯有利——由于英国战舰舰首正对德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分别只能使用四门和六门前主炮,而德国军舰却能使用全部火力向英国人还击。此时俾斯麦号发射第三次齐射,命中胡德号中部,造成救生艇甲板产生火灾,并迅速蔓延。霍兰中将此时意识到己方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命令左舵二十度,以发挥全部火力。

6时整,胡德号刚完成转向,俾斯麦号进行第五次齐射,一发炮弹贯穿了胡德号的薄弱的甲板装甲,引爆了主弹药库。胡德号瞬间折成两半,迅速沉入海中,包括霍兰中将在内的1418名官兵阵亡,仅有3人获救。德舰立刻将炮火指向威尔士亲王号。该舰舰桥遭一发15英寸炮弹击中,除舰长与一信号兵外所有舰桥人员阵亡。另外各处遭4发15英寸炮弹及4发8英寸炮弹击中,舰体受重创,数门主炮因故障与战损而无法发射,在重伤之下失去战斗力,被迫退出战斗。

德国人也为胜利付出了一些代价。俾斯麦舰中弹3发,位于舰艏的2号燃料槽受损破裂,同时舰艏接近吃水线的位置被击破,不仅泄漏出大量重油,还使航速降低至28节。但其损伤相较于英国人的惨重损失实在微不足道。在这场战斗中俾斯麦号技术上的优势非常明显,以至于在不到10分钟内便击沉了皇家海军最引以为傲的军舰之一。

英国人很快确定了俾斯麦号的位置,并集结了大量的军舰前来围击,包括约翰·托维上将指挥的本土舰队及詹姆斯·索默维尔中将指挥的地中海H舰队。

5月24日,俾斯麦号遭到从胜利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的攻击,被命中1枚鱼雷,但仅造成轻微损伤。随后,欧根亲王号继续前进,进入大西洋,俾斯麦号则转向前往法国圣纳泽尔以修理损伤。其后,英国人差点失去了同俾斯麦号的接触,但俾斯麦号舰长向本土发了份电报,该电报被英军截获,从而使英军再次确定了俾斯麦号的位置。

5月26日,俾斯麦号再遭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空袭,舰体被3枚鱼雷击中,其中1枚击中舰尾,沉重的结构受到损坏后向下压迫到舵机,导致俾斯麦号的舵角卡死在15°角的位置。在海流和风的影响下,俾斯麦只能向固定方向前进,这使俾斯麦号已无法回避英国舰队的攻击,而且,速度下降,也很难控制航向。

5月27日晨,英军的主力追击舰队赶到,包括英王乔治五世号与罗德尼号战列舰及巡洋舰、驱逐舰,用炮弹、鱼雷轮番对操纵失灵的“俾斯麦”号进行轮番攻击。8时左右,俾斯麦号进入战列舰大炮射程,两舰迅速接近,并用其16英寸及14英寸主炮轰击俾斯麦号。俾斯麦号在由于舵机失灵,航向不定,前后火控站先后被击毁,在前20分钟内舰艏的两门主炮就先后报废,导致还击效果不佳。事实上,从战斗开始,到战斗结束,俾斯麦号一直只攻击罗德尼号,但直到最后也没能击中重要部位。俾斯麦号被最少数十枚,甚至上百枚大口径穿甲弹以及数百枚小口径炮弹击中,加上至少1枚鱼雷。据悉,最后的一枚16英寸炮弹是在大约3000码的极近距离下发射的。可是,直到10时25分俾斯麦号仍然没有沉没,引擎仍在运转。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德国人开始自行炸沉军舰以避免被俘获。英国多塞特郡号重巡洋舰随后在近距离发射了3枚鱼雷,全部命中。

10时36分,俾斯麦号终于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永不沉没的战舰”沉没了,大西洋海成为它的水下坟墓。在整个狙击战役中,皇家海军派遣了大量军舰前往拦截俾斯麦号,包括多达8艘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和2艘航空母舰,其总和达到了皇家海军约半数的力量,才最终将俾斯麦号击沉。英军指挥官托维上将在战斗后说:“就像一战时的德意志帝国海军一样,俾斯麦号进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战斗,抵抗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以至于在她沉没时,她的旗帜还在飞扬。”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shijie/2020054102.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