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诵即成王。武王之子。母邑姜。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前1026—前996年在位,共30年。
姬诵继位时年仅13岁,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太公、召公辅佐,共同治理国家,安定了大局。7年后亲政。继续大封诸侯,以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周王室为主干的宗法制度。在位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颇得人心,继续完成了武王的统一大业。
《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武王去世,按威望和才能,周公旦继位是合适人选。周未行兄终弟继制,标志着嫡子继承制已经形成。《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说“舍弟传子之法,实自周始。当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国赖长君。周公既相武王克殷胜纣,勋劳最高。以德以长,以历代之制,则继武王而自立,固其所矣。而周公乃立成王,而已摄之。”这是周公远大政治远见的决策,既避免了王室众兄弟争王位之乱,又利于稳定天下局势。
周公为摄政王,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内部形势,尽管周公表明自己从国家利益出发,摄政代成王行事,而武王其他兄弟及大臣疑心重重,对周公之举不理解、不相信。他们策划于密室,暗中组织力量,对付周公。
外部局势:武王克殷,纣王的一些旧臣和属吏逃亡北方或东方,武庚和旧贵族不甘心做周的臣民,时刻窥测方向,寻找时机;降伏的殷旧诸侯国,也不甘心失去的天堂;与殷同祖或关系密切的东夷、淮夷等也不服从周的统治。周对东方的统治很不巩固。《竹书纪年》云:成王元年秋,“武庚以殷畔。”《史记·周本纪》云:管叔、蔡叔“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内忧外患,形势更为严峻。
周公旦是一位古代著名政治家,他看一时难以使成王、太公、召公及“三叔”释疑,为表明心迹,便离职出走,《论衡·感类》载:“武王崩,周公居摄,管、蔡流言,王意狐疑周公,周公奔楚。”周公走入与周有世交的楚都丹阳(今河南淅水县)。这样一可使成王等释疑,二可使“三叔”流言自破,从而使受其迷惑、煽动的人认清真象。
《尚书译注·金縢》记载:“秋天,庄稼长得很好,还没有收获,忽然雷电交加,又刮起了大风,庄稼都被吹得倒伏在地上,大树也都被风拔了起来。国内的人都非常恐慌,国王和大夫们都穿上朝服打开了那个用金质的绳索捆束的匣子,于是便得到了周公的以自身为质请求代替武王去死的册书…。”成王了解真情后,亲自迎接周公回京。
周公回镐京说服德高望重的太公、召公后,又召集文武百官和主要诸侯,说明目前严重的形势和平叛的必要性。《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一,一年救乱。
武王死后,周公摄政,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在国内散布流言蜚语说:“公将不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这是说周公听了流言后就对姜太公、召公奭说:“假如我不摄政,天下就会叛乱,我无法向我的先王回报了。”管叔与纣王儿子武庚,串通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徐、奄、熊、盈诸部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逸周书·作洛解》),在这次叛乱中,管叔是首恶,周公以成王之命把它处死,蔡叔被流放。在惩处了管蔡之后,周公写了一首诗送给成王,名叫《鸱鴞》,成王未敢责备周公。《诗·风·鸱鴞》序说“《鸱鴞》,周公救乱也。”“救乱”就是指平定管、蔡之乱。
二年克殷。
克殷就是指镇压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复辟势力。周公亲自率兵东征,发布了《大诰》,《大诰》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周政权当前面临的困难,内有管、蔡的叛乱分子,外有殷族武庚的复辟势力。因此,周公主张武力解决。第二部分指出要说服教育国内反对用兵的贵族。他们反对的理由,一是认为周朝建立不久,困难很大,民心不静,二是认为叛乱事件牵涉到王室的长辈,不应以武力解决。周公认为只有用武力平定才是唯一出路。经过反复说服,终于争取了各诸侯的支持,出兵东征。“殷大震溃……王子禄父(武庚)北奔。”(《逸周书·作洛解》)
三年践奄,就是践灭奄地(今山东曲阜)。辛公甲原为商纣王的大夫,曾向纣王进行了七十五谏,都未被采纳,遂投奔周朝任周太史,他针对商的内情提出了:“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从小,以劫大。”(《韩非子·说林》)“先小后大”的策略,周公接受了他的意见。先攻九夷,一直打到今山东黄县和胶县一带。奄地孤立,只好投降。孟轲说:“周公相武王(成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霓、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孟子·滕父公下》)。武庚禄父北奔后,为周公所杀(《尚书大传》),这次反复辟,反叛乱的斗争,经过三年取得了最后胜利。《诗经、豳风破斧》云:“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周公东征,四国是遒”,朱熹《诗经传》”四国,四方是国也。”周公东征胜利,不仅粉碎了管叔、武庚等的颠复阴谋,也密切了与成王的关系,也促进了民族的迁徙和融和,其意义是十分深远和重大的。
四年“建侯卫”。在平定叛乱和复辟以后,周公便进行“建侯卫”。就是在武王封侯的基础上,实行大封制。荀况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对一些立过战功和归附的小国,也加以分封。就连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没有参加复辟活动,也被封了。周公吸取了武庚复辟的教训。“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法)。”(《左传·定公四年》)。就是将殷的遗民分为许多小国,分散了力量,在推行政治时,可以照顾到殷商旧俗,并维持殷商原来的阶级关系。但在土地制度的分配上,必须遵循周朝的法律。通过分封制的推行,各诸侯国都按照洛邑的模式,建立种族奴隶制的统治据点。封国以鲁、卫、齐、晋、燕等国较大,这些地方原来是商族集中的地方,周公派一些亲信去统治。周公的长子伯禽封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这里原属奄国。鲁是西周王朝在东方的主要诸侯国之一。武王弟康叔封于已,建都朝歌,统辖上述“殷民七族。”姜太公封于齐,都营丘,(山东乐昌),这里原属薄姑,附近为莱人地区,齐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成王弟唐叔封于晋、建都于唐(山西翼城),这里原是夏人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召公奭于燕,都于蓟(今北京),这里是东北边防地区,其北为戎、狄、肃慎等族的活动地区。通过分封制,建立了周王室的屏障,大大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五年“营成周”。
营建新都洛邑。
武王初得天下时,日理万机,经常失眠,因为他目睹商纣王无道,造成天下一片疮痍,日夜考虑如何安定天下,曾提出“营成周”。想到黄河以南、伊洛一带原为夏民所居,形势险要地方筑新都。武王死后,周公分封诸侯以后,周公要归政于成王,成王挽留他继续摄政,周公答应成王的要求,继续留在洛邑处理政事。后来,周人把镐京叫“宗周”,新建的洛邑叫“成周”,也叫“东都”。《左传》注说:“作成周,迂殷民,以为京师之东都,所以崇父王之德。”建立成周后,把殷朝的“顽民”迁到这里,并派了八师军队(二万人)驻守洛邑,以防反叛。
成王六年制作礼乐。
成周建成后,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周公请成王在新都以殷礼接见诸侯,祭祀周先王,殷礼有秩序而不紊乱,说明当时尚未制礼。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说明了周公制礼是在殷礼的基础上增删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周礼》、《仪礼》都不是周公制定的。相传周礼分为吉礼(祭祀)、凶礼(丧葬)、宾礼(朝会)、军礼(出师)、嘉礼(饮宴)五种。古代的礼,实际包括社会政治的各种制度,以政治制度为主。礼乐被周公提到法的高度,成为“礼法”。周公制礼强调“敬德”,周礼既属政教,又属法制。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隐公十一年》),认为礼的作用可能经理国家,安定社稷,教化人民,泽及后世。周公制礼作乐的目的,就是以礼乐巩固西周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司马迁说:周公“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史记·周本纪》)。可见,周公对国家,对事业忠心耿耿,料事多谋而审慎,善于从前代、前人的得失利弊中探寻周国的道路,为巩固周朝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周朝数百年王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年归政成王。
前1020年,成王七年,周公归政于成王。在归政时周公写了《无逸》,谆谆告诫成王要“知稼穑之艰难”,不要“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尚书·无逸》),即不要过度游览,贪图安逸享受、游玩和田猎,要以商朝兴亡为鑑。《尚书·召诰》记载,召公期望成王亲政后,能继续信任周公,行美德。成王八年亲政,年廿岁。
后来,成王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就命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从此,这种帝王临终前将嗣君托付给宗室或大臣的命令,称为“顾命”,受托付的宗室或大臣称为“顾命大臣”。
不久,姬诵病死。成王在位37年。死于前996年,终年50岁葬于毕原,死后庙号为成王。死后由成王之子姬钊继位,是为康王。
《尚书》和《诗经》中有70多篇文献,记载了成王的言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