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条约 正文

二战后五国合约谈判的核心是什么?

扫码手机浏览

战后初期的五国和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以苏美英为首的同盟国为一方,以纳粹德国的前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为另一方于1947年2月10月在巴黎和会上缔约签字,达成五国和约。和约对铲除法西斯势力残余,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帮助欧洲各国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重建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和约也保证了战败国的独立地位,承认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在战后建立的民主攻权,是当时世界上民主力量的成就。由于条约大部是在大国谈判中作出的,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痕迹。

缔约的背景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随着共同敌人的投降,苏美英三大国盟国赖以结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开始瓦解,苏联与美英的矛盾日益公开化。但战争遗留下来的大量问题急待共同解决,其中就有处置战败国及其附庸国的问题。在波茨坦会议上,苏美英三国首脑除讨论了德国、波兰等重大问题外,对战败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附庸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进行了磋商。波茨坦议定书上规定:由英国美国、苏联、法国和中国组成的外长会议“将受命准备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之和约,以便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建议解决方案”。盟国首先与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缔约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五国在德国投降前很久便已退出轴心国而参加盟国一方作战。意大利于1943年退出战争,其余四国亦于1944年相继退出。所有国家旋即对德宣战(意大利:1943年10月13日。罗马尼亚:1944年8月24日。保加利亚:1944年9月18日。匈牙利:1944年12月28日。芬兰:1945年3月3日)。五国对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贡献。例如,保加利亚有12个师参加了解放南斯拉夫、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战役,罗马尼亚曾派29个师在本国、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作战。因此,在战争后期,苏、美、英已商定在同法西斯魁首德日订约前先与五国缔结和约。

二战期间盟国与五国签订的停战书,已将和约的许多重大问题预先作了规定。1943年9月3日,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同英美签署停战书(苏联于11月9日签署意大利投降书的修改议定书后,才列为停战书签字国之一)。这份停战书内容仅限于军事方面,规定盟军对意大利所有领土实行占领,意大利所有机场、陆海军基地、商船,供盟国军队使用。同年9月29日签订的停战补充条款规定,意大利要配合盟军作战,满足英美军队的作战要求。签字之后,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宣布“意大利已经成为同盟国家的合作者”。

盟国与罗、保、匈、芬的停战书分别于1944年9月12日、10月28日,1945年1月20日,1944年9月19日签署。这四国停战书不同于意大利停战书,除了规定各国对德宣战外,还宣布解散法西斯和准法西斯政治军事组织,向苏联及被侵占国支付赔偿,设立以苏联为主席的盟军管制委员会,支付苏军占领费用。苏联与四国边界有较大的调整,基本上恢复到1941年6月前的状况。按照规定,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给苏联,从匈牙利收回特兰西瓦尼亚。保加利亚要废除一切兼并希腊和南斯拉夫领土的法律。芬兰必须恢复1940年苏芬条约的效力,把东卡累利阿划归苏联,不在亚兰群岛设防,亦不给任何外国军队使用。贝柴摩(贝辰加)地区包括巴伦支海的重要不冻港割给苏联。苏联放弃汉科半岛租借权,但取得在波卡拉—乌德地区建立海军根据地的租借权,控制了出入列宁格勒的航道。可见,苏联与四国停战书除军事安排外,还包括政治,边界、赔偿等条文,并造成既成事实,后来成为和约的基础。

五国已分别建立临时最高权力机构。意大利的巴多里奥政府碍到盟国的承认与支持。罗马尼亚人民在苏联支持下进行斗争,迫使国王批准以格罗查为首、以民族民主阵线为基础的新内阁。保加利亚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匈牙利成立了由匈共倡议并得到苏军赞助的临时国民大会和临时政府。芬兰向苏联求和后保留了其议会与政府。五国人民希望尽快缔结和约,巩固民主化成果,凋整本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共同敌人的覆没,盟国内部的团结合作渐趋瓦解,大国安排战后世界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原子武器的垄断,欲执世界之牛耳,在制订和约时野心极大。美国认为,“意大利和约涉及到地中海力量的均衡,巴尔干和约则提出了控制东欧的问题。”眼看苏联在战争中军力猛增,雄踞东欧和中欧,与美国形成对峙,美国岂能善罢甘休。罗斯福总统的继任者杜鲁门走马上任后宣称:“我不怕俄国人, 我准备采取坚定的态度。”美国统治集团准备以强硬态度迫使苏联让步。

此时苏联最重视的是在东欧和中欧建立对苏友好的政府,以为自身安全的樊篱,在此前提下与美英合作,获得贷款与物资,医治战争创伤。在苏联看来,它与四国的停战书已对战后问题作了实际解决,和约只须对此加以确认。苏联要求美国承认现状,而美国则企图夺得它在停战时未摘到的果实——东欧。两方的要求与愿望针锋相对。

英国在战争中大为削弱,不得不依附美国,但在安排战后世界时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英国认为美国人不会永远呆在欧洲,美军撤走之后,欧洲会出现权力真空,特别是在原先被德国把持的东欧、中欧及巴尔干,英国应去填补这一真空。在战时三巨头会议上,丘吉尔曾提出建立“多瑙河联邦”的设想,遭到美苏否决。战后丘吉尔更担心英国在欧洲的利益会因红军的长驱直入而受到影响,比美国更早地吹起冷战的号角。美国认为只有给英国的支持,才能使英国成为保持欧洲平衡的国家。尽量将东西欧的分界线东移,是它们在缔结租约时的主要目的。

为了扩大西方力量,英国拉拢法国,积极主张把三大国扩展为四大国。桀骜不驯的戴高乐却更重视神圣的法兰西的荣誉。由于战争中的挫折,法国尚未具备三大国那样的地位,戴高乐的主要精力仍用在国内,这决定了法国在这出戏剧中只能饰演配角。

历经艰难的谈判过程

起草和签约的工作自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开始, 经苏美英莫斯科外长会议、巴黎外长会议、巴黎和平会议、纽约外长会议,至1947年2月方才完成。其中不乏唇枪舌剑、樽俎折冲的场面,几度山重水复,濒于破裂,最终在大国实力基础上达成协议。

1945年9月1 1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法国外交部长皮杜尔和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于伦敦聚会讨论和约。伦敦会议举世瞩目不仅因为它是首次外长会议,而且是二战胜利以来的首次国际会议。会议气氛紧张。苏联担心中、法附议美英,使自己陷于孤立,第一天莫洛托夫就提出,根据波茨坦议定书,“法国只应参加属于西欧问题的讨论,中国连欧洲问题的讨论都不应当参加”。 皮杜尔和王世杰马上离席。贝尔纳斯和贝文当即提出他们对波茨坦决定的理解,中、法无权投票表决,但有权参予讨论。贝尔纳斯表示,如果只有美英苏与会,会议便是多余的,暗示美将退出会议。莫洛托夫只得接受中法与会,到讨论由英国提出的对意和约草案和苏联提出的对罗、保、匈、芬草案时,争论激烈,焦点在于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的里雅斯特的处理以及对罗马尼亚的承认等问题。

意属殖民地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位于地中海和红海沿岸,正当成略要冲,为大国必争之地。当时这些殖民地在英国占领之下,因此英只提意大利应放弃殖民地,不提其归属,其用心显而易见。为了从英国人手中挖出殖民地,美国抛出由联合国托管10年的提案。法国害怕意属殖民地经托管而独立,危及法国在北非的殖民统治,又不愿让英国增强势力,提出仍由意大利托管。 9月14日,莫洛托夫提出,苏联地域辽阔,在北方已有出海口,在南方也应有出海口,要求托管的黎波里塔尼亚。由于英法坚决抵制苏联渗入地中海,便转而支持美国提案,再加中国外长附议,会议决定意大利不再拥有对非洲殖民地的主权,其殖民地将置于某种托管之下。

的里雅斯特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特里亚半岛西北部。市内居民多为意大利人,域郊为斯洛文尼亚人。它是奥地利和多瑙河盆地通向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港口,地位重要。二战期间它被德军占领,战争后期英美企图抢占,为南斯拉夫军队捷足先登,解放了伊斯特里亚半岛,进驻的里雅斯特,并建立斯洛文尼亚政府。英美不断向南斯拉夫施加压力,要它撤军。在伦敦外长会议上,贝尔纳斯主张的里雅斯特主权归意大利,但由使用它的国家“国际共管”。苏联认为整个伊斯特里亚半岛包括的里雅斯特应归南斯拉夫。意见相持不下,最后商定意、南边界“应考虑人种分布为主,的里雅斯特则不同其主权归属而辟为自由港,置于国际共管之下。”会议指定苏美英法四国副外长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调查,提交下次外长会议讨论。

在罗马尼亚和约讨论前,贝尔纳斯表示,美国不承认非自由选举的罗、保政府,因此不能同此类“非代议制”政府签约。原来,罗马尼亚停战后组成的拉德斯库政府继续奉行反动政策,公开反对土地改革,激起人民不满。1945年2月,罗共组织50万人大示威,要求政府下台。拉德斯库竟下令用机枪扫射,造成多人伤亡。罗人民继续在全国各地示威游行。在此期间,驻罗苏军解除了拉德斯库军队的武装,苏联代表维辛斯基三次会见罗国王,限期撤换拉德斯库。罗成立以格罗查为首的民族民主阵线为基础的新内阁。贝尔纳斯抓住此事大作文章,说罗政府是苏联向罗马尼亚国王下了最后通牒产生的,不能代表人民。莫洛托夫要求撤销对苏联的责难,遭到拒绝。英、法、中外长追随美国。9月22日,莫洛托夫开始反击。他重新要求按照波茨坦会议的“确切含义”,改组外长会议。他说:“中、法两国不仅未参加对这些国家停战协定的起草,未签署这些停战条款,而且从未对这些国家宣战。”莫洛托夫从此抵制有中、法外长与会的讨论。以后10天,会议陷于如何解释波茨坦规定的泥潭。10月2日,外长们不欢而散,未发表任何文件。会议唯一达成的协议是关于意大利殖民地问题。

伦敦外长会议搁浅在承认不承认罗马尼亚政府的问题上,明显地表明美国意在东欧。会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妄图运用实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连美国前副国务卿韦尔斯都承认,贝尔纳斯“采取了一个不妥协的立场,”破坏了会议气氛。当贝尔纳斯回国向参院外交委员会报告时,委员们一致为贝尔纳斯的强硬方针喝彩,问题是“强硬”得够不够,而不是强硬方针本身是否正确。1945年10月27日,杜鲁门提出12条美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声称美决不同任何邪恶妥协。苏联不会听不出其弦外之音。然而面对东欧的实际状况,美国当权者明白,推迟缔约,只会削弱美国在此地区的影响。因此贝尔纳斯不久在纽约“时事论坛”上说,美国“同情”苏联把东、中欧纳入友好联盟,美国保证永不参加敌视苏联的阴谋,希望苏联对美在西半球的利益亦克制行事,意即要同苏联在和约问题上讨价还价。11月下旬,贝尔纳斯建议在莫斯科举行美英苏外长会议,苏本欲排除中、法,立即同意。

12月16日,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贝尔纳斯建议由21个曾以实际武装力量与欧洲轴心国积极作战的国家共同讨论签订和约。斯大林亲自打电话通知莫洛托夫,接受美国提案。美国也接受了苏联关于起草和约只限于停战书签字国的意见。会议决定分阶段制订和约:(1) 由苏美英法四国外长起草对意和约,苏美英三外长起草对罗、匈、保和约,苏英外长起草对芬和约。(2) 和约草案完成后,将不迟于1946年5月1日于巴黎召开和会。会议上5个前敌国代表将被允许讨论和约条款。21国代表将对草案提出修改建议。(3) 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准备最后文本。(4)五个和约最后文本由出席和会的所有国家签字。

美国一直拒绝承认罗、保政府。这时贝尔纳斯又提出先解决罗、保政府组成问题,后缔结和约。为此斯大林于12月19日晚接见了贝尔纳斯。斯大林驳斥了美国对苏联的责难,说明苏联不能强迫罗、保政府。贝尔纳斯说,他相信斯大林可以“劝告”罗、保政府吸收未参加政府的政党的成员。斯大林当时未置可否。一天之后,苏联采纳贝尔纳斯的建议。保加利亚政府吸收了两个其他政党的成员。美英驻苏大使和维辛斯基赶往罗马尼亚,劝告罗政府也吸收其他两个政党的成员。随后美英于1946年2月分别承认罗马尼亚政府。保加利亚由于国内反对派节外生枝而遭到祖国阵线政府的拒绝,英美直到和约签订后才予承认。莫斯科会议按说已经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双方作了让步,本可在此基础上顺利缔约,然而冷战的加剧使得谈判之路再生荆棘。

在莫斯科会议上,苏联经美国建议,加入联合国原子能管制委员会,这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贝尔纳斯回国,舆论界叫嚷莫斯科协议是“姑息”。杜鲁门大怒,认为贝尔纳斯自作主张。1946年1月25日,总统给国务卿一份备忘录,反对“在今后再作妥协”。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鼓吹资本主义世界联合起来,反对苏联的“暴政”。演说得到杜鲁门全力支持。此后贝尔纳斯便宣布“强硬路线”为美对苏关系的基础。

1946年1月18日在伦敦举行苏美英法四国副外长会议。到5月初,经过磋商、斗争和妥协,绝大多数条款已经拟就。为了争取在和会召开前就和约草案达成一致,决定再召开五国停战书签字国的外长会议(中国不是签字国,未与会)。在日益恶化的气氛中,制订和约的斗争进入了新的回合,这就是1946年4—5月、6—7月的苏美英法巴黎外长会议。一开始,法外长皮杜尔提出,美英法苏四国参加所有五国和约起草的讨论,莫洛托夫觉得没有必要触犯法国的自尊心,表示同意。由于罗、保,匈、芬的停战书已基本具备和约的内容,争议集中到意大利问题上。苏联坚持意大利必须以实物赔偿苏1亿美元。美国不同意,因为美国给意大利大笔贷款,不愿让它作为赔偿落入俄国人手中。伦敦会议决定对意大利殖民地实行托管,剩下的问题是由谁托管。英国提出“大索马里国计划”,由英托管。美国坚持由联合国托管。苏联支持法国建议,可授权意大利托管部分原殖民地。讨论十几天毫无结果。为划定南意两国边界,四国专家到的里雅斯特实地调查后,带回各自的报告,划出了四条意南边界线,无法统一。法外长皮杜尔觉得,各国外长好象都上了旋转木马台,于是他也跨上自己的木马。各方争辩得精疲力竭,只得从5月16日起休会一月。

6月15日外长会议复会,重开外交激战。这时苏联在多德卡尼斯群岛问题上作了让步。该群岛主要居民为希腊人,1912年被意大利兼并。在英国的和约草案中,它被归还希腊。苏联一直坚持其归属必须与意大利和约通盘解决。6月27日讨论时,苏联表示同意将该群岛给予希腊。贝尔纳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追问了一句。莫洛托夫喷着烟,微笑作答:“苏联总是愿意作出让步的。”这样僵局开始松动,会议得以进展。会议初步决定,意大利在7年之内给苏联1亿美元的赔偿,给其他国家的赔偿留待和会确定。7月3日,会议认为短期内无法解决意属殖民地归属的分歧,决定延缓处理,暂由英国管理。关于意南分界线,会议接受法国提出的方案。线以东归南斯拉夫,以西构成的里雅斯特自由区。自由区应是中立和非武装的,由联合国安理会保证其完整独立。安理会在征得意、南同意后任命一位总督,总督任命前由英美军队和南斯拉夫军队分治北部和南部。意南两国强烈抗议这一决定①。至此,除意属殖民地归属问题无法解决外,其他问题都已达成协议。

1946年7月29日,巴黎和会于卢森堡宫举行。与会者除苏美英法中五大国外,还有曾参加对轴心国作战的澳大利亚、白俄罗斯、比利时、巴西荷兰、希腊、印度加拿大、新西兰、挪威、波兰、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亚、南斯拉夫、南非联邦等16个国家。另有以各种方式参加对德作战的奥地利、阿尔巴尼亚、埃及伊拉克伊朗古巴墨西哥也应邀出席,有权讨论与申诉观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代表被安置在最后排。

和会以程序问题的争论开始。其实质不单是程序问题,而且包含政治问题。巴黎外长会议的协议是,在和会上只有程序问题可由简单多数通过,实质性问题的决议应由2/3多数通过。这样,参加会议的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再加上3国,就能使美国控制不到2/3的多数。美国为了操纵会议,不但扬言在程序问题上将不受巴黎外长会议的约束,而且要把所有曾对法西斯国家宣战的国家都包括进来。莫洛托夫和贝尔纳斯唇枪舌剑,和会以两周时间对程序问题进行冗长的、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的辩论。最后英国的折衷方案被通过,凡经和会以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的议案,均可作为和会建议提交外长会议审阅。

在讨论实质性问题时,美英唆使其他国家提出各种修正案,人为地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缔结公正和约。由于美英的拖延战略,和会长达79天,直到10月15日才闭幕。会议的最大成果是,对罗、保、芬、匈的和约草案除个别条款外,基本都通过了。但是在外长会议上未达成协议的60多款,仍未突破,特别是意大利前殖民地、的里雅斯特及多瑙河航行制度等重大问题,只得留交下届纽约外长会议讨论。

1946年11月4日至12月12日在纽约召开外长会讥,参加者有:莫洛托夫、贝尔纳斯、贝文和法国副外长德姆维尔(外长皮杜尔因国内大选未能出席)。会议的任务是审议巴黎和会对五国和约草案所作的建议,起草和约的正式文本。会议刚刚开幕,争论便相持不下。美国要求,经巴黎和会以2/3以上票数通过的建议才能得到肯定,苏联则坚持巴黎和会的一切建议,无论以2/3多数通过,还是以简单多数通过,都得逐项表决。双方进行了10多天马拉松式辩论。这时莫洛托夫拜访贝尔纳斯,探询解决途径。贝尔纳斯明白,苏联急于缔约,以得到实际好处,因为那样美英军队将撤出意大利,而苏军则因维持其驻奥地利的交通线,不必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全部退出,苏还可撤销其深感麻烦的罗、匈、保、芬盟国管制委员会。他欲擒故纵,作出无能为力的姿态。莫洛托夫表示不必悲观。第二天,莫洛托夫声称只要“稍加修改”即可同意巴黎和会的建议。结果在文字上略加修改后,巴黎和会以2/3多数通过的53项建议中,苏联接受了47项,以简单多数通过的41项建议中,苏接受了24项。于是,和约正式文本诞生。

根据纽约外长会议的决定,先由美、英、苏三国外长分别在本国首都签字,然后,各有关国家于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分别在五国和约上签字。各签字国将其和约批准书于9月15日向指定国家交存,和约开始生效①。

五国和约的内容、意义和影响

五国和约具有下列基本内容:

第一,政治上规定了五国非法西斯化和民主化。

在政治条款中规定五国必须解散和禁止法西斯和准法西斯组织,保证其所有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均享有人权和自由,包括言论、新闻、出版、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及公开集会的自由,政治条款中还包括有惩办战争罪犯的条文。根据这些条文,五国必须采取措施将战争罪犯逮捕并交付法庭审判。这些条款鲜明地反映了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解放性质。战争期间,五国政府都曾追随德日法西斯侵略魁首,犯下了侵略罪行。五国人民亦饱受战争之苦,生活在法西斯或非法西斯制度下,被剥夺了基本的民主权利。如今,五国人民从反动势力下挣脱出来,获得决定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人民经过斗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战后欧洲形势及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在边界条款中否定了法西斯对别国领土的侵占,将边界基本恢复到1941年的状况。

这特别集中地表现在苏联与四国的边界处理上。希特勒德国曾在侵略中欧和东欧的过程中,任意划分各国版图,造成更尖锐的民族纠纷,便于渔翁得利。在罗马尼亚和约中规定,苏联得到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哥维纳。保加利亚仍保留南多布罗加。匈牙利将特兰西瓦尼亚归还罗马尼亚,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还给捷克斯洛伐克。苏捷后来划界时,又把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了苏联。苏匈、苏捷有了共同边界。匈捷边界作了有利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变动。这样便完全否定了希特勒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与两次“维也纳仲裁”。对芬兰的和约确认了停战书的边界。由于苏联实力在二战中猛增,它成为欧洲的解放者,它的几个小邻国却沦为战败国,这当然成了解决边界问题时的重要因素。苏联同这些邻国都有了共同边界,一方面固然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往来,另一方面必然使苏联更便于监督、影响这些弱小邻国。苏联割去比萨拉比亚,也留下了后遗症。意南边界与的里雅斯特问题也由于两个阵营的斗争、深远的民族纷争背景而未得解决,给战后国际形势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

第三,赔偿与经济问题。

和约规定的赔偿数额为。芬兰与罗马尼亚各向苏联赔偿3亿美元。匈牙利对苏联赔偿2亿美元,赔偿南斯拉夫7000万美元。赔偿捷克斯洛伐克3000万美元。意大利赔偿苏联1亿美元,赔偿南斯拉夫1.25亿美元,赔偿希腊1.05亿万美元,赔偿埃塞俄比亚2500万美元,赔偿阿尔巴尼兰500万美元。保加利亚赔偿希腊4500万美元,赔偿南斯拉夫2500万美元。

苏联在战争中遭受空前损失,它要求赔偿的心情比较迫切。相对来说美英的损失小得多。美英为了全面控制战败国,改变这些国家传统的国内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联系,最后把这些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亮出“少赔偿或不赔偿”的旗号,指责苏联索取赔偿会使战败国陷于崩溃。事实上美英决非不要赔偿,它们曾提出没收战败国在英美法的财产作为抵偿,这是一笔巨大资财,例如意大利在美国的财产总值估计为1.3亿美元。但苏联索取赔偿的方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了小国的民族感情。

除芬兰外,战败国的代表们在签署和约同时,都向四国外长提出了抗议照会。意大利的抗议照会宣布“和约不可能得到执行”,它要求盟国“重新审查它们对意大利问题的态度”。意大利工会联合会号召在2月10日即和约签字日举行10分钟全国性罢工。罗马尼亚抗议和约规定的赔偿是“过多的和不公正的”,但表示仍将履行和约的规定。保加利亚政府抗议要它对希腊实行赔偿,再一次提出对西色雷斯的要求,以便取得通达爱琴海的出口。匈牙利抗议捷克斯洛伐克在斯洛伐克地区驱逐匈牙利少数民族,抱怨盟国没有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划给匈牙利,并抗议赔偿条款使匈牙利经济受到极大损害。

五国和约自伦敦外长会议正式谈判以后,历经1年又5个月的斗争,终于签订。应当承认,它巩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结束了战争造成的不正常状态,使得欧洲人民得以在民主和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生活,在战争废墟上恢复家园。和约挫败了美国控制东欧的企图,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一系列国家进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当时来说,这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民主力量的一大成就。

和约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不平等条约的经验教训,对于战败国采取宽容的政策,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和约的实质性问题基本上是在大国的会议桌上决定的,它不可避免地是大国实力对比的产物。弱小国家仍然很难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和约将大国的意志强加于小国,其中也有一些侵犯战败国主权的内容,有些争端成为战后不安的因素。

在制定和约的过程中,美国转向以实力遏制苏联,形成了资本主义势力和社会主义势力的尖锐对抗,冷战逐步升级。所以和约签字的过程实际是美苏对立和斗争的折射。和约把战后初期形成的局面固定下来,造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因此,五国和约的签订既是二战的总结之一,又是战后巨大变动的开端之一。

注释

① 直到1954年,英、美、意、南才达成谅解,决定英美军队从北部撤军由意大利管理,值要保证的里雅斯特为自由港。南部仍由南斯拉夫管辖,但两部分的主权迄今悬而未决。① 除意大利和约批准书交存法国外,其余四国批准书均交存苏联。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tiaoyue/2020067752.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