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3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波澜壮阔的改革伟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先后三次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使军队总员额减少了65%,探索和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0世纪80年代:裁军100万
1985年6月4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轻轻伸出的一根指头震惊了世界——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那一刻,全场是那样安静,以至于可以听到那清晰浑厚的四川口音在会场产生的回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展开,我们党逐步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方针和政策,改变了主要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与此同时,经过冷静观察和慎重分析,逐步放弃了以往关于大规模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在此基础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实现了战略性转变。
1981年6月,邓小平出任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认为,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军队只能走精兵之路。通过体制改革,精简编制,实行“消肿”以节省开支用于现代化装备。
1984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在会上,邓小平讲到了军队的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实行精简整编的必要性。当时的每个军区领导班子成员有十几名二十名之多,而且结构不合理,官兵比例是1比2.6,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军费很少,而军队人数太多,直接限制了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不是“肿”在作战部队,而是在各级领导机关。因此,与其说是“精兵”,不如说是“精官”。“我们既然看准了这一点,就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可以下这个决心。”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国将裁军员额100万。他向世人传递出这样一条信息:人民解放军正放弃过去的“人海战术”,转向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邓小平论述了百万大裁军和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这一战略性转变的重大意义。他说:“我们下这样大的决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员额减少100万,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力量、有信心的表现。它表明,拥有10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减少100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即使国际形势恶化,这个裁减也是必要的,而且更加必要。” 他强调,经济建设是我们的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会场上所有的高级将领屏息倾听,由愕然到释然,很多人脸上开始洋溢着兴奋的神色。主动裁军100万,这需要多么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啊!掌声如潮水般涌动,照相机的闪光灯频频闪烁,历史在瞬间凝固……
根据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由过去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会议讨论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7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该方案。
按照中央军委部署,百万大裁军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依照先机关,后部队、院校和保障单位的顺序,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中国军队从此走上精兵之路。
1.缩减人员规模。
主要是裁减干部员额,部分干部职位改用士官和士兵等。
本着“精官”的大原则,此次裁军中精简的重点是机关和直属单位,尤其是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国防科工委、大军区、军兵种机关及直属单位的人员精简较多,总参谋部机关减少人员60%,总政治部减少30.4%,总后勤部减少52%。调整后的三总部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23.8%,大军区领导班子的人数比原来减少一半。在平均年龄上,由原来的64.9岁下降到56.7岁,每个班子中都有40岁、50岁、60岁左右的干部,基本上形成了梯次结构年龄。
各级领导班子都减少了副职干部。在确定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的服役制度后,军队中原先由军官担任的行政管理、技术领导等76种职务,改由军士长担任,大大减少了军官数量。
2.成建制地撤并机构。
包括撤军、撤师等;同时合并机构,如合并大军区、合并院校。将大军区由11个撤并为7个: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南京军区。
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2592个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调整后的军区,战区范围扩大,兵源充足,物质资源雄厚,战役纵深加大,提高了各个大军区的独立作战能力。全军院校数量精简12%,原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成为培养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研究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将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文艺、卫生等系统的大部分现役军官改为军内文职人员。
3.体制编制结构更加优化。
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如兵团级降为军级,军级降为师级等。
陆军野战军整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将装甲兵部队的全部,炮兵、高炮部队大部分及部分野战工兵部队编入集团军序列,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与原陆军的军相比,集团军的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都有所加强,提高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
已经组建的预备役师、团正式列入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序列,形成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相结合的新体制,解决了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这一重大问题。
4.淘汰陈旧落后的装备,开放部分军事设施。
全军共削减各种火炮近10000门;各型坦克1100余辆;各型飞机近2500架;各型舰艇610余艘。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向社会开放,并将部分军事设施改为民用。全军医院均向地方开放。
1986年底,中央军委又召开了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会议的议题之一就是检查全军精简整编、体制改革的情况。经过军民齐动员,上下共努力,到 1987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顺利完成。
1987年4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信在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简整编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军总员额由423.8万人减至323.5万人,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减至9.27%。
百万大裁军以其辉煌的战果,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邓小平在评价这次裁军时指出,中国军队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海军舰载机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特种兵比例超过了步兵。人民军队朝着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
20世纪90年代:裁军50万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转折,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随着高新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均走上压规模、上质量的精兵之路。裁军不仅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且关乎对新军事变革的反应。
面对继往开来的新征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时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他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领导全军沿着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开拓奋进。
1990年12月,依据邓小平提出的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根据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新的实践,江泽民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军队建设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强调要按照这个总要求加强军队全面建设,为我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有效推进了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93年初,江泽民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明确了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抓住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解决了军队建设和改革的方向问题,强有力地推进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明确指出:“全军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包括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国防科研,等等,都要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和统揽下,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周密规划,全面部署和深入展开。”
以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改革与建设掀开新的一页。1997年7月3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协调发展。”军队的体制编制,是连接军事技术、军事人员、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的桥梁与纽带。体制编制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吸纳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领导、指挥和管理效率,优化整个军队的系统功能,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必须深刻认识体制编制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坚持积极稳妥的总方针,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把我军建设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江泽民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胜利召开。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中央军委按照高技术战争的要求,以裁军50万为契机,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为重点,对军队体制编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改革:
1.压缩规模。
进一步压缩陆军部队规模、调整海空军部队编组、撤销部分装备老旧的部队,改革后勤保障、装备管理体制和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撤并军以上机关内设机构等。其中,陆军精简18.6%,海军精简11.4%,空军精简12.6%,第二炮兵精简2.9%。从加强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干部制度入手,顺利实施新现役军官服役制度、军官军衔制度、文职干部制度,先后出台数百项政策法规,奠定了依法加强我军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框架。
2.精简机构。
按照精干、合成、高效原则,对军以上领导指挥机关的职能、编制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重新确定,撤销、合并了一些职能部门,减少了内设机构和人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机关撤并了部分业务部门,共减少1500余个机关部门,机关人员精简20%;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一切经商活动,军队从事经营性生产的2900余个生产管理机构和地区性企业管理机构全部撤销或转交地方。
3.优化结构。
陆军野战部队撤销部分集团军军部和师团,部队编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或预备役部队。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的部队,通过淘汰落后装备、调整编组,撤并了一些建制单位。调整后,陆军野战部队在加强合成和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方面取得进展;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有所提高,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4.创新后勤保障和装备体制、保障方式。
三军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建立了以军区为基础、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统供保障与专供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使后勤保障向三军一体、集约化保障方向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兵役制度改革、军官服役制度改革、军队住房制度改革、军人保险制度改革、军队院校体制改革、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等陆续出台。
1998年4月5日,成立解放军总装备部,同时组建新的国防科工委,调整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实现了全军主要武器装备的集中统管,加强了武器装备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5.改革完善院校教育机制。
压缩院校规模,撤并了一批教育层次低、学科设置重复的院校,新建扩建了一批综合性院校。提高军官培训层次和调学比例。军队院校开始走上规模化办校、现代化教学、正规化管理、社会化保障的新路子。
6.重视科技强军,武器装备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把国防科技发展和装备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坚持科研先行,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使我们的尖端军事技术领域有独到的和相当的威慑力。通过加快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体系的建设,切实打牢我军应对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物质基础,提高我军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
7.提高合成作战能力。
海军武器装备初步形成了海上机动作战、基地防御作战和海基自卫反击作战的装备体系;空军武器装备基本形成歼击、对地攻击、运输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与国土防空相适应的对空情报雷达网;第二炮兵武器装备初步形成了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配套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陆军反应速度、火力合成和技术含量明显提高。
把各种武器连接为一个有机体系,陆、海、空、天、电磁五位一体,强调争夺信息优势,取得制信息权。作战部队高度合成,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指挥体制纵向层次减少,更加灵便、高效。
2000年3月9日,江泽民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共十五大提出的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重大任务已经完成。全军编制人数减至250万以内。当年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减至7.6%,达到新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经过这次精简整编,军队人员数量进一步减少,结构进一步优化,20余万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工作。技术军兵种继续加强,编制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现代化水平更加提高,更能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与裁军行动相同步,我军干部队伍的结构开始向知识型转变,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脱颖而出。全军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88%、90%、75%。
新世纪新阶段:裁军20万
进入21世纪新阶段,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2003年6月23日,中央军委制定和印发了《2005年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并在7月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全面展开了新一轮的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正式宣布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面对新形势,为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
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百万大裁军以及90年代的50万裁军相比,这次裁军行动可以说在数量上是最少的,然而,中国宣布裁军的消息却依然在世界上引起了极为强烈的反响。9月1日下午1时20分左右,中国播发裁军20万消息后,世界主要国家媒体迅速作出反应。路透社于1时24分、法新社于1时47分、美联社于4时43分在第一时间播发消息,并在随后连发相关报道,采访相关专家,对中国此次裁军20万进行评论和分析。
香港《大公报》评论称,这一决定表明,中国军队继续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国今次再度实行大规模裁军,是解放军努力适应近10余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进行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以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美联社则认为,中国裁军后的军事力量仍然足以维护其国际利益,在役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更多的媒体则集中分析了此次裁军所产生的意义,认为这一大规模裁军表明,中国军队继续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国没有因自身实力的增长而改变战略取向,是对“绝不称霸”诺言的实践。
这次裁军行动主要是要精简机构,减少领导机关层次、机构和人员,机关直属单位,非作战部队,办学效益不高的院校,保障摊子,农副业生产机构,物资机构以及文体单位;撤销所有非编单位、机构;增编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高技术部队;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精简后勤机构和人员;调整院校体制编制,精简部分军地通用或同类数量偏多的院校,合并同驻一地或任务相近的院校。与前几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调整精简的重点是干部。
2005年底,全军团以上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调整精简任务已经结束;作战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全部到位;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战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院校、训练机构调整改革已经落实;精简干部按计划顺利分流安置。其中减少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岗位150余个,近7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2万余个文职干部岗位改为非现役的文职人员岗位。
军队总员额下降为230万,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提高了3.8%,陆军部队的比例下降了15%;预备役部队减少部分步兵师,增加了兵种师(旅)的数量。陆军撤销了部分集团军及师、团,增加实行军-旅-营体制集团军的数量,组建了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陆军部队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已下降至历史最低点;海军、空军撤销部分舰艇大队和航空兵师、团、场站,组建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水面舰艇、航空兵、地空导弹部队,海军基地改编为保障基地,空军撤销军(基地)机关,实行区域性指挥;第二炮兵撤销、合并部分建制单位,优化了作战部队编成。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此次裁军的既定目标如期实现,这标志着我军已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从结构上更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在30年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中国军队实行科技强军战略,实现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按照现代战争的特点,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水平,改革和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改进部队的训练和院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从开国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到今天的精兵、高效、合成,逐步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