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2日至6月14日,英国与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海空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侵略埃及战争以来在海外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战后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作战。双方在交战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使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精确制导武器,因此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场涉及空间时代的导弹及其复杂的电子系统的大海战”。短短74天的战争不仅英阿双方损失惨重,而且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其军事上的意义更不容低估.
由来已久的主权争议
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南纬51—53度,西经57—62度之间。西距阿根廷海岸500公里,包括索莱达岛(东福克兰岛—英称,下同)和大马尔维纳岛(西福克兰岛)以及其他数百个小岛,总面积11961平方公里。居民不足2000人,98%为英国人后裔,讲英语。首府斯坦利港(阿军占领后改名为阿根廷港)。
对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以及它的附属岛屿,位其东南1000多公里远的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的归属,英国和阿根廷已争执了150年。马岛被发现迄今已有400多年。英国人说,最早发现群岛的是英国人约翰·戴维斯船长。1592年,他的船“希望号”因受暴风雨的袭击而偏离航道,偶然进入群岛,找到了避风港。两年后,另一个英国人理查·豪金斯爵士又到达群岛,因此,这片群岛曾被称为“豪金斯的处女地”。但是,许多国家的历史学家认为,首先发现群岛的是麦哲伦的探险队。据考证,葡萄牙著名航海家麦哲伦于1520年路过南美时,探险队中的一个葡萄牙人戈梅斯第一个发现这些群岛。还有文献记载,群岛最早的发现者是荷兰人塞巴尔德·德韦尔特。他于1600年发现群岛西北端的岛屿,并命名为“塞巴尔德群岛”。还有人考证说首先发现群岛的是北欧海盗或飘泊不定的斐济人。
英国有文字记载的资料说,1690年,一个名叫约翰·斯特朗的英国人在大海上被飓风刮到岛上。他发现了东西两个大岛之间的海峡,便以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司库福克兰(Falkland)子爵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海峡。后来,英国便称这些群岛为福克兰群岛。
1764年法国的航海家路易·安东尼奥·德布甘维尔带领一帮船员在东岛登陆,第一次在岛上建立居民点。法国人将这些群岛称为马洛于内群岛(Isless Malouines),这个名称来源于他们在国内启航港口圣马洛(st·Malo)。以后西班牙语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即源出于此。
1765年,以约翰·拜伦为首的一批英国人在西岛上岸,建立了名为埃格蒙港的据点。当时,双方并不知道邻岛有异国人落户。两年后,东、西两岛的“主人”偶然相逢,各以领主的身分喝令对方,但都各不相让。从此,这片大洋中的“山峦”便无宁日了,当时的海上列强为了夺取它曾几动干戈。1767年,海上称霸的西班牙人声称,按照1493年教皇子午线划定的分界线以及西班牙同法国1761年签订的协定,这些岛屿坐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几经讨价还价,法国人以2.4万英镑的价钱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人。法国人在东岛定居时取名的路易港易名为索莱达港,这便是东岛称为索莱达岛的渊源。
1770年,西班牙用武力把英国人赶出西岛。此事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几乎导致英国与西班牙开仗。经与西班牙谈判,6个月后平安地收回了西岛。不久,大英帝国面临北美大片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挑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宣告独立。英国不得不收缩战线,西岛驻军于1774年撤走。据说,英军指挥官在撤离之际,还没忘记在一块铅版刻上如下字样:昭告世界,福克兰群岛全部是最神圣的君主、大不列颠国王乔治第三的领地。
随后,马岛由西班牙的一个总督统治了几十年。1806年,西班牙被拿破仑打败。英国趁机在世界各地打击西班牙的势力。当英国殖民军占领布宜诺斯艾利斯后,西班牙在马岛的总督望风而逃。从此马岛十几年未有统治者。1810年,阿根廷脱离西班牙。1816年7月9日,阿根廷正式独立,宣布它继承西班牙对阿根廷沿海岛屿的主权,其中包括马尔维纳斯群岛,将马岛定为阿根廷的第二十四个省。此事在当时并未引起外界注意。大约从1820年起,阿根廷人陆续移居马岛。当年11月,戴维·朱厄特海军上校在索莱达港登陆,把阿根廷国旗插上要塞顶端。1823年,阿根廷当局委派巴勃特·阿雷瓜蒂为总督。1829年,阿根廷在岛上成立马尔维纳斯群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文人一军人联合司令部,任命贝尔纳特为司令。
1831年,一支3艘帆船组成的美国船队来到马岛附近海域捕猎海豹。他们不承认贝尔纳特对群岛的统治权和阿根廷的法令贝尔纳特把这些人抓了起来,押送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治罪。美国派出护卫舰莱克辛顿号开赴马岛武力报复。美国军队攻占贝尔纳特的司令部,肆虐之后扬长而去。英国人的行动也为英国重占马岛创造了时机。1832年12月至1933年1月,英国先后占领了大马尔维纳斯群岛索莱达岛。岛上的阿根廷居民几乎被全部撵走。阿根廷政府向英国提出了抗议。英国人继续在南大西洋扩大势力范围,全部占领了马岛和南乔治亚群岛,并控制了南桑德韦奇群岛。英国占领后第一位到达那里访问的名人是英国大科学家达尔文。他于1831年至1836年乘贝格尔号船作环球旅行曾到过马岛,因此东岛中部有个港口以达尔文命名。
阿根廷始终拒绝承认英国对马岛的主权,曾一再向英国提出抗议。从此,马岛的归属问题成了英阿两国的争端。英阿马岛主权归属的争议和谈判,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而发展,逐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英国不肯放弃马岛主权的主要因素在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马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就曾利用马岛作为重要战略依托,不断袭击出没于这一海区的德国潜艇、水面舰艇和商船。马岛又是通往南极的理想的中转站,在考察和开发南极的活动中,它的前进基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示出来。直封本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尚未把谈判的大门关死。1958年,马岛的主权问题被提到联合国大会的辩论日程上。1963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马岛列入应予非殖民化的领土清单上。1965年,联合国大会又以压倒多数承认马岛主权存在争议,要求英阿两国政府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途径。1966、1967、 1969和1971年先后4届联合国大会均敦促两国继续谈判。两国曾断断续续举行过一些谈判。1971年,英阿还签署协定,同意逐步把岛上的居民加入阿根廷。协定同时解决了岛民的身份证问题,使他们得以在阿根廷各地自由通行,可迁居阿内地,也可到阿大城市就读中学和大学(马岛仅有初等教育)。1972年,阿根廷在离斯坦利港5公里处修建了机场,班机定期往来。英阿两国国旗同时飘扬在机场上空。
1973年,英阿围绕马岛主权的谈判急转直下。英国以马岛无阿根廷居民为由拒绝阿对群岛的主权要求。1975年,阿根廷对英国向马岛派遣贸易代表团提出抗议。1976年,阿根廷召回驻伦敦的大使。两国的立场为何转趋强硬呢?其主要原因是马岛周围发现了石油资源,而70年代正是能源风潮席卷世界之时。从70年代起,阿根廷便与美英等国合作对大陆架进行反复勘查,寻求石油天燃气等资源。初步的调查结果证明,南部火地岛—圣克鲁斯—马尔维纳斯群岛三角区海域,储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马岛位于一个巨大的沉积盆地突出部分的中央,除天然气、锰结核等矿藏和其他水产资源外,其石油储量特别引人注目。一说相当于北海油田储量的二、三倍乃至十倍,一说仅马岛与圣克鲁斯之间的海底就可能有60亿桶石油储量。有人断言马岛可能变成一个“新的科威特”。
新的发现使马岛顿时身价倍增。英国早就有意勘探马岛的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于主权争议问题,尚未动工。英国政府已向国际石油组织发出照会,反对它们同阿根廷合作勘探马岛的油气资源。虽然如此,英阿两国尚未走到动武的地步。1978年12月两国再度恢复谈判,第二年11月又恢复了正式关系。1980年,两国在美国纽约谈判时,英外交官曾提出设想:马岛主权移交阿根廷,阿必须把马岛长期租借给英国。这一设想不仅遭到阿方的拒绝,而且在当年12月英议会辩论时也遭到否决。于是,英政府提出,马岛的最后归属问题应由马岛居民表决。1981年,马岛议会通过决议,要求英阿“冻结”谈判。但是阿方要求加速关于马岛归属的谈判。英阿两国最后一轮谈判于1982年2月26至27日在纽约举行,仍毫无进展。
当年3月18日,一批阿根廷工人到南乔治亚岛拆除一个旧的鲸鱼加工厂的机器,遭到英军的无理刁难。出于义愤,阿根廷工人在岛上升起本国国旗。英国为此向阿根廷提出抗议。接着发生了岛民袭击阿根廷航空公司和英国派军舰驶向南乔治亚岛事件。早在最后一轮谈判之前,阿根廷新闻界便预言,一旦谈判破裂,阿根廷将转而以武力手段解决马岛争端。接二连三的摩擦成了导火索,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已不可避免。
非同一般的海军大战
4月2月凌晨,阿根廷军队在马岛登陆,一举占领首府斯坦利港。3日,阿军登上南乔治亚岛。至此,阿军胜利完成代号为“主权作战”的行动。阿根廷军政府任命了马岛总督,将首府斯坦利港更名为阿根廷港。消息传开,阿根廷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其实阿军占领马岛算不上是真正的战斗。马岛上英国守军仅80余人。英军明知寡不敌众,在阿军机枪和阻击炮的警告射击下,稍作抵抗便缴械投降。在南乔治亚岛,英守军仅22人,遭遇阿军后亦是稍作抵抗即投降。随后英政府的代表——马岛总督雷克斯·亨特及100余名英军即搭乘阿军为他们准备的军用飞机回国。由于阿总统加尔铁里在进攻发起前下达命令:尽量避免造成英军伤亡。因此,两地的交火,英军无一人伤亡。倒是阿军有1架直升机被击落,1艘小型护卫艇被击伤,4人(包括指挥马岛行动的一名上校)阵亡。
真正的战争是英国从本土出兵而开始的。这场战争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一、调兵遣将 阿军占领马岛使英国为之一震。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陷入极度紧张状态之中。外交大臣卡林顿、掌玺大臣兼外交国务大臣阿特金斯以及外交和联邦事务部政务次官卢斯引咎辞职。前国防大臣皮姆接任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诺特也提出辞呈,为首相撒切尔夫人挽留。就在4月2日当天,撒切尔夫人主持召开3次内阁紧急会议。会后宣布断绝与阿根廷的外交关系,限令所有阿外交官于4日内离开英国,并对阿根廷实行经济制裁和禁运一切军火。同时决定,派出强大的海上力量开赴南大西洋,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必欲使马岛“摆脱占领”。
此时的英国防部和三军联合参谋部更是紧张。英国军方对阿军突袭马岛事前毫无准备,指挥部里连马岛的一张大比例尺地图都找不到,临时派员到各大书店搜寻。英军统帅部很快拟定了派遣特混舰队的计划,任命海军少将约翰·伍德沃德为司令。这支特混舰队由40余艘作战舰艇组成,占英海军总兵力的2/3, 其中包括航母2艘、核动力潜艇4艘(一说2艘)、驱逐舰8艘、护卫舰18艘、两栖攻击舰2艘、登陆舰5艘和登陆作战部队1万余人(一说9000人)。为保证这支作战舰队,除动用17艘海军的辅助舰船外,还征用或租用商船50余艘,总吨位达67万吨。英国摆出了咄咄逼人的决战架势。
阿根廷在欢庆收回马岛主权胜利的同时,预料到英国将使用武力再夺马岛。总统加尔铁里在马岛登陆成功之后,立即下令成立南大西洋特别战区司令部,负责保卫阿海岸200海涅水域以及马岛,南乔治亚岛及南桑韦奇岛3个群岛。阿军紧急向岛上运送武器装备。几天时间,阿军即增调了1万部队,重点部署大马尔维纳斯和索莱达岛,首府阿根廷港派有4500名精锐部队筑壕固守,并配备了重型火炮和防空兵器。在马岛周围海区,阿军部署的海空力量有: 5月25日号航空母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驱逐舰6艘(其中导弹驱逐舰2艘)、潜艇4艘、各型作战飞机400多架和C-130大型运输机7架。
从两军摆开的阵势看,双方军事上各有短长:英海军实力较强,但远离本土1.3万公里作战,没有岸基航空兵支援,舰载机力量薄弱。阿军力量较弱,但以逸待劳,离本土最近处仅500多公里,有岸上基地作依托;空军飞机受作战半径限制,但数量上占优势。
二,外围消耗战 英国4月3日宣布派遣特混舰队,4月5日,作为舰队主力的无数条航空母舰编队即驶离本土朴次茅斯港,在中大西洋与另一艘航空母舰赫尔姆斯号及从直布罗陀海军基地驶出的其他舰艇会合,开始了向大西洋的远征。这支舰队从北纬50度的英国本土到南纬50度的马岛海区(17日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群岛曾靠岸休整两天),经19天航行于24日抵达马岛海区。此前,英政府曾宣布从12日开始马岛周围200海浬内为作战区域,任何进入这个海区的阿根廷舰船将遭到英军袭击。实际上,英对马岛周厨的封锁是24日特混舰队抵达后开始的。
25日,英军选择阿军力量薄弱的南乔治亚岛,开始了外围消耗战。南乔治亚岛的战斗历时仅2个小时,156名阿军全部当了俘虏。
29日,阿根廷宣布将对马岛周围200海浬内的英舰船采取行动。30日,英舰队到达马岛附近海区,对其周围200海浬实行空中、海上全面封锁,力图切断阿本土与马岛的联系。5月1日,英军开始炮击和轰炸马岛阿军。2日,英核动力潜艇击沉阿巡洋舰贝尔格拉将军号。4日,阿军用飞鱼导弹击沉英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并有4艘舰船和部分飞机冲破封锁,强行向岛上运送了物资。7日,英军宣布将海上封锁区扩大到阿根廷海岸12海浬处。12日,阿根廷天鹰式攻击机以4架一组,连续向英军的华美号和大刀号护卫舰发起3次俯冲攻击。英舰一艘受创,阿军损失攻击机3架。14日,英特种部队乘直升机利用夜暗偷袭布尔岛机场,击毁阿机11架。
近30天的外围消耗战,双方损失均相当惊人。据统计,英舰队从本土开到南大西洋花费了3.65亿美元,每天的维持费用达180万美元。租用的商船费用每月达9千万美元。武器装备的损耗,仅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就值2.7亿美元。截止5月19日,英方损失的飞机、直升机,使用的导弹、鱼雷以及其他武器合计价值3950万美元。自4月2日起,阿根廷方面的作战损耗达8亿美元。英军的海空封锁,使阿军守岛部队的补给,食品日趋减少。美、法、联邦德国等停止向阿提供武器装备和零配件,使阿军的先进武器装备无法补充。法国制造的飞鱼导弹经过几次战斗,仅剩7枚。作战飞机的出动率大大下降。
三,登陆与反登陆决战 5月21日凌晨,英军1000余人在索莱达岛北部阿军防御薄弱的圣卡洛斯港突然登陆。这是英军精心选择的登陆点。这个港入口处水深36米,可供大型舰只停靠,岸上地域开阔,便于部队展开。但海湾狭长,舰队活动余地小,无法建立大纵深的对空防御警戒,不利于登陆部队向斯坦利港运动。阿军认为英军不会在此处登陆,仅部署了100人左右的警戒部队,而将重兵部署在海面较为开阔、道路条件较好的斯坦利港、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
英军在实施登陆作战之时,同时对斯坦利港、古斯格林,豪沃拉港、路易港、狐狸湾进行炮击和轰炸。突击队在达尔文港、路易港和狐狸湾上陆,发起牵制性攻击,使阿军无法判明英军真实意图和主突方向。英登陆部队基本未遇到阿军的抵抗,便攻占了25平方公里的登陆场。俟当日上午9时阿侦察机查明情况,英军巳在岸上站稳了脚根。阿军仍然进行了猛烈的抗登陆作战,重点在于切断英特遣舰队与登陆部队的补给和联系,从10时起,阿军1日之内出动飞机70余架次,轮番攻击英舰,击沉护卫舰1艘,重创4艘。23至25日,阿军连续3天出动飞机120架次,击沉英舰3艘,重创4艘。阿军的英勇作战,迟滞了英军登陆后向前推进的速度。
26日,英军登岛兵力增~_5000人。29日,英军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俘获阿军1400人。31日,英后续部队3000人在斯坦利港北侧登陆。6月1日,英军攻占肯特山,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包围。6月13日23时,英地面部队在海空军支援下分3路向斯坦利港发起总攻,很快推进到离市区仅4公里的地方。守岛阿军英勇抵抗,因力量悬殊而战败。
在阿军的要求下,14日下午,阿根廷驻岛军事长官梅嫩德斯将军和英军地面部队司令穆尔将军在前线地区举行谈判,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当地时间21时协议正式生效。这场战争才宣告结束。
马岛战争的几点思考
在战争中,英国出动了其海军兵力的2/3,征用租用商船50余艘,出动固定翼飞机130架,其中作战飞机60余架、直升机140架,总兵力2.7万多人。阿根廷方面投入飞机约350架,其中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船30多艘,地面部队1.35万人。交战中英军损失战斗机9架,直升机25架,驱逐舰、护卫舰各2艘、登陆舰和大型集装箱船各1艘,另有驱逐舰2艘、护卫舰6艘和登陆舰2艘被击伤。伤亡近千人,耗资12至17亿美元。阿根廷损失各型飞机109架,各型舰船5艘,另有5艘舰船被击伤,伤亡人员2000,被俘万余人,耗资约10亿美元。事实说明,现代战争对双方的消耗都是巨大的,胜利和失败都是局部的和相对的。英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以重新拿下马岛,而阿军以1枚仅2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英军1艘2亿多美元的导弹驱逐舰更使世界瞠目。超级大国常常以他们拥有的可以几次乃至几十次毁灭世界的武器库威吓对方和弱小国家,马岛战争的结局使人们认识到“第一次打击”的威力总是有限的,它不可取得根本的胜利。与此同时,人们也从马岛战争的历史中看到,现代战争的消耗是骇人听闻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战争的承受力与现代兵器的发展正好成反比,发展中国家是如此,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超级大国也摆脱不了这一必然的规律。
马岛的丢失,对阿根廷人民无疑是一大灾难。对国内的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总统加尔铁里饮恨辞职,一些参战的将领被解职。军队内部,政界各派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和斗争。但是,人们并没有因为未能守住马岛而放弃马岛的主权,正如加尔铁里辞职前所说的那样,“阿根廷港的战斗已经结束”,但是,阿根廷并未停止“于1833年开始,今年4月2日继续进行的这一民族事业”。尽管战火刚刚熄灭,英国立即断然拒绝与阿根廷重开马岛争端的谈判,阿根廷人民却明确宣布将继续为收复马岛主权而坚决斗争。战争不仅未给存在了150年的英阿马岛主权争议带来任何希望之光,反而加剧了民族仇恨,激化了双边关系,这再一次说明战争并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最后手段。
英阿马岛战争从一开始就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由于北约国家大多支持英国,拉美国家大多站在阿根廷一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或明或暗地从中插手,英阿冲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两国范围,对美国、苏联、拉美和南北之间的国际关系都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美国既是北约成员国,又是泛美组织的成员国,与英阿双方均有盟约关系。最初,美国还试图掩盖它偏祖英国的面目,以调解人出现。美国国务卿黑格在阿根廷占领马岛之后,曾几次横越大西洋,大有息事宁人之势。但是,当他提出的“7点建议”被阿根廷拒绝之后,便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美国宣布对阿根廷实行一系列制裁,停止向阿出口军事物资,扣发对阿的军事销售执照。同时宣布支持英国。在英军出兵期间,美国同意让英军使用它在阿森松岛上的空军基地和各种设施,向英国提供新型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和激光目标指示器及其他武器装备物资等。并把卫星侦察情报通报给英国。美国的行动使它助强凌弱的面目暴露无遗。
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也不甘心于置身马岛冲突的漩涡之外。马岛战争前后,苏联先后发射了35颗侦察卫星,在战争的紧要关头,苏联接二连三地把卫星推向空间轨道。如6月1日发射1颗电子侦察卫星, 2日发射一颗海洋监视卫星, 3日又发射1颗照相侦察卫星,密切监视英阿双方交战的情况。据说,苏联一再加强它的卫星侦察力量,除了趁机捞取北约的军事情报外,还想在美国和拉美国家之间打进楔子,扩大其在西半球的影响,进而在拉美取得新的立足点。
在马岛冲突事件中,西方国家发达国家支持英国,制裁阿根廷;而发展中国家则支持阿根廷。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支持英国,除英国是其重要盟国外,还因为它们本身历史上就曾是殖民帝国,有的甚至至今在海外保持着殖民利益。拉美国家把阿根廷的斗争看作是反对殖民主义残余势力的斗争。他们认为,阿根廷不仅是在为维护其一国的利益而斗争,也是在为维护拉美的尊严和安全。所以在马岛危机中,美洲国家组织曾两次以17票对零票、4票弃权的压倒优势通过声援阿根廷的决议。拉美经济体系还决定成立支援阿根廷行动委员会。玻利维亚等5国组成的安第斯集团并决定向阿根廷开放市场。可以说,马岛冲突使南北裂痕加深,拉美团结趋势加强。
马岛之战是英国在一个没有准备的地区、与未予考虑到的对象,打的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既有成功又有失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值得重视。英军对阿攻占马岛事前估计不足,但在阿占领马岛后的次日即宣布派出特遣舰队, 5日舰队主力就已从朴次茅斯启航;就近泊港的舰只大都能紧急出动,在中大西洋和直布罗陀海峡进行训练、演习活动的舰艇,接到命令后没有返回本土便直接开赴战区,并在航渡中编队,缩短了准备时间,反应如此迅速,反映了英海军平时战备状态良好,舰艇的完好率高,随时可投入作战使用。
英军平时训练严格,技术水平一般比较熟练,但参战部队仍充分利用临战前的有限时间,在训练器材不足的条件下,因陋就简,进行了紧张的技术训练。航渡中,登陆部队进行了瞄准、实弹射击等训练。为克服长时间航渡对体力的消耗,英军在航渡中特别注意了体力训练。4月9日,地面部队2000多人登上“堪培拉”号运兵船,24小时后便全面开始体力锻炼。士兵在舰船上每天负重跑步,作体操,甚至通过赤道附近高温地区时也未停止。船上场地狭小,就让士兵驮人上下阶梯或奔跑。加之英海军陆战队每年都参加在挪威进行的严寒条件下的作战训练,因而在气候寒冷的马岛海区作战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较强。而在自己家门口作战的阿驻岛部队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反不如英军。
英国与其他北约国家一样,平时制订有民用商船战时应急征召计划,并落实到具体商船,因此动员速度很快。在10至15天内,英即有40来艘民用船只投入马岛冲突。英国不仅把依靠商船担任战时海上支援勤务作为一项重要战备政策,而且通过演习等做法不断提高商船执行军事任务的能力。这些措施都是值得借鉴的。
英海军基本是根据在北约担负对苏反潜作战的任务而建设的,其海上作战的对空预警和防空依赖岸基航空兵和美国航母编队提供,因而缺乏在北约之外独立进行作战任务的准备和能力。在马岛作战中缺乏预警飞机和足够的空中战斗机,未能组成严密的对空警戒和火力配系,从而被阿军重刨。这个教训提醒人们,一个国家的军队必须根据战略方针和可能的多种作战任务进行建设和训练,以具备全方位的作战能力。
纵观马岛战争全局,它在军事上给人们的启示特别引人注目。许多国家的军事专家认为,马岛之战对今后各国的作战指导思想、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北约军事专家说,从马岛冲突中学到的东西超过10年军事演习。
首先,马岛战争涉及到了现代战争的各个领域,如:战场侦察和情报搜集、战役战术伪装、舰队远洋奔袭、海上攻防战、潜艇攻击与反潜战、空中格斗,空对舰与规对空作战、登陆与抗登陆作战、阵地攻防战、直升机机降作战、现代条件下的夜战、电子干扰与抗干扰作战及各种后勤保障等。因此,它是一场总体战争、立体战争,战争的胜利取决于综合作战能力的发挥和提高,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可能招致作战的失利以至整个战争的失败。
第二,马岛之战对大批的现代武器进行了实战检验,如“飞鱼”式导弹、“虎鱼”式雷达制导导弹、“海林枪”和“海猫”式舰对空导弹、“海狼”式反导导弹、“海鹞”式战斗机等。这些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都是由精确的电子系统控制,取得的战果震动了各国军界。因此普遍认为,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起着重大作用,今后战争的概念和样式都在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海战中两军对垒式的舰炮对舰炮、飞机对舰凌空轰炸的作战样式已不复存在。马岛之战在促进各国大力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的同时,也将促进电子干扰与抗予扰的电子战技术的发展。
第三,在马岛作战中,阿军比较注意以己之长,击敌之短,针对英舰队航空兵数量少、战斗防空力量薄弱的缺陷,发挥自己在飞机数量上的优势,多批次、大批量地轮番攻击英舰队,取得显赫战果。这说明,在精确制导武器的时代,具有主动勇敢精神,充分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人仍然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第四、阿军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在马岛作战的关键阶段,严重缺乏武器和装备,后劲不足,这不能不是阿军失利的一个原因。因此,它提醒人们,一个国家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国防力量,一定要立足于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为主,而不能全完依赖从别国进口武器,否则难免受制于人,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