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国 正文

当年英国人如何征服印度?英国对印度实行了怎样的统治?

扫码手机浏览

英国印度的征服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普拉西战役开始,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兼并旁遮普为止,经历了将近100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过程。这段历史,无论对英国,还是对印度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英国侵略印度的开始

印度从1526年起处在莫卧儿王朝的封建统治下,阿克巴大帝(1556-1605年)在位时,在北印度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中心,逐渐向南扩展,并采取一些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使印度的封建经济在十七、十八世纪得到相当发展。然而,与同时期欧洲先进国家相比,印度还远远落在后面。十七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商业和航运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印度封建社会内部才刚刚有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印度遂成为西方殖民者的欺凌对象。

十六世纪以来,随着地理大发现,掀起了西方国家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殖民侵略的狂潮。印度是最早遭受侵略的国家之一。西方殖民势力出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掠夺东方国家的财富,喂养自己国家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并供封建贵族挥霍。葡萄牙、西班牙是东渐的带头者。英国后来居上,随着它本身资本主义因素的迅速发展,在对外侵略上越来越占领先地位。1600年,英国的大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从英国女王那里得到对印度洋贸易的垄断权。1702年,它和另一个也获得对印度洋贸易特许权的新成立的公司合并,组成联合东印度公司。在这前后,又从国王那里得到建立军队、宣战媾和、占有领土、对所属居民行使审判等特权。这样,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团体,而是一个拥有广泛的政治、军事和商业特权的三合一组织了。这正是英国统治阶级对外扩张所需要的工具。让东印度公司出面侵略而由国家在幕后支持,这样做,大商人能赚钱,王室、贵族能得利,有利于与其它列强竞争,有利于保证侵略目标的实现,因而符合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英国人来印度之前,葡萄牙和荷兰商人已先后到来。后来又来了法国商人。他们在沿海城市建立商馆,收买棉纺织品、香料、蓝靛、硝石等。最初,葡萄牙人势力较强,他们依仗自己的海上优势,切断印度与波斯湾传统的海路贸易,并不时在沿海劫掠骚扰,使莫卧儿皇帝们感到不安。

英国商人来印度,最初也是渴望参与那能给他们带来神话般利润的印度棉织品和香料的贸易。1608年,霍金斯作为第一个英国使者,衔命来印,要求通商。他觐见莫卧儿皇帝,未获允准。只是在英国船队于苏拉特海面打败葡萄牙船队显示出实力后,才得到贾汉吉尔皇帝的青睐①,1613年被允许在苏拉特设商馆。1615年,英王又派使臣托马斯·罗来印,要求在整个莫卧儿帝国境内通商。贾汉吉尔皇帝为了利用英国人平衡葡萄牙势力,答应了这个请求,但规定必须照章纳税。从这时起,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在印度沿海岸设立商馆,开始购占土地,建立设有要塞的殖民据点。到十七世纪末,已经建立了马德拉斯、孟买、加尔各答三个设防中心。十七世纪下半叶、十八世纪初,随着葡萄牙、荷兰世界地位的相继衰落,它们在印度的势力也跟着衰落下去。法国势力较强,它以南印度本地治里为中心,大力向海得拉巴扩展,大有与英争雄印度之势。十八世纪中叶,英法世界范围的商战也在印度进行。经过1746-1763年三次英法争夺印度的卡纳蒂克战争①,法国失败,其商业据点大多转到英国东印度公司手中。至此,英国人成了在印的主要外国势力。在这前后,它从莫卧儿皇帝那里又陆续得到不少商业特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每年缴3万卢比的固定款项为代价换得豁免进出口贸易关税的特权(1717年)。它的商业活动颇为发展,到十八世纪中叶,设立的商馆已达150个。它已经在印度沿海地区牢牢立定脚跟。

莫卧儿皇帝们当时并没有把英国人放在眼里,也从来不曾想到,小小的东印度公司会掀起轩然巨波。他们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英国人的,正如对待先前所有来印的外国商人一样。英国人最初对莫卧儿皇帝是卑躬屈膝的,虽然怀着侵略野心,并不敢奢想征服印度领土。1688年英国人曾尝试以武力要挟扩张商业势力,封锁了沿海一些港口,抓捕了印度商船。这一冒险行动激怒了奥朗泽布皇帝。他下令赶走英国人,东印度公司不得不赔款求和。奥朗泽布只是从财政收入方面考虑,才允许英国人继续在印贸易。在一段时间内,英国人只好满足于商业活动。然而,十八世纪中叶形势巨变。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以及英国人战胜法国势力,大大鼓励了他们的贪欲。随着力量增长,他们的野心也在上升,终于走上征服印度领土的道路。

开往印度的英国船队

印度的分裂为英国征服提供了便利

十七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印度统治阶级奢侈花费猛增,导致封建剥削大大加重。一方面是对农民手工业者的榨取和对商人的勒索加强了,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另方面,地方和中央封建主之间争夺经济权益的斗争日益尖锐。莫卧儿帝国的经济基础是靠强大军事力量支撑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土地大部分分封给贵族,以服军役为条件,不能世袭。这是一种有条件的非世袭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十七世纪以来,封建主为了增加收入,力图把它变成无条件的世袭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就造成了封建分立主义倾向的发展,它大大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奥朗泽布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伊斯兰教大封建主的利益,采取了牺牲印度教徒利益的政策,包括向广大印度教徒重征人头税,取消伊斯兰教封建主欠印度教商人的债务,没收印度教庙宇的土地等,结果激起了接二连三的农民起义和被压迫民族起义。印度教中、小封建主在这些起义中起领导作用。1699-1723年阇底农民起义,1675-1715年锡克教徒起义,两者均遭镇压。1656年开始的马拉特人起义却越来越发展,1674年建立了独立国家。它的势力在十八世纪中叶伸展到整个中印度和部分北印度地区。

莫卧儿帝国在这些起义打击下,风雨飘摇,一蹶不振。各省总督乘机纷纷拥兵自立,坐地为王。统一的莫卧儿帝国从此瓦解,中央政权名存实亡。诸侯中最强大的是马拉特人的国家。它本来有希望取代莫卧儿帝国统一印度,然而,马拉特统治者们在建立独立国家后,也变成了大封建主。封建大土地占有制的发展在马拉特国家中同样造成了割据局面,以致统一的马拉特国家在十八世纪初就演变成为“马拉特联盟”。所谓联盟实际上是几个马拉特大封建主的暂时集合体。它到处抢掠,到处勒索,失去民心,遭到其他诸侯反对。由它统一印度已经不可能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当诸侯正在混战之际,伊朗阿富汗统治者相继入侵。1761年阿富汗人在旁尼帕特重创马拉特人①,使其元气大伤。这以后,虽然阿富汗侵犯者被赶走,马拉特人的力量却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水平。

十八世纪中叶的印度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统一的中央政权既不存在,诸侯间同室操戈,互相水火。这一切,一直在冷眼观察印度局势的英国殖民者是不会不加以利用的。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描绘英国人征服印度的极其有利的形势。他说:“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提人打倒,马拉提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①

封建分裂状态至少在三个方面为英国人的征服提供了便利。第一,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不可能进行全国统一的抵抗。这一点鼓励了英国人的野心和冒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怕在一个地方发动进攻会招致全面反击,危及全局利益。

第二,诸侯混战状态使英国征服者有可能广泛利用他们各自的内部矛盾以及他们相互间的矛盾,施展阴谋诡计,扩张自己的势力。各地统治者为保持自己地盘,常常求助英人,引狼入室。英人侵占一地仅仅被看作是在众多诸侯之间又出现一个新的诸侯,并不引起更多注意。封建统治者们以漠然态度对待英国扩张,除非侵略到自己头上。

第三,诸侯混战局面还带来一个特殊矛盾:宗教争端的加强。莫卧儿王朝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而在印度人民中,信印度教者占多数。奥朗泽布迫害印度教的政策已激起了宗教冲突。莫卧儿帝国瓦解后出现的诸侯,有信伊斯兰教的,如孟加拉、奥德;也有信印度教的,如马拉特联盟。这样,诸侯争霸就带有两大宗教争夺未来统治权的性质。宗教冲突严重妨碍印度力量联合抗英。

英国人征服印度所以得逞,正是因为他们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印度的分裂局面,采取了极其狡猾的征服手段。

征服孟加拉

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是从占领孟加拉开始的。孟加拉是印度最富庶的省份,英国人在此早就设有许多贸易站,有很大商业势力,加尔各答又是他们的一个主要据点,所以决定从这里下手。当时,孟加拉统治上层为争夺纳瓦布(省督,实为国王)位置,分成派系,互相倾轧。英国人参与其中,支持纳瓦布西拉杰-乌德·道拉的政敌从事阴谋活动。纳瓦布一气之下出兵占领加尔各答(1756年),这就成了英国人对孟加拉用兵的借口。

东印度公司最早有一支欧洲人雇佣兵队伍,但人数有限,用它来征服印度是不可能的。174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马德拉斯开始建立印度土兵队伍。这是极其毒辣的手段,他们得以用印度人打印度人。

东印度公司得知加尔各答被占领的消息后,立即从马德拉斯派遣军队,由沃森海军上将和原公司小职员克莱武上尉率领,前来收复加尔各答。这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

但东印度公司并不就此罢休,它要乘机实现征服孟加拉的更大目标。这并不是一件易事。纳瓦布有数万大军,且财力充足。克莱武知道单靠武力不可能得手,就依靠政治阴谋。军事进攻与政治阴谋双管齐下,以后者弥补军事力量之不足,这是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过程中自始至终采取的最狡猾的手段之一。

克莱武知道纳瓦布有很多政敌,包括他的将军米尔·贾法尔,就通过自己的大代理商奥米昌德牵线,与米尔·贾法尔订立了秘密协定。参加这个阴谋的还有纳瓦布的另一个将军罗·杜尔拉帕,并由孟加拉最大的银行家贾加特·塞特出面充当担保人。米尔·贾法尔是为了觊觎王位,贾加特·塞特是因为与纳瓦布有矛盾,不满意他对英比较强硬的政策,而奥米昌德则是为了赚一笔佣,要价是20万卢比①。根据达成的协议,米尔·贾法尔、罗·杜尔拉帕将率军倒戈,在推翻西拉杰一乌德·道拉后,由米尔·贾法尔当纳瓦布;他应给予英国人各种赔偿费和报酬150万英镑,并答应要按英国人的利益制定国家的政策。贾加特·塞特给了克莱武一笔贷款,赞助他的活动。

在作了这一切准备后,克莱武率军进攻纳瓦布,纳瓦布迎战于普拉西。1757年6月23日,当克莱武走向战场时,他内心还忐忑不安,唯恐发生变故。战斗开始后,纳瓦布的军队有少数投入进攻,已使英军感受很大压力。然而,米尔·贾法尔和罗·杜尔拉帕却按兵不动,故意放过进攻机会。正像克莱武事后给公司董事会报告所说:“在战斗最激烈之际,我们注意到一支人数相当多的队伍徘徊在我们的右翼而不出击。他们表明是我们的朋友……战斗一结束,就给我们送来了祝贺信。”纳瓦布终于意识到自己被出卖而仓皇逃走。接着就是孟加拉军队的大溃退,克莱武军队的大追击。大功告成了,克莱武以3千兵卒(内有印度雇佣兵2,200人)战胜了纳瓦布配有40门大炮的7万大军。连英国人编的《东孟加拉县志》都不得不承认,这场胜利的奥秘在于一场见不得人的幕后交易,是贾加特·塞特的卢比帮助克莱武的剑征服了孟加拉。胜利的第二天,米尔·贾法尔被扶上纳瓦布位置,成了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条应声虫。东印度公司从此成了孟加拉的真正主宰。

直到1772年,东印度公司保留了纳瓦布的傀儡统治,自己宁愿当太上皇。这样做是为了掩饰侵略面目,便于统治,也便于扩大征服。在合法的外衣下,它的掠夺则是骇人听闻的。国库被搜刮一空,后来又用不断更换纳瓦布的办法勒取新的“酬谢”和“奉献”。1757-1765年仅洗劫国库一项就抢得5,260万卢比①。

榨取田赋是更主要的掠夺手段。1765年,公司从莫卧儿皇帝那里得到了在孟加拉行使迪万权(征收地税,审理民事案件)的敕令,成了该省的行政长官,纳瓦布的税收机构从此转归英人掌握。为了最大限度地搜刮,实行了短期拍卖承包田赋制度。结果英国人接管第一年就由前一年的8,175,533卢比提高到14,704,875卢比,增加80%,到1793年又提高到26,800,989卢比,比接管前一年增加330%。田赋成了公司掠夺的首要财源,其中相当部分被用作在印度扩大征服的战争费用。

东印度公司颁布法令强迫手工业者为公司生产,对产品只付半价,或干脆分文不给。同时,依仗权势,强买强卖,把贸易变成了抢掠。公司贸易免税,公司职员都进行私人贸易,还把免税证转卖给他们的代理人。印度商人遭到排挤,纷纷破产。想继续经商的只有当公司代理人。公司还诱使农民种植罂粟,由公司加工成鸦片,交鸦片贩子,走私运进中国,毒害中国人民,公司和私商双双从中牟取暴利。如1872-1873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价值120万英镑,其中鸦片一项就占105万英镑。

对孟加拉的掠夺最鲜明地表现出原始积累时期殖民剥削的特点。这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赤裸裸的暴力掠夺。1757-1815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孟加拉是主要的)共榨取财富约10亿英镑。无尽的财富象流水般涌向英国,立即转动了蒸汽机的轮子,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而孟加拉却完全破产了。经济凋敝,十室九空。1770年发生大饥荒,有1,000万人饿死,占居民总数1/3以上。千里赤地,横尸遍野,许多人口稠密地区变成了野兽出没的草莽。

孟加拉人民奋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连东印度公司新安排的纳瓦布米尔·卡西姆都感到难以忍受了。1763年,针对公司职员滥用免税权逃避税收,他下令豁免一切商人的内地贸易税,以使印商与英商处于平等地位。东印度公司认为侵犯了自己利益,企图以武力压制,米尔·卡西姆勇敢地发动反英起义。农民、手工业者热烈参加,部分商人也给予财力支持。但由于起义队伍成份复杂,缺乏军事训练,遭到失败。卡西姆逃到奥德,请求奥德纳瓦布出兵援助,又取得莫卧儿皇帝的支持。1764年,由他们组织的联军对英发动进攻,10月在布克沙战役中也遭到失败。东印度公司趁势从奥德夺占了贝拿勒斯地区,还迫使奥德接受保护条约。从此,整个恒河下游地区就都处在英国人统治之下了。

英迈战争与英马战争

占领孟加拉为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提供了巩固的基地。到十八世纪末,它在印度直接间接控制的地区已经有几片了。1773年前,它把直接控制的地区划为三个管区,即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各设省督管理。省督都由公司董事会任命。

十八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日益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打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特权和政治控制。适应这个需要,英国政府一面让东印度公司继续享有特权,以便鼓励它进一步扩大征服,一面逐步把统治印度领地的权力收到政府手中。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管理法》,决定将孟加拉管区的省督升格为总督,即英属印度总督,由国王任命,统辖东印度公司的全部领地。这样做,也是为了统一管理,准备进一步发动征服战争。178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庇特的印度法”,决定在英国成立督察委员会(又称监督部、管理委员会),由内阁一大臣任主席,这个机构负责制定统治印度领地的方针政策。从这时起,对印度领地的最高决策权事实上已转到政府手里,尽管在名义上,英属印度还是东印度公司而不是英国政府的领地。

在作了组织调整之后,东印度公司开始了新的征服。

印度中、西部和南部当时存在许多诸侯国家,较强大的有三个:马拉特联盟、迈索尔和海得拉巴。迈索尔位于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之间,自然条件好,资源丰富,受到征战骚扰也少,政治形势较稳定。1760年军事长官海达尔·阿里掌握政权后,实行军事改革,建立了国家正规军,学习欧洲军事技术,严格操练,统一指挥,以代替由封建主们供养和统率的旧式军队。结果国力日盛。海达尔·阿里不断向周围地区征讨,扩大疆土,最强盛时西部版图达到了海岸。马拉特联盟十八世纪下半叶也恢复了元气,军事力量得到扩充。它的势力范围北抵萨特累季河南岸,南与迈索尔接壤,是印度诸侯国家中最大的一个。海得拉巴也是一个较大的国家。在当时情况下,如果三者能够联合抗英,就能阻止英国殖民者向这大片地区扩张。然而,三者都想称霸中、南印,宗教信仰又不同,相互间不断征战,积怨甚深。英国人乘机从中挑拨,竭力加深它们之间的裂痕,还常参与它们的相互征战,从每个国家夺占土地。

英国人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政策。1767年发动了第一次英迈战争,拉拢海得拉巴、马拉特联盟(有兵力29万人)共同进攻迈索尔(兵力15万人)。海达尔·阿里以骑兵突袭英纵深领地的战略迫英议和。1775年,英国殖民者又发动第一次英马战争,夺占了一片土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海达尔·阿里首先醒悟。他认识到最主要的危险是英国征服,努力说服马拉特联盟和海得拉巴的统治者共同抗英。后两者因都有失地在英手中, 表示赞同。1780年三者建立了抗英联盟。这是印度被征服过程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有重要意义的联合。

按照计划,海得拉巴进攻马德拉斯的英属北部诸州,迈索尔进攻卡纳蒂克,马拉特联盟进攻孟加拉和孟买。还打算争取法国的援助。这一联合使英国征服者感到害怕。英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它。战争爆发后,他们就把从海得拉巴侵占的一块土地(贡土尔)归还海得拉巴,首先使之脱离反英同盟。又同马拉特联盟单独媾和,归还了先前占领的属于后者的领土,使马拉特人也与迈索尔分道扬镳。这样便孤立了迈索尔,使之不得不同意媾和。1784年签订曼加洛尔和约。这就是第二次英迈战争。

之后,英国人进一步实行离间计,以共同瓜分迈索尔为诱饵,竟使马拉特联盟、海得拉巴和英建立同盟,并于1791年发动了第三次英迈战争。这时海达尔·阿里已逝世,其子蒂普苏丹率迈索尔军民英勇抵抗。由于四面受敌,寡不敌众,遭到失败。1792年被迫求和,割领土一半给英。蒂普苏丹看到马拉特联盟和海得拉巴中了敌人离间计,十分痛心。1792年签订塞林加帕坦条约时,他痛切地对马拉特统帅哈里帕恩特·劳说:“你应当明白,我并不是你的敌人,你的真正敌人是英国人。你必须提防他们。”

这次失败后,蒂普苏丹励精图治,大力革新内政,扩充军队,准备最后决战。然而英国人却从其内部收买了一个内奸集团,为首的是首相普尔纳亚和轻骑兵司令卡马尔-乌德·丁。1799年当英军发动第四次侵迈战争后,这个盘踞高级指挥岗位的内奸集团,用隐瞒军情、提供假情报、故意违抗军令等手段,破坏蒂普苏丹的军事指挥。结果,英军得以长驱直入,蒂普迎击敌人的第一次战斗便不得不在首都塞林加帕坦的大门口进行。当首都被围,蒂普英勇指挥军队与敌人拚搏时,这个内奸集团下令关闭内城城门,拒蒂普于城外,使他惨遭杀害,并在塔楼竖起白旗,引英军入城,迈索尔最终被征服了,其领土大部分被兼吞,少部分留下,扶植一个原罗阇(王公)的后裔充当傀儡。

迈索尔的沦亡使南印度失去了一支最坚强的抗英力量。在腾出手以后,英国人随即集中力量攻打马拉特人。1803年,新任总督韦尔斯莱发动了第二次英马战争。马拉特联盟此时已是孤军奋战,加之内部纷争不止,最后不得不求和。1805年与英订约,被迫割地赔款,承认是英藩属。东印度公司不满足于此,1817年再次发动对马拉特联盟的战争。后者再次起而抵抗,但由于内部不和,互相掣肘,被各个击破。东印度公司兼并了它们的大部分土地,保留了瓜廖尔、印多尔、那格浦尔的国家残骸。派施华(宰相)再度举兵反英,领地被夺。马拉特联盟从此不复存在。

这样,英国人就又成了中、西部和南部印度的主宰。它新征服的大片地区划归孟买和马德拉斯管区管辖。1836年又建立了西北省。

在新征服地区,英国人同样实行以原始积累为目的的掠夺政策。在孟加拉的许多做法被搬到这些地区。不过,由于征服印度接近完成,它的掠夺政策也逐渐有了长远打算。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当局开始实行正规的田赋和土地制度。首先在孟加拉实行永久性柴明达尔制①,在马德拉斯大部分地区和孟买实行莱特瓦尔制②,又在北印度实行马哈尔瓦尔制③。通过这套土地制度,改造印度的土地关系使之适应殖民剥削的需要,培植一个地主阶层作为统治支柱,并把征收高额田赋放在一个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资助条约与附属国体系

英国人用政治阴谋和军事进攻并举的办法征服了一些主要国家。但是,要在分裂得如此细碎的印度都实行这个办法,是英国力量所不及的。因此,除上述办法外,它采取了另一种征服形式,即建立藩属国体系。其办法是,用实力外交迫使一些封建统治者与它签订同盟条约,把它们变成东印度公司的附属国。最早的同盟条约叫《资助同盟条约》或《军费补助金条约》, 主要内容是,1.英国军队驻扎缔约国,承担防御任务,由该国担负全部军费。2.缔约国在外交上接受英国殖民政权监护。这是不平等条约,接受它就等于接受英国保护。这种征服办法对英国人来说好处很多。这是不流血的征服,无需耗费公司钱财,且可为公司省下大笔日常军事费用。这种控制虽然是初步的,但有军队驻扎该国,就能够左右其政局。一些王公所以接受这种条约,或出于英国人军事进攻的威胁,或和别的王公有争端,或内部有矛盾,欲借外力保护自己。

最早同英国人签订这种条约的是奥德和卡纳蒂克,此后有特拉凡哥尔、海得拉巴等。1813-1823年间,总督哈斯汀斯使中印145个王公、卡提雅瓦尔145个王公和拉杰普塔纳20个王公进入资助条约体系。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印已有600多王公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各种形式的藩属国。印度被截然分成两部分:英属印度与印度土邦。这种征服形式把征服过程推进了一大步。

兼并信德和旁遮普

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印度尚保持独立的区域国家只有信德和旁遮普了。两国地处边境,进攻不便,且居民多信伊斯兰教,与阿富汗等邻国关系密切。所以英国在打败马拉特联盟后,20多年内没有向这两个国家进攻。它决定等待时机,徐图进取。

十九世纪头30年,在已经完成的工业革命基础上发展壮大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贸易和政治统治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1813年,在工业资产阶级压力下,英国议会通过法令,取消了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又通过新法令,完全取消公司的贸易权,但允许公司作为“受国王及国会委托的”统治印度的机构继续存在20年。

1813年起,英国私商蜂涌来印。印度被迅速转变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修筑了铁路,扩建了港口,架设了电报线。英国商行的徽记到处可见。廉价的英国棉纱棉布大量运销印度,挤垮了这里传统的手工纺织业,千千万万手工业者失业破产,累累寒骨漂白了印度斯坦平原。

1833年起,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全国所有非固定田赋地区实行税制改革,降低了税率,放宽了修订周期,有的地区改为以土质好坏征税。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改造印度的农业经济,增强其商业性质,以便适应扩大输出原料的需要。这一措施导致土地兼并盛行,农民大量丧失土地,变成佃农,生活更加困苦。而殖民者从印度榨取的农业原料却直线上升。

为了最充分地开拓印度市场,榨取它的无尽财富,征服信德、旁遮普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十九世纪上半叶信德存在着3个公国:海得拉巴、凯浦尔和米尔普尔。由于内部不统一,便利了英国的征服。早在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强迫3个艾米尔(国王)签订了许可英国人在印度河航行及在信德经商的条约。后来,英国人在发动对阿富汗战争期间,又强迫他们签订新约,允许英印军队过境或驻扎,英国商品免税。英国人并乘机干涉它们的内政,把它们降低到附属国地位。此后,又利用它们的内部纷争,挑拨离间,唆使其互相反对,然后借口它们阴谋反英,于1843年对信德发动了战争。3个艾米尔集结2万军队,奋起抵抗。4月17日在米阿尼镇一带与英军决战,因军事力量悬殊过大,艾米尔的军队被击败。英国随即吞并了信德。

旁遮普的锡克教国家比信德要强大得多。十九世纪初,锡克教王公兰吉特·辛格打败了旁遮普所有其他封建主,建立了统一国家。他实行了一些进步的改革,建立了正规军队,聘请欧籍教官训练,大大增强了战斗力;整顿国家财政,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1839年兰吉特·辛格死后,内讧复起,各个集团争夺权利,相互残杀。一些封建主事实上脱离中央而独立。1844年,兰吉特·辛格8岁幼子即位,中央权力已极度衰弱。这时,锡克军队的中下级军官(中小封建主)不满封建上层的腐败,跃然登上政治舞台,参预国政。他们层层建立了军人代表会议。首都拉合尔的军人代表会议实际上掌管了中央政权,对不服从的和谋反的王公开始实行镇压。

英国殖民者看到锡克国家内乱,决定发动进攻。他们知道上层军官和封建主对军人代表会议参政心怀不满,就千方百计实行收买,勾结他们作为内应。首相拉尔·辛格、军队总司令特吉·辛格都被收买过去。军队代表会议的最大失误,就是对这些人还抱轻信态度,让最高军事指挥权还保留在他们手中。

1844年-1845年,英军向朱木拿河和萨特累季河之间地区集结,准备进攻。1845年12月11日,首都军人代表会议为了自卫,向萨特累季河左岸的拉合尔领地派驻了锡克国家的军队。英国人诬蔑锡克军队侵略,立即对锡克国家宣战。12月18日,两军在穆德基镇激战。锡克军队攻势甚猛,英军感到招架不住。然而,正在紧要时刻,首相拉尔·辛格擅离战场,造成混乱。英军乘势反攻,锡克军队惨败。12月21日在菲罗兹沙赫一带会战中,总司令特吉·辛格也是在锡克军处于优势情况下下令撤退,把胜利拱手送给英军。1846年2月,在索布拉翁的最后决战中,特吉·辛格、拉尔·辛格又临阵脱逃。特吉·辛格渡过萨特累季河后随即下令拆桥,切断锡克军退路,任英军杀戮。锡克国家的命运最终被葬送了。2月20日,英军攻入拉合尔,把锡克国家变成藩属国。

锡克士兵和广大群众对英国统治者极为仇恨。1848年4月19日,木尔坦城人民发动反英起义,锡克军队随即响应,并推动某些封建主参加。起义迅速扩展到其它地区。但是由于相互间缺乏一致行动,军队上层又百般破坏,起义最终被镇压。1849年3月29日,英殖民当局宣布兼并旁遮普。旁遮普、信德很快就被开拓为重要的原料产地(棉花、小麦等)和商品市场。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从1757年普拉西战役起,历经92年,至此全部完成。英国殖民者所以能以小吞大,归根结底是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老朽的封建主义制度的胜利。

注释

① 苏拉特海战: 1612年,柏斯特船长率两艘英国船来印,在苏拉特附近海面上与葡萄牙船队相遇。当时葡船队在印度附近海域上有制海权,不断骚扰印度,阻碍印度商人对中东的贸易。莫卧儿皇帝很感不安。这次葡、英船队相遇,英船队打败了葡船队,显示了实力,结果促使莫卧儿皇帝同意英在印设贸易站。莫卧儿皇帝想利用英势力平衡葡势力。

① 卡纳蒂克战争:英、法在南印角逐,操纵自己代理人进行的三次战争(1746-1748,1749-1754,1756-1763年), 因卡纳蒂克王位继承问题是起因, 故被统称为卡纳蒂克战争。卡纳蒂克是海得拉巴土邦的藩属。十八世纪中期,法国控制了海得拉巴,希望扶植代理人,把自己的势力扩大到卡纳蒂克,英国东印度公司则支持自己的代理人争夺卡纳蒂克王位,以扩大英国势力,削弱法国势力。双方的战争实际是英法间争夺南印的战争。英法在这里的角逐构成了世界范围内英法商战的一部分,结果英国胜利,法国在南印的势力范围大都转到英手中。

① 旁尼帕特战役:1760年阿富汗人又入侵印度,马拉特联盟起而迎战。1761年1月14日,在旁尼帕特决战, 马拉特人被阿富汗军队击败, 统帅萨达舍奥·巴奥阵亡,元气大伤。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9页。引文中的“马拉提人”即马拉特人。

① 另一说是30万卢比。

① 英侵占孟加拉后,以“赔偿损失”为名,从孟加拉国库掠走150万英镑。立米尔·贾法尔为纳瓦布,得“酬礼”1,238,570英镑,其中克菜武本人得23万4千英镑。1760年,立米尔·卡西姆为纳瓦布,又得礼金200,269英镑。1763年米尔·贾法尔第二次被立为纳瓦布,又得礼金500,165英镑。1765年纳吉姆·乌德·达乌德被立为纳瓦布,又得礼金230,356英镑。1757-1765年,用不断更换纳瓦布办法总计得礼金2,169,365英镑。此外,勒索“赔偿”及其它所得3,770,833英镑,两项合计为5,940,198英镑。

① 柴明达尔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莫卧儿田赋征收制基础上改定的土地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法律上确认莫卧儿时期的田赋包收人为土地所有者,由他们向政府交纳田赋。田赋估定后永久不变的称永久性柴明达尔制,主要实行于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贝拿勒斯和安德拉邦北部。田赋估定后定期修改的称临时性柴明达尔制, 主要实行于今北方邦。

② 莱特瓦尔制: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掠夺田赋,主要在马德拉斯、孟买、贝拉尔和阿萨姆等地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其特点是以个体农户“莱特”为对象确定地权和赋额,由莱特直接向政府交纳田赋。赋额是定期修改的,通常以30年为期。

③ 马哈尔瓦尔制: 英国东印度公司总结了实行前两种土地制度的经验后,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其特点是以村社为对象确定地权和赋额, 然后再将赋额分摊给各户,村社集体和各户共同承担责任, 由村社首脑或其代表将田赋收齐后统一交政府。这种制度主要实行于今中央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部分地区、北方邦的阿格拉和旁遮普。赋额也是定期修改的,通常以30年为期。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1.117.224.231:1009/yingguo/2020067578.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