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的解读视域中,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一系列基本规律而呈现出来的。从本质上说,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同时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还呈现出其他一些规律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把支配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深入地揭示和把握了上述这些基本规律,并把它融入了自身的方法论之中。
一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其实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并非如形而上学观点所说的那样,是基于某种抽象的或先验的东西而展开的,而是基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并且以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而呈现出来的。当费尔巴哈以抽象的人性为理论支点把历史过程解读为人性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时,他的思维方法就不是辩证思维方法,而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因为在他那里,人性本身是没有矛盾的,他只承认本身没有矛盾的人性与作为这种人性之异化的外在现实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费尔巴哈是不理解作为矛盾关系之内涵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他把抽象人性与外部现实之间的对立理解成了不具有统一性特征的对立,把人性本身的统一理解成了不具有对立性特征的统一,因而,对他来说,历史发展的动力并非矛盾双方的运动与发展,而是抽象人性的烛引力。而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看来,作为矛盾关系之内涵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统一关系存在于对立关系之中,而且在它内部就包含着对立关系;对立关系存在于统一关系之中,而且它本身就包含着统一关系。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之所以不同于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在对立的东西中发现同一关系,在同一的东西中发现对立关系,从而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底蕴,抓住事物的本质”(注: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26—1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掌握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典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唯心史观关于历史发展过程的错误解读,明确地指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的基础——每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5页,人民出版社,1995。)他们既不从绝对精神、自我意识,也不从抽象人性等角度,而是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这一崭新的角度入手来谈论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充分彰显了其对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入把握及熟练运用。
与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对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意义也作出了深刻的解读。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不仅强调了“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注:《列宁全集》第55卷,第90页,人民出版社,1990。),而且还明确地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注:同上书,第192页。)。显然,列宁已经站到了理论核心的层面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把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解读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在中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同志对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因、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意义也作出了全面和充分的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把这两对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75—176页,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他不仅从矛盾运动的角度来把握事物发展的内涵及动力,而且还强调了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结合起来,把社会基本矛盾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也就是说,习近平同志把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释与运用置放在了社会整体的维度中来进行思考,这一方面跟他始终坚持把对这一规律的理解与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联系起来有关,另一方面也使他获得了足够的理论空间来把对立统一规律在当下中国实践语境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作出清晰的阐释。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事物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时明确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学习和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学习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现实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我们之所以需要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去解读当下的社会实践过程,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当下语境中所面对的改革开放进程,并非是一个理想化的和风细雨的过程,而是一个可能会触及到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的矛盾运动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时,既具有全局观,又能明确地意识到哪些矛盾需要优先解决、哪些矛盾在解决时需要特别细心。习近平同志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对对立统一规律之具体表现形式的论述,对于我们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 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是对事物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演变过程的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变化过程既不是一蹴而就式的简单质变过程,也不是经验主义式的抽象量变过程,而是量变与质变互动的过程,呈现出量变质变规律。“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不是质变,但又可以引起质变;质变不是量变,但又可以引起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相互转化、相互交替,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形成了量变质变规律或质量互变规律。”(注: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3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事实上,量变质变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只要承认事物的变化过程是一种矛盾运动过程,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那就必然会承认作为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之表现样态的量变质变规律。反之亦然,如果你是承认量变质变规律的,那么,你一定已经以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为前提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注重对量变质变规律的掌握与运用。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第229页,人民出版社,1998。)马克思在这里清楚地看到,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还处在量变阶段的时候,是不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只有当这种内在矛盾发展到质变阶段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危机”来临的时候,代表“新的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才可能出现。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对量变质变规律也有非常精彩的阐释,在此就不详述了。
在当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同志也非常强调掌握量变质变规律的重要性。在谈到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时,他指出,“现在,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对涉及面广泛的改革,要同时推进配套改革,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对看得还不那么准、又必须取得突破的改革,可以先进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取得经验后再推开。”(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3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对看准了的改革,之所以要下决心推进,那是因为这些改革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已经通过量变的阶段而发展到了质变阶段,正因为如此,这一类改革是很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的。对那些看得还不够准确但必须取得突破的改革,之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那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无法准确地判断社会矛盾的发展是否已经到了质变的阶段。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先进行试点,并努力在实践中开创新路。应该说,准确地把握并且熟练地运用量变质变规律,对于我们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及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事物矛盾运动过程的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事物内部同时包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二者的此消彼长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过程包含肯定阶段与否定阶段。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来说,否定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出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注: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4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显然,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来说,否定之否定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只要承认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基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运动过程,那么,就不可能把这一发展过程仅仅理解为某种经验叠加的过程,而只可能把它理解为基于矛盾运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过程。并且,在这种解读视域中,否定是不可能被置放在断裂或扼杀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的,而只会从发展环节的角度来加以界定。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的否定”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非常重视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把握与运用。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在谈到重建个人所有制时,明确地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874页,人民出版社,2001。)马克思在这里非常准确地阐释了私有制本身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灭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论证。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及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他指出,“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不是徒然的否定,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的要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要素,——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它保持着肯定的东西,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中。”(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95页,人民出版社,1990。)列宁的这段论述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辩证的否定”的内涵,它时刻提醒我们,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所说的“否定”及“否定之否定”,不是经验主义维度上的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逻辑维度上的、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把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运用到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所碰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读之中,并由此而深化了对其内涵的理解。在谈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时,他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74页,外文出版社,2014。)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旧的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说的否定的环节在起作用。而这种否定的环节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它同时在产生新的问题。而对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正像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那样,我们的改革开放进程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本身也获得了不断的完善。因此,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推进对改革开放之规律性的认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