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名为《军形篇》。“形”就是指军事力量,包括兵力的众寡强弱、军事素质的优劣、部暑的隐蔽、暴露等。孙子形象地比喻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下,势不可挡,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的表现。
“形”指的是军事力量,孙子形象地比喻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下,势不可挡,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的表现。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鎰。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那些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做到不被敌人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出错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当无法战胜敌人时,应该注意防守;可以打败敌人时,应该发动攻击。实行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采取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军队,隐藏自己就像深藏于不可知的地下一样,无迹可寻;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天而降一样势不可挡。所以,善防善攻的军队,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大获全胜。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人都称赞,也算不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们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用的作战方针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的,他们所战胜的是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必胜的条件,然后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明确法度,所以能够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
兵法中有五个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员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军事的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敌我军事实力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所以,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而言,就像用“镒”(一镒等于24两)与“铢”(一两等于24铢)相比较,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而言,就像用“铢”与“镒”相比较处于绝对劣势。军事实力强大的胜利者指挥士兵作战,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下,势不可挡,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的表现。
阐释
本篇名为《军形篇》。“形”,就是指军事力量,包括兵力的众寡强弱、军事素质的优劣、部暑的隐蔽、暴露等。孙子形象地比喻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就像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下,势不可挡,这就是强大军事实力的表现。
本篇主要论述战前要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通篇提出了五对矛盾:敌己、胜败、攻守、动藏、余缺。战争的胜利,主要是依靠己方的力量与谋划。孙子开篇提出了“先为不可胜”,即要求善战者,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后再积极创造、寻求战机,战胜敌人。即孙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还说:“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也。”即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人。但如何“胜于易胜”呢?要通过创造条件,伺机取胜。而且应该从最容易的地方,从敌人最薄弱的环节下手。
当无法战胜敌人时,应该注意防守;当可以打败敌人时,应该发动攻击。善于作战的将帅,应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谋求取胜的条件。
活学活用
《军形篇》之一——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