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1964),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共和党保守派首领。
1874年8月10日,胡佛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西布兰奇一个教友派教徒的家庭。父亲杰斯·克拉克是农村铁匠。母亲哈尔达·明瑟恩·胡佛是教师,很有才能,参加过当地的禁酒运动。他们有三个子女,胡佛排行第二。胡佛六岁时,父亲死于伤寒,由母亲节衣缩食供养读书。他八岁时,母亲又死于肺炎。他被送到俄勒冈州舅父家里。舅父是个热心教育的乡村医生,又经营土地业务。胡佛在舅父开办的小地产公司里做事,并入夜校读书。到15岁时,他在那里当了两年杂役,初步学会了打字技术。他又进职业学校学习,增长了数学知识。有一天,一个漫游各地的矿业工程师来到这个地产公司,谈了很多采矿的事情。胡佛在旁边听了很是羡慕,决意要把自己造就成一个采矿工程师。
1891年10月,他以特别生资格进入新开办的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专攻采矿。当时他手中仅有存款200美元,不够念大学的开支,靠着打字,经营洗衣代办处和发送报纸赚一些钱,来维持自己的学费和生活。每到暑假,他还参加内华达、阿肯色、加利福尼亚州的地质调查。他对数学和地质学特别有兴趣,学习成绩优秀,大学毕业时获工程学士学位。
1895年胡佛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在加利福尼亚金矿当过短时间的采矿工人,借以获得实际经验。后在旧金山给采矿工程师路易斯·占宁当秘书。不久被提升担任工程事务,由此,他开始崭露头角。1897年,澳大利亚采金之风正炽,伦敦比威克·摩林矿业公司为发展在澳大利亚的采金业,委托占宁物色一个35岁以上的有才干的工程师。胡佛当时虽然仅23岁,但占宁出于爱才,谎报胡佛已达33岁,把他推荐给该公司。胡佛去见他的新雇主时,故意留起八字胡子,英国雇主一见胡佛,惊叹道:“你们美国人真有妙法使人长青不老,你的样子简直看不出会在25岁以上,你究竟有何秘诀!”
胡佛到伦敦接洽成功之后,被派往澳大利亚西部去寻觅新矿,发展旧矿。那时,澳大利亚西部是一个荒芜区域,工作环境非常艰苦,离伦敦又远。胡佛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来不及请示总公司,只得自己加以解决。这对胡佛无疑是一个困难的差事,但也是他取得独立工作能力和勇气的好机会。在两年多时间内,胡佛居然把一切都处理得妥贴,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他在矿业界的声誉大著,很快变成了有名的工程师。
不久,中国清朝政府聘请胡佛担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来中国之前,胡佛同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女友路·亨利结婚。1899年3月,胡佛夫妇到达北平(北京)。接着中国发生了反帝的义和团运动。这时胡佛跑到天津,对盘踞在租界的外国侵略者的“防御”工事进行检查。在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胡佛就任开平矿务局总经理。
1901年,伦敦比威克·摩林矿业公司邀请胡佛做该公司的股东。胡佛夫妇便取道加利福尼亚赴伦敦,同该公司合伙经营约七年。该公司的业务遍布全球,除了澳大利亚、中国和英国外,胡佛还到过俄国、印度、朝鲜、缅甸、新西兰、南非联邦、加拿大、墨西哥、比利时等许多国家,经办矿业、铁路、冶金等业务。他自诩曾环游了地球五次。1908年,他创办工程咨询公司,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和其他地方都设有办事处。
1909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讲学,主讲工程学。这些讲稿后来编成了一部书,名叫《矿业原理》。他不仅当工程师、总工程师,而且当股东、经理,在中国、缅甸、朝鲜、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处独立开矿,成为矿业界的巨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胡佛在伦敦和欧洲其他地区从事救济活动。大战初期,美国驻英国大使请他主持一个美国救济会。通过这个救济会,他帮助12万贫困的美侨回到祖国。当比利时遭德军蹂躏、400万人民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胡佛受各方请求,组织了规模庞大的比利时救济会。该救济会使用职员五万人、运粮轮船70艘、救济费15亿美元,对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约1,000万平民的地区进行了救济。
1917年4月6日美国参战后,全国闹缺粮。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鉴于胡佛救济比利时有方,迅即召其回国,任命他为粮食总署署长,授以管理全国粮食的全权。在任期间,胡佛大力鼓励增加粮食生产,采取种种措施杜绝浪费、稳定价格和改善分配。
大战结束后,欧洲到处缺钱缺粮,饥民充斥城乡。威尔逊总统又派胡佛去欧洲主持协约国的救济活动,并任美国赴巴黎和会代表团的经济顾问。在巴黎设有胡佛指挥部,协调指挥粮食总署、救济委员会、救济和重建欧洲委员会的工作。胡佛的这些活动,遍及30多个欧洲国家,使用救济费近33亿美元,分配食品、药品和衣物2,300万吨。巴黎和约签订后,上述官方救济组织停止活动。胡佛又建立志愿组织,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儿童和难民继续施行救济,募集救济费2.5亿美元。胡佛这一段履历,使他作为一个“慈善事业家”而扬名于欧美。
胡佛在领导欧洲的救济活动时,利用欧洲的饥馑,以粮食为手段,破坏欧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大力组织对苏俄的粮食封锁和武装干涉活动,援助外国武装干涉者和苏俄白匪军。
胡佛对历史颇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一直在收集历史资料,还派专人在交战国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他收集整理的有关西欧各国政府的建立和变化的大部头手稿和资料,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被用来建立胡佛图书馆,以后又继续扩充,建成了胡佛研究院。
胡佛青少年时代自我奋斗的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集中表现在他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上。1924年,他在《美国的个人主义》的小册子中对这种影响作了简明的表述。他写道:“我们的个人主义和所有其他个人主义不同。我们的个人主义包含着这样一些伟大的思想:当我们在个人造诣的基础上建设我们的社会的时候,我们将维护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在该社会取得相应的地位,而这种地位是他的知识、资格、能力和抱负所授权获得的;我们解决各种问题不受凝固的阶级地位所限制;我们将激励每一个人努力去取得成绩,办法就是增强个人的责任心和理解力,而个人当然也必须在竞争的砂轮上接受考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胡佛简直把个人主义当作宗教来信仰。
1921—1928年,胡佛先在哈定政府,后在柯立芝政府中担任商业部长。他彻底改组了商业部,扩大该部各方面的,特别是对外贸易方面的活动。在这期间,他还是限制海军协会的顾问和世界大战外债委员会成员,并担任科罗拉多河委员会和圣·劳伦斯水路委员会主席,领导建筑胡佛水坝和圣·劳伦斯海道。他组织美国儿童卫生协会,任该会第一任主席。
胡佛在学业、事业和公务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使他在共和党内和公众中赢得相当高的威望。1928年6月,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推选他为总统候选人。胡佛在竞选过程中作了七次演讲,鼓吹个人主义和机会均等,把社会各阶层自愿合作的“美国制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他强调特殊繁荣、农业救济、保护关税和开展禁酒运动。他甚至向美国人民许愿说,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使“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小汽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凭借从大战中牟取的暴利,经济发展较快。这一阶段又是共和党当政,人们很容易把这一阶段的“繁荣”与共和党联系起来。因此,作为共和党候选人的胡佛,在竞选中没有费什么力气,便以很大优势(以选举人票①444票对84票)击败了民主党的候选人史密斯,当选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
胡佛就任总统后,1929年4月15日召开国会特别会议。6月15日,国会通过农业品销售条例,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繁荣时期由于收入低而遭受损失的农民。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还制定了关税法案,该法案规定的税率是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高的关税率。在执政初期,胡佛曾经得意忘形地谈论美国的经济制度如何如何地“完美无缺”,吹嘘“美国比以往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更接近于最后战胜贫困”。实际上,美国的经济已经危机四伏,快要大难临头了。
当胡佛正在谈论经济情况“基本健康”的时候,1929年10月24日,以纽约证券市场崩溃为起点,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经济,工业生产总指数下降了53.8%,商业进出口总额从96.4亿美元下降到29.3亿美元,农产品价格下降60%,近6,000家银行倒闭,1,300万工人失业,大批农民破产。人民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接受食品救济的失业工人和城镇居民排起了长长的“面包线”;由于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住房的人们,用包装箱、破油布、汽车皮等搭起了“胡佛小屋”;因为粮食生产过剩而破产的农民用野菜充饥。二十年代的“繁荣”溜得无影无踪了。
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一向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胡佛,被迫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危机之初,胡佛召集大企业主、大农场主、劳工领袖等举行一系列“白宫会议”以商讨对策。为了提高农产品价格,他通过联邦农业局向大农场主提供低息贷款,收购了数百万美元的农产品。从这些措施中获利的只是大农场主,而对整个农业经济影响不大。
1932年,胡佛建立法定可拥有20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来稳定财政金融状况。但该公司只向那些有偿还能力的大银行、保险公司和企业贷款,并未能阻止银行破产和企业倒闭的浪潮。尽管后来增加了该公司的资金,扩大了贷款范围,但指导其业务活动的保守方针依然如故。到胡佛倒台前,它并未发挥什么有效的作用。
胡佛在处理危机问题时,实行“放任政策”,竭力帮助大银行家、大企业主,却置广大人民群众于不顾。他充耳不闻人民群众要求救济的呼声,几次否决在全国实行普遍救济的议案。1932年当退伍军人向国会请愿,要求发还政府积欠他们的补助金时,胡佛竟然派军队,野蛮地镇压请愿者,造成50多人伤亡。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星期四血腥大屠杀”。
胡佛拚命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残酷镇压人民的反危机措施遭到了失败。为了掩人耳目,他多次发表危机即将结束的盲目乐观的讲话。正如某些报刊所说:胡佛每发表一次乐观的讲话,危机就加深一步。
胡佛在总统任期内,对外加紧推行扩张政策,敌视和破坏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反对承认苏联,帮助德国恢复军事工业的潜力,怂恿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其他国家。胡佛是一个从事谍报活动的老手。
到1932年大选时,胡佛已越来越不得人心。可是,共和党内找不出另一个更合适的人选,在这年6月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只好再度提名胡佛为该党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胡佛面对经济危机的不断深化,除了重申那些已经失灵的反危机措施外,拿不出任何有效办法。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却向美国人民保证实行“新政”。结果,罗斯福以选举人票472票对59票战胜了胡佛。
胡佛下台后,过隐退生活。他除在纽约有一所公寓外,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也有一所房子。这所大学不仅有胡佛研究院;在胡佛领导下,还建立了一所商业学校和一个粮食研究所。胡佛很留恋这个地方。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内,胡佛坚决拒绝在罗斯福政府任职,极力反对罗斯福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政策。1934年他写了攻击罗斯福新政的《对自由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要求采取“不干涉”政策,反对援助苏联对德国作战。大战期间,他出版了两本讨论外交政策的著作,即《美国第一次十字军》(1941年)和《持久和平的问题》(1942年)。
罗斯福去世后,胡佛再度活跃于政界。他除继续从事一些“慈善救济”活动外,主要以元老身份参与制定共和党的各项政策,成为共和党保守派的首领,以“孤立主义者”著称。1946年,杜鲁门总统邀请胡佛帮助组织大饥荒的救济工作,任饥荒紧急委员会主席。为此,胡佛出访了39个国家,调查研究粮食供应情况,提出救济建议。1947年,胡佛又奉杜鲁门之命到德、奥等国推销美国的政策。以后,他应艾森豪威尔总统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之请,多次出访联邦德国。
鉴于胡佛曾做过改善行政工作、消灭低效与浪费方面的尝试,1947年9月,杜鲁门任命他为政府行政部门改组委员会(为直属总统的独立组织,亦称“胡佛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提出了270条建议,70%被采纳。1953年7月10日,艾森豪威尔又建立了以胡佛为主席的第二个“胡佛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对有关政策问题进行调查,提出了375条建议,其中很多被采纳。
1955年6月,第二个胡佛委员会完成使命后,胡佛正式退休。之后,他埋头著书,1958年写了《伍德罗·威尔逊的痛苦经历》,1959—1964年完成了四卷本的《美国史诗》。
1964年10月20日,胡佛在纽约城病故,终年90岁。他的著作除前面提到的几种外,主要的还有:《有关美国道路问题的答辩》(七卷,1938—1955年)、《回忆录》(三卷,1951—1952年)。
注释
①美国宪法规定,总统选举制度为间接选举,即选举人制度。大选年先由选民于11月份的“选举日”在本州投票选举选举人,然后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团在12月选举总统和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