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
元曲一词,主要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两类文体。散曲是元代我国北方民间新兴起来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它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一般每本分成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市)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今知有记载的元杂剧作家在120人左右,成就卓著的有关汉卿、王实甫、杨显之、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现存作品有150种左右。元杂剧在风格上有本色派和文采派之分。一般人认为,关汉卿是本色派的大师,而王实甫则是文采派的巨擘。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人。隶籍太医院户。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剧作家,并且亲自参加演出活动。元灭宋后,他去过杭州,大约在元成宗时死去。他写过杂剧60几种,现存15种。对元杂剧的形成和发展,贡献最多。他所写的杂剧,结构谨严,人物性格鲜明。《窦娥冤》 大约是他晚年写成的代表作。关汉卿是当时剧作者和演员们公认的领袖,也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成宗大德年间。撰剧14种,现存3种。他的代表作 《西厢记》,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为蓝本,把唐代元稹 《莺莺传》中的轻薄少年张生改写成忠实于莺莺的 “志诚种”,以张生中状元、“庆团圆” 而结束。全剧共5本21折,实际上是由5个4折的剧本联成一个长剧,首尾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