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场谋略 正文

乔布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扫码手机浏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世界上有些人天生就是革命者。他们也许是政治家,一辈子都在战斗;也许是创业者,一辈子都在创新。

从懂事那天起,乔布斯就决定改变世界。他的妹妹莫纳·辛普森写过一本名为《一个凡人》的小说,书中的主角就是以乔布斯为原型的,一个从开始就具有“不仅无法与他人苟同,甚至对他人的愿望和奇想都丝毫不予考虑”的性格的人,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这个星球因为他的诞生而从此改换新颜”。这大概是乔布斯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乔布斯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最为著名的有五大改变:他通过苹果计算机Apple I,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通过皮克斯公司,改变了整个动漫产业;通过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通过iPhone,改变整个通信产业;通过iPad,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改变了平板电脑产业。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乔布斯不仅留下了一笔科技财富,还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年轻一代人燃起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只有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曾说过这么一段话:“11年前我在长城脚下对六个同事说,要做一家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公司、要做互联网。但所有人都觉得不太可能,大家都认为把阿里巴巴做成功,就好比把一个万吨的人抬到喜马拉雅山上。但是我相信我们能够成功,这十年内,我们至少有一千次失败,倒下了再起来。假如你的成功没有眼泪,没有汗水,你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个梦想也不可能走得很久。只有一次次地尝试才有机会。小时候变换梦想没有关系,你需要去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想快乐的事情,其实梦想不需要很大,你去想,你就会做得到。”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高考失败后走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秘书、做过搬运工、蹬过三轮。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云接触到路遥的代表作《人生》,这本书迅速改变了马云的思想,马云从书中体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他下定决心,参加了第二次高考。

1983年,19岁的马云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总分差录取线140分。但受《排球女将》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他准备参加第三次高考。因为家人反对,他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

1984年,20岁的马云第三次高考艰难过关。他的成绩只能上专科院校,离本科线还差5分。后因马云所报专业招生不满,他被调配到了外语本科专业,幸运地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的本科部。

1988年,24岁的马云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

1994年,30岁的马云开始创业,创立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

1995年,“杭州英语最棒”的31岁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却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六封电子邮件,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他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矿,开始设想回国建立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马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他立即决定和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并起名为“中国黄页”。

回国当晚,马云约了24个做外贸的朋友,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想法,结果23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马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还是决定干,哪怕24人都反对,他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马云提起当初,自豪的是自己的勇气,而不是眼光。

从1995年他接触网络,到1999年阿里巴巴问世,再到如今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市值600多亿人民币,这个有梦想的创业者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梦想,并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和消费模式。

“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使命是一定要达成的?你知道不知道在你喝一杯咖啡或者做些无意义事情的时候,这些使命又蒙上了一层灰尘?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指示着我们的渴望、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这就是使命。”乔布斯如是说。

明天是个未知数,人生的轨迹并非命中注定,我们的生命中有无限的可能。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像乔布斯一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http://1.117.224.231:1009/zhichang/202004357.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