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提出的学说。中国宇宙学说的源头,道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主旨在于自然无为。
在老子之前,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眼前的事物中。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治家、治国、治天下。要说考虑的长远和深刻,大不了也就是天与人的关系了,因为天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死。
对天与人的关系,人们有多种体验,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认识、多种观念。其中最有影响、最有威力的观念是天为神灵、神主人世。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在做大事的时候往往要祭天,想求天保佑。
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这样想,都信神。比如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子产就另有所见。他把天的变化视为带有规律性的自然现象,把人世的变化视为带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称前者为“天道”,称后者为“人道”,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者远而一者近,两不相干。
这就是老子之前人们的眼界和思域:上及天,下及地,中及万物和人、世;以天为神,以神为宰,万物、人类皆听天命。
老子学说与前人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了溯源探根的思路,找到了突破口,摆脱了天地的拘制,越过了天地的壁障,飞到了天地之外,为人类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创立了宇宙起源说,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处世理事的基本法则。
(1)追溯宇宙源头
在老子看来,一个东西,不管是人是物,还是天地,创造它的东西、主宰它的东西,理所应当是它的母亲。比如一个孩子,不但得由他的母亲生下他,而且还得由他的母亲抚养他、管教他。因此,要揭示创造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东西,也就是要追溯天地万物的母体。
一个人生活在世,他是怎么来的?是由他母亲生出来的。他原本并不存在,后来母亲生下了他,由此他才存在了。他经过了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才成了人。一条河在地上流过,它是怎么来的?是由涓涓小溪汇成的。它原本并不存在,后来小溪汇集在了一起,它才形成了。它经过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才成了河,才显出浩荡之势来。小溪涓涓汇成河,可是小溪也不是自根就有的,它也有个开始,也有个出生。追溯它的开始和出生,那就追到了产生它的水源。或出于山泉,或出于冰雪。当山泉还未喷射、冰雪还未融化的时候,小溪还不存在,还是无有,存在的只是它的母体——山泉或冰雪。山泉、冰雪又是从哪里来的?也是由它们的母体产生的。在母体还没有产生它们的时候,它们并不存在,还是无有……
沿着这个路子追溯万物的根源,追来追去,最后都会追到天地的身上,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开天地而存在。天覆地载;没有天地,怎么会有万物和人类?
天地是从哪里来的?天地也是由它们的母体产生的。天地的母体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谁都没有见过。要破此难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遵循着逻辑往上推。按照逻辑来说,天地的母体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首先,它不是天地,不是万物,也不是人类。因为母体不是子体,祖体不是孙体。这是常识。其次,在天地产生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如果它不先于天地的存在而存在,也就谈不上产生天地。第三,它与天地万物的存在样式不同,因为它不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的存在样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以形象来展示自己。天地万物都有形象,无一例外;凡是有形象的东西,除了天地就是包括人在其中的万物。以此来推,天地的母体不可能有形象。第四,人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因为只有有形象的东西才可以看到,才可以摸着,而它却无形无象。
就这样,伴随着思考,老子的精神进入了天地母体的境域。
这个境域无法描绘,因为它没有形象。为了帮助人们体会它,老子还是做了近似的描绘。说它混混茫茫,无形无象,无边无际,无终无始,在一片混茫之中蕴含着天地万物的基因。汉代著名哲学家严遵将这个境域比喻为鸿卵。说打开鸿卵看一看,里面除了一团混沌之外什么也没有。既没有鸿的头也没有鸿的脚,既没有鸿的体也没有鸿的毛,可是鸿的一切就从这一团混沌中产生,这一团混沌中包含着鸿的一切。产生天地的那个东西就是这样的。
因为它什么也没有,所以老子称它为“无”;因为它空空如也,所以老子称它为“虚”。在老子看来,这种东西虽然一派虚无,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否则的话它就不可能生出天地万物来。
老子还特别思考了这种东西与上帝的关系:其一,这种东西与上帝有一个根本区别,那就是上帝有智能,它却没有,否则的话它也就会与上帝一样,不可能创造出天地万物来;其二,如果真有上帝存在的话,这种东西应该在上帝出现以前便存在了,因为上帝是有限的东西,它是无限的东西,有限的东西只可能从无限的东西中产生出来而不可能产生出无限的东西来。
天地的母体总算有了一个着落,可事情并没有了结。沿着老子探母的思路,还须追溯天地母体的母体。可是不行了,无法再探下去。为什么?因为天地的母体无形无象。无形无象的东西是没有界限的,没有界限的东西是无限的,无限的东西是不可能被什么东西产生的。老子经过反复的思考,得出了结论,说天地的母体就是天地万物的始、天地万物的根。用现代汉语来表述,也就是说,天地的母体就是宇宙的源头,在它之前不会再有别的什么东西了。不过老子没有用“宇宙”这个字眼,他使用的是“域”。
至此,老子完成了追溯天地万物源头的使命。他第一次把人的精神引出了天地,引入了宇宙,使人们得以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尘世,看待人生。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都说他伟大,说他大智大慧,称他为圣人。
(2)道生天地万物
老子进入了虚无之境,确认这里就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宇宙的源头。可是这空空如也的无毛之地,如何能长出天地万物呢?
老子在继续思索。在他看来:
一个东西,如果具有产生其他东西的能力,那么它就一定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着的;不能设想,一个静止不动的东西会生出另一个东西来。
一个东西,如果它在运动,它的内部就一定不是纯一的,肯定会有两种相异的东西或两个相异的方面,不管人们能否看得见;不能设想完全纯一的东西自己会运动。一个人走路,必须有两只脚;独脚兽跳跃,必须有大地与独脚相对立;一张桌子要挪动,必须存在与桌子当前所在位置不同的另一个位置。如此等等,没有两种相异的东西或两个相异的方面,就不能运动。
一种东西中间包容着两种相异的东西或两个相异的方面;两种东西或两个方面,因为彼此相异,所以会自然而然地相互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就会产生运动;两者相异且相互作用、不断运动,由此产生出了第三种东西,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既然能产生出第三种东西来,第四种、第五种,以至百种、万种东西,也是会产生出来的。于是老子把这种思索结果记录了下来,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到了这个时候,老子的思路才完全畅通了。他认为,宇宙的源头是一片混茫虚无,这就是“一”;在虚无之中存在着两种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二”;这两种东西由于相异,所以自然而然会相互作用,由此不断运动,也由此产生出了第三种东西、第四种东西以至万物,这就是“三”和“万物”。天地万物既然都有个开始,也就自然会都有终了;当一个事物终了的时候,就又回到了那混茫虚无的境域。
出于这种完整的思考,老子给那虚无混茫的境域起了一个名字,称其为“道”。之所以以“道”名之,是因为它把天地万物产生出来,又将天地万物收拢回去,就像一条供天地万物来来往往的大道。
由此,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道”成了一个非常响亮又颇为神秘的字眼。之所以响亮,那是因为,不管什么人都想用它来代表自己想象中的最崇高、最根本的东西;之所以神秘,那是因为,这些最崇高、最根本的东西都是些什么,则各有各的说法。不过在老子那里,它是宇宙的源头、天地的母体、万物的宗祖。
(3)人生基本法则
老子探到了宇宙源头,认为这个源头就是道。这一成果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老子认为关系极大,它不仅涉及人生方式问题、人生价值问题,而且涉及人生环境问题、人生安危问题。
在老子看来,大道产生了天地人物,也就把自身的本性遗传给了天地人物,天地人物都在按照大道的本性运动和变化,都在按照大道的本性行动和生活,由此宇宙是和谐的,人世是和美的。可是到后来却出了问题,宇宙出现了混乱,人世出现了混乱。追查原因,原来是人在捣鬼。
大道是一种没有智能的自然存在物,它的本性是自然而然,按照自然机理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天地万物,也按照自然机理任随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生灭灭。天地万物是大道的后代,都以自然而然作为自己的本性,都以自然而然作为自己生存和变化的法则,可是其中却偏偏出了一个不肖子孙,这就是人。
人与其他物种一样自然而然出生了,可是又与其他物种不同,他有智能,凡事总要想一想,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智能总是有限的,如果在运用智能的时候,能把握自然机理,能顺着自然机理行事,那么虽然在自然机理的展现过程中附加了人的意识,也还不失自然而然,也还不失大道的本性。问题出在人的过分自信上。人有智能,就自以为了不起,不虚心体察事物中包含的自然机理,一意孤行,玩弄自己的小聪明。这样一来,人就脱离了大道的本性,脱离了自然而然;这样一来,人意也就成了一种销蚀剂,对宇宙的和谐、人世的和美起着破坏作用。
在老子看来,宇宙失序、人世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意。人意中破坏性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自作聪明,自以为圣明,自以为有智慧;另一种是矫揉造作,推行仁义,制作礼仪。
自作聪明,自以为圣明,自以为有智慧,就会将事物的自然机理抛在一边,独断专行。究其结果,小则败事,大则害人。比如,水的自然机理是顺势下行,可人们却用拦截的办法治理它,筑起高高的大坝,想让它乖乖地呆在高山上。可是有谁能想到,它并不听从人的摆布。有朝一日,不尽之水天上来,它就会溃堤毁坝,一泄千里,荡涤人畜,所向披靡。
矫揉造作,推行仁义,制造礼仪,就会扭曲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真情,逼人作假,使人虚伪。究其结果,真诚失却,奸诈日盛,小奸窃物,大奸窃国。比如,父子之间本来存在着自然真情,不用谁去指教,当父亲遇险的时候,其子必然会奋力援救。可是有人偏偏用礼仪规范父子关系,还说这是仁义的要求,当儿子不听的时候,便要举手打他。用打人的方法推行仁义,可以说是对仁义本质的最好写照。又如,那些举兵掠地、杀君夺国的人,没有一个不打着仁义的旗号,这正说明了仁义说教的危害性。仁义说教不仅不能劝说那些奸诈之人改邪为善,而且为他们的恶行提供美名。
由此,老子为世人留下了一句千古绝唱,那就是:抛掉那些自认的圣智,人们就会得到百倍的好处;抛掉那些人为的仁义,父子就会恢复自然的真情。
既然人意有这么大的危害性,那么抛掉人意、恢复自然也就是必需的了。
要恢复自然,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所谓解决思想问题,也就是要认识到自然而然是人的本性;要认识到自然而然是人的本性,就必须认识到人是天地万物的成员,自然而然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要认识到自然而然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就必须认识到天地万物是道的子孙,自然而然是道的本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能体会到自然本性的根基、自然本性的伟大,才能产生回归自然本性的自觉性。
人是宇宙大道的后代,人的本性是宇宙大道本性的体现,妄用人意、人为造作是人在生命历程中走入歧途、脱离大道、丧失本性的表现。迷途知返,体会大道,寻找本性,涤除人意,这是人生修养的根本课题;悟到大道,回归本性,顺随自然,无意无为,这是人生修养的功果。在老子看来,得到了功果就是得到了道。不过“得道”这个词却是老子学派的后来学者使用的,他自己使用的是“有道”,意思是“拥有了道”。
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得到了道还是没有得到道,有道还是没有道,不能凭他自己的嘴说,而是要看他的行动。衡量的标准是看他能不能遵循着道的本性行事、是不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遵循着道的本性行事,也就是遵循着事物的自然机理行事,不以人的主观意念代替客观事物的自然机理。
什么是自然机理?自然机理就是客观事物自然如此生长、自然如此变化、自然如此终结的道理。
每种事物具有每种事物的自然机理,每类事物具有每类事物的自然机理。老子洞察天地万物,揭示出了一系列存在于各类事物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自然机理。
比如,老子告诫人们,治理大的国家,要像烹小鱼一样,让它在文火中慢慢炖,不要乱搅动,否则的话就会搅烂。
比如,老子告诫人们,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实际考察之前不可主观臆断。盲目地主观臆断,表面上看起来很精明,实际上很愚蠢,错误的行动、可怕的结果也就要随之而来了。
比如,老子告诫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要轻信别人的许诺。实实在在、能够兑现的话,往往很不中听;天花乱坠、美妙动听的话,绝对不会兑现。
如此等等。这些至理名言,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激发着人们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永恒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