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z谋略 正文

丙吉问牛喘——因小见大,心系民生

扫码手机浏览

丙吉问牛喘——因小见大,心系民生

西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时期,在朝廷中有一个十分有名的丞相名叫丙吉。

丙吉原本是鲁国的治狱小吏,但是,他身上并没有西汉时期酷吏身上的那种“刻削少恩”的习气。实际上,丙吉是一个出身寒微、来自下层的读书人,他“学《诗》、《礼》,皆通大义”。身为朝廷官员的丙吉向来都以宽厚而闻名。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时期,丙吉被调到长安去处理“巫蛊之祸”的案件,这次大案令皇后、太子、皇孙以及数以万计的人惨死,丙吉奋不顾身保全了身陷囹圄的皇曾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这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政治资本。后来,虽然丙吉身居高位,但是他身上丝毫没有傲慢之气,对人对事依然十分宽厚,史称“吉为人深厚,不伐善”,也就是说丙吉这个人为人太过厚道,从来不向他人夸耀自己的善行,以至于人们不了解他的功劳。

后来,直到丙吉当了丞相,他依然如此,他常常体恤下情,与人为善。《汉书·丙吉传》载:丙吉“上(尚)宽大,好礼让”,“于官属掾史,务掩恶扬善”。当时,丙吉对部下小吏都十分包容,汉朝宰相不查办小吏,就是丙吉担任丞相时期所形成的惯例。

有一次,丙吉外出巡视,刚好在路上遇到了因清道(为皇帝外出清除道路,驱赶行人)而发生的斗殴事件。这场斗殴事件的场面极为惨烈,当时,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死伤之人,就连随行的官员见此情形都为之动容。岂料,丙吉从那儿经过的时候却看都不看一眼,一句话都没问。同行官员看到素来很有体恤之心的丙吉对此视而不见,继续前行,感到十分奇怪,心中都觉得丙吉的做法非常不合情理,但又不敢问他原因,只得跟在他后边继续前行。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迎面碰到一个农夫赶着一头牛拉着车,只见拉着车的这头牛累得气喘吁吁,浑身上下都是水淋淋的。这时候,丙吉忙让车夫停下车子,派侍卫人员去追问赶牛的人:“老伯,不知道你赶着这头牛走了多远的路啊?”看到丙吉这么做,陪同的官员都觉得他的这个做法真是让人莫名其妙,为什么刚才在路上看到那么多死伤的人置之不理、不闻不问,现在却对着一头气喘吁吁的牛问东问西,真是让人一头雾水,难不成,一头气喘吁吁的牛比那么多人的性命和安危更加重要吗?

于是,随同的人壮着胆子问丙吉道:“丞相,您公务繁忙,刚才路边看到那么多死伤之人您都没有过问,为什么现在却要亲自过问一头气喘吁吁的牛呢?”

听他们这么问,丙吉看了看他们,然后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老百姓互相斗殴而导致有人死伤,这种事情本是地方官员的职责,他们可以前去调查审理。而身为当朝丞相,我实在没有精力去一一过问这些本属于地方官员负责的事情。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的政绩加以考核评定。因此,刚才走过那条路,当地老百姓曾在那里发生聚众斗殴事件,我虽然看到了死伤的场面却并没有过问。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又有所不同了,如今是春天的时节,按道理来说,天气不应该很热,但是那头牛却气喘吁吁的。我之所以问那头牛走了多远,是因为我担心那头牛没有走多远就气喘吁吁是因为天气太热的缘故。刚到春天的时候天气就这么热,那一定是时令失调,一点儿都不符合节气的征兆,如此反常的气候会给农作物和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一头牛的喘息是小事,但是时令的失调却是影响整个国家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生活的重大事件。身为一朝丞相,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我自然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搞清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因此,看到这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牛,我就不能不亲自过问了。”

听到丙吉的这番话,随行的官员顿时感到心服口服,十分佩服他处理政事的智慧和贤明。

后来,在丙吉担任丞相一职的过程中,朝廷上下,各级官员的权责都十分分明,官员们的办事效率也都很高,他们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丙吉的辅佐之下,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期,国力变得日渐强盛,社会风气也逐渐好转,刑狱案件也日益减少,老百姓也都安居乐业,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昭宣中兴”。

谋略智慧

身为一朝丞相,丙吉对群众斗殴场面不管不问,这并不是因为他对老百姓的生命安危漠不关心,而是因为,这些事情有当地的地方官员负责,而自己身为丞相无须过问;相反,他对于气喘吁吁的牛这样一个小细节却要亲自过问,是因为这一细节背后所反映出的节令失调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的生活。由此可见,丙吉是一个善于从小细节窥探到大道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事关全局的细节之处,而那些细节,往往就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zhengzhi/202004413.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