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正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
【译文】
治理国家的政务,就如同管理家庭的家务。要管理好家务,家庭管理者必须确立家庭的根本所在,根本的东西树立了,末梢的东西也就自然而然地端正了。所谓本,就是万事万物的起源,所谓末,就是由本派生的事物。万事万物的起源就是上天大地,与天地相呼应的则是万事万物。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天就不能产生,没有地就不能生长,没有人就不能发展。
【原文】
故人君举措应天,若北辰为之主,台辅为之臣佐,列宿为之官属,众星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yì)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
【译文】
所以,君主治理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也要遵循天象规律:一国之君就像居于天庭中间的北极星,辅佐大臣就像列于北极星左右的台辅星,普通官吏就像天庭中散布的二十八星宿,黎民百姓就像散落在天庭之际的数万星辰。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北极星的中心位置不可以改变,台辅星的排列不可以没有法度,其它的星辰也不可以错乱关系,这就是天象所表现的自然规律。
有鉴于此,建造高台楼阁来观测天象,郊外祭祀天地,迎接四季节气,配合神灵除灾灭害,这是务天之本,遵循天道的规律。农事耕种要祭祀土神和谷神,山林和川泽要建庙进行春祭,祈祷神灵降福,这是务地之本,遵循地道的规律。地方痒序里教学礼仪,严格天子八佾之舞乐,明堂上举行大典和宣明政教,太学中讲授治国安邦的理论,高墙深院内祭祀列祖列宗,这是务人之本,遵循人道的规律。
【原文】
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ruì),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译文】
由此可见,治理国家的根本,就是日常的礼仪和法度,就是行动的规矩和要领。这就好比圆形的铆眼不能容纳方形的榫(sǔn)子,铅铸之刀则不可以用来砍伐树木。也就是说如果不按照常规的方法去办事就不能成功,如果不采用合适的工具就造不出精巧器物。所以,上天失去常态时,就会出现极端天气,大地失去常态时,就会万物枯萎衰败,人伦失去常态时,就会产生疾病祸患。
正如《孝经》所说:“如果不是先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服饰,卿大夫就不敢随意穿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齐家治国平天下
【题解】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治国的重要理念与最高理想。《大学·第一章》专门论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标与修养方法,这一“内修外治”的儒学经典,千百年来成为士大夫必尊信条和最高理想。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与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与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一国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本末倒置,该重视的不去重视,不该重视的反而重视,想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是从来没有的事情。(资料来源:《大学·中庸》.王国轩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