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ν ઘ中∴金
随着美国通胀高企,美联储加快加息,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与日俱增。历史上是否有类似情况?当时美联储是怎š样取舍的?资产价格表现如何?对当前有哪些启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历史上几次有代表性的美联储货币紧缩进行复盘,希望通过回顾历史,帮助投资者判☼断未来的政策与市场。
摘要Ñ
本篇报告ધ回顾的是1979-81年的货币紧缩。当时的背景是美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高通胀,民众对美联储抗击通胀失去信心。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后,对通胀采取“零容忍”态度,他主张激进的货币紧缩,最终以两年内美国经济两次陷入衰退为代价,成功控制通胀。同一时期,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大上大下”的剧烈波动,联邦基金利率最高冲至22%,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最高升至16%,道琼斯工业指数在两次衰退中的跌幅分别达到18%和24%。不过,在通胀被彻底控制和衰退结束后,美股出现报复性反弹,在一年时间内上涨超过60%。
1979-81年的经历对当前有几点启示:一Μ是通胀的本质是货币财政过度扩张,绝非仅仅因为供给收缩。二是在高通胀面前不宜采取“渐近主义”的货币政策。三是以经济衰退换取物价稳定可能是必要的选择。四是对通胀预期的管理至关重要,它能为货币政策提供“名义锚”。对资░本市场的启示是:经济衰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美联储为避免衰退过早向通胀妥协,在货币紧缩上打“退堂鼓”。♠历史表明“长痛不如短痛”,越早控制通胀,对资产价格反弹或越有利。
≈正文
Í Ν第一阶段:通胀根深蒂固(ૢ1978.4-1979.7)
“在七十年代,这©个国家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人们认为拥有土地或其他资产好过持有美元,阻止这种思想需要强健ਨ的人格和莫大的勇气…… 沃尔克坚持下来了。”
——沃ੇ伦·巴菲特[Π1]θ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通胀持续高企,在经历1973-75年的“大滞胀”后,通胀危机于1978年卷土重来。我们在《加息启示录:1973的滞胀困局》中提到,1973-75年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至暗时∼刻”。尽管经济于1975年走出衰退,但通胀却成了新常态。1976-78年,CPI通胀一直在5%以上,1978年4月后通胀开始加速上行,并于1980年3月达到14.8%的历史最高位。整个70年代,美国CPI通ćc;胀均值为7.1%,远高于60年代的2.4%(图表1)。
⊂图表1:上世纪70੍年代,美国通胀根深蒂固
通胀为何居高不下?当时处于主流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引发通胀的根本原因是成本推动和供给冲击,而非货币因素。凯恩斯认为,高通胀与高失业率不઼会同时存在,因为高失业率意味着冗余产能,不会带来通胀压力。因此,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是强大的工会、能源和食品涨价等供给因素引发了通胀(图表2、图表3)。对此,政策制定者Η应该利用某种收入政策来抑制通胀,而不是进行货币紧缩,如果采取货币紧缩,反而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经济陷入严重衰退。1979Ö年的国会经济报告代表了当时的主流观念[2]:
……只限制需求无法控制通胀,抑制需求并不能缓解能源和ρ食品成本上涨、政府管制加强、生产力增长低于标准、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引发的通胀。这些与供给侧因素相关的ζ通胀,在工资—通胀螺旋的作用下,将进一步发展和◑扩散。
સ图表2:上世纪70年代,ćf;工资∗—通胀螺旋上升
图表3:强大的工会被认为是工ća;资上涨的主要↔原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胀ⓟ成为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白宫和美联储也迎来轮换。1976年11月,民主党人吉米·卡特在大选中击败共和党人福特,即将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1978年2月,美联储主席伯恩斯任期结束,卡特任命威廉·米勒为新的美联储主席。由于米勒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而是从业界直接加入的美联储,缺乏系统性的货币政策专业知识,他在美联储难以服众[3]。在1≅978年6月的一次美联储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赞成提高贴现率、紧缩货币,但米勒却投了反对票,这引起了其它同事的质疑。
与大多数人一样,米勒也认为通胀源于私人部门的工资制定,而非货币供给过多。尽管1977年的M1、M2同比增速已达到1973年≈的高点,且银行信贷加快扩张,但米勒及美联储官员们并不担心这会助长通胀,他们认为只要失业率在5.5%以上,就意味着经济存在产能过剩,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引发通胀(图表4૪)。
白宫方面也愿意看到美联储保持宽松,对੨于潜在的通胀压•力,卡特总统更希望采取收入政策来应对。为此,他于1978年4月宣布了一个“减速”计划,即企业将自愿对工资和价格Ψ上涨进行限制,这种做法与尼克松时期的“价格管控”如出一辙,结果自然是无法控制通胀。1978年4月至12月,CPI通胀从6.5%上升至9%,此后美联储也开始允许利率上升,但很快官员们又打起了“退堂鼓”。
1978年12月,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全球油价上涨,美联储担心油价冲击引发衰退,在加息决策上再次退缩。受油价上涨推动,CPI通胀从1979∝年1月的9%上升至8月的11.8%,而同期的联邦基金利率却维持在10%附近,这意味着实际利率反而还是下降的。1979年的美联储会议纪要曾这样写到[4]:“鉴于许多经济活动趋弱,米勒主席建议继续把10.25%作为联邦基金利率目标”。也જ就是说,米勒担心油价上涨导致…经济下滑,无意收紧货币,但事后来看,这反而加剧了通胀压力。
图表4:美Ë国货币供给ࢵ与¨银行信贷同比增速
随着通胀阴影再次笼罩美国,卡特总统于1979年7月15日向全体人民发布讲话,强调能源问题、通胀以及经济衰退的严重性;此后,卡特决定撤换⊂自己不信任的内阁成员,要求其中的三十多人bc;辞职,并罢免了卫生部长与财政部长[5]。由于没有更好的继任人选,卡特将米勒调往财政部担任部长,这使得美联储主席的职位又出现了空缺。
在征求多方意见后,卡特Σ任命保罗·沃尔克为新一届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曾在曼哈顿银行担任经济学家,在尼克松时期担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主管货币事务,曾一度计划回普林☎斯顿出任高级研究员,但是又被伯恩斯招至美联储任职。米勒离开美联储时,沃尔克正担ૣ任纽约联储主席,他对美联储货币政策也有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为其成功抗击通胀奠定了基础。
1979年7月24日,ય卡特在白宫会见了沃尔克。根据卡特回忆,他当时并不了解沃尔克,甚至无法从谈话中看出后者的政治倾向,卡特选择沃尔克完全是出自其他幕僚官员的推荐[6]。而在会谈中,沃尔克也只是重申美联储必须采取紧缩政策,并保持其独立性,并没有其他的见解。为保险起见ë,卡特还询问了副总统蒙代尔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在权衡之后才决定任命沃尔克为美联储主席。
第二阶段:沃尔⌊克的反击(1979.8-1980.3)
“在当时的美ν联储和学术界,最流行的⊇概念是‘渐进主义’…… 比如有人会说‘放轻松,再过几年,(通胀)问题总能在不伤害经济的前提下得到解决。’……但我从来不相信这⇑些。”
—ੈ—保罗·沃θ尔克[7]
与此前的联ÿ储主席不同,沃尔克在上任之初便开始积极推进货币紧缩,并做好了以衰退为代价解决通胀的准备。1979年8月,美联储开始允许利率上行,并在经济面临衰退担忧的背景下坚持这一做法。根据当时的美联储绿皮书,在高通胀影响下,1979年第二季度的实际GDP已经下降至2.5%,第三季度的情况预计也将大体相当。此外,绿皮书还预测失业率将从1979年的6%上升至1980年末的8%。
沃尔克的紧缩政策也曾遇到阻力。阻力首先来自美联储内部,在1979年9月18日的FOMC投票中,对于加息决策,七位委员的投票结果为ℜ4:3。反对者明确表示,频繁加息可能导致衰退,同时不一定能遏制通胀[8]。这让沃尔克意识到,美联储内部分歧严重,而这也会降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对于4:3的投票结果,市场的反应肯定是“◑这将是最后一次上调利率”,没人相信美联储会持续紧缩[9]。
»
白宫方面对于货bc;币紧缩也表示了不满,卡特认为激进加息可能引发衰退⊗,并影响连任选举。国会方面,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任罗伊斯公开质疑美联储的紧缩政策[10],他问美联储“拯救美元”是否有必要让“男女失业,企业破产”。最后,由于利率上升可能导致美元升值,影响美国出口,部分出口厂商与工人也对此不满。
但这些阻力没有让沃尔克放慢脚步,为推进货币紧缩,沃尔克还制定了一个“新计划”。具体来看,美联储将采取三项举措:首先,将折现率上调1%,表明对“抗通胀的决心;其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促使信贷紧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一项,让货币政策与联邦基金利率脱钩,直接以货 币供应为政策目标。
以货币供应为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11]。首先,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理论兴起,货币主义将一切通胀归结为货币现∗象,这为央行直接控制货币供给提供了理论基础[12]。其次,基础货币的供应完全由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目标是“可置信的承诺”,且不易中途更改,这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最后,美联储不再直接干预利率⊕可以减少政治上的阻力,表面上↵似乎减少了美联储调控利率的能力,但实际上却能让利率“上不封顶”。更高的利率有助于抑制信贷扩张,从而抑制总需求。在事先制定详细方案,并说服美联储同事后,沃尔克在10月6日公布了上述计划,并由美联储委员会投票通过。
沃尔克的紧缩计划实施后,联邦基金利率从1979年10月的11.6%上升至1980年Β4月的接近20%,M1同比增速从8î.4%下降到4.1%(图表5)。对于把货币政策目标从联邦基金利率转移到货币供给上,沃尔克在事后写到[13]:
引入“新计划”最重要的好处,是规范了我们自己的▨行为。一旦美联储把政策重点放到货币供应量上,即ਠ使利率飙升至难以忍受的水平,自己也无路可退。此外,更多强调货币供给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公众,在对付通胀上,我们说到做℘到。
图表5λ:美国ીCPI通胀与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的信贷管控也是抗击通胀的重要工具。1979年10月,美联储宣布对大银行的主动负债追加8%的准Š备金要求,因为这些资金为银行的过度信贷扩张提供了较大支持。当时的银行业主动负债包括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欧洲美元借款、回购协议和向非会员机c8;构借入的联邦基金ા等,这部分负债不包括在M1或M2的统计口径内[14]。
美联储还于1980年3月â出台了“特别信贷限制计划”。该计划最早由白宫方面提出,其背后的基本假设是,通过限制信贷数ી量,就可以í在控制通胀时减少利率上升的幅度。美联储对这一计划表示欢迎,1980年3月,沃尔克对一些银行家们谈道[15]:
美Ú联储的信贷限制计划,主要是用来代替加息政策的。如果把利率提得太高,♫会对某些产业或৻某些领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β
信贷控制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1980年二季度,消费贷ઐ和房贷的需求开始下滑,经济活动则出现了大ઘ幅萎缩。沃尔克对此评论道[16]:
前一天,我们实施了信贷管制… 第二天,经济就开始崩溃… 很快,管制ℑ所涉及的一些消费,如汽车和房车,第二周的销售额就降到了î零… 消费就这样崩溃了。
第三阶段:ધ以衰退为代价(1980ટ.4-1982.11 )
激进的货币紧缩最终引发了经济衰退。从1979年9月至1980年5月,ª美国ISM制造业PMI指数从49.6降至29.4,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从66.7降至51.7(图表6)。实际GDP环比增速(年化)从1979年三季度的3%下降至1980年二季度的-8%(图表7)。工ς业产出下降(图表8),失业率从5◈.9%上升至7.5%(图表9)。根据NBER定义,美国经济于1980年一季度进入衰退。
经济੧衰退期间,CPI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环比增速依旧很高。1980年3月至7月,CPI同比∼增速从二战后最高水平14.8%小幅回落至13.1%,但环比增速保持在1%左右。联邦基金利率从1980年3月的近20%下降至7月的10%,M1同比增速保持在4%⋅左右。
ψ随着经济转向萧条,美联储于1980年7月解除了信贷管控,接下来令人意外的是,经济竟然出现了强劲的复苏。1980年三季度,美国经济迅速走出衰退,制造业PMI从5月的29.4上升至10月的55.5,消费者信心指数从51.7回升至75,M1同比增速从4%上升至7%,联邦基金利率从10%上升至13%ੜ。10月,两伊战争爆发,全球油价飙升,通胀风险再ℑ次降临。
由于经济活动强劲反弹,再加上油价上涨带来威胁,美联储很快开启了新一轮紧缩,联邦储Õ备金利率从10月的13%再度升至12月的20%。由于货币紧缩的比较及时,这段时间CPI同比增速稳定在12%左右,环比增速Ü仍为1%。从反事实的角度看,如果不是美联储及时紧缩,通胀可能再次回升。对美联储而言,衰退是抗通胀的“苦口良药”,但对于卡特政府而言,衰退无疑严重危害连任选☎举。1980年11月,卡特在总统竞选中败北,里根当选新一届美国总统。
受货币紧缩影响,1981年一季度制造业PMI再次降至50以下👽,联邦基金利率逐步从22%又回落至15%。但到了1981年4月,M1出现明显增长,同࠹比增速上升至11.5%,此时CPI同比增速虽保持在10%左右,但环比增速仍有1%,出于对通胀风险的担忧,美联储还是选择了紧缩。5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20%。对于这次紧缩,美联储在1981年5月的会议纪要中写道[17]:
CPI涨幅减缓不足以反映潜在通胀压力的缓解,真正的重点,是要让公众感受到通胀在关键时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对扭转通胀和通胀预期至关重要。
1981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制造业PMI从7月的46.7下降至11月的36.1,并于1982年全年保持在40以下。消费者信心指数从73下降至65左右。CPI同比增速从1981年7月的10.8%下降至1સ982年底的4œ.6%,环比增速从1%大幅下降至0.2%。由此可见,在美联储反复打压下,通胀动能终于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这次的经济衰退持续了五个季度。1982年7月后,美联储☞的工作重心从对抗通胀转向提振经济,联邦基金利率下↔降。1982年11月,美国经济走出衰退,更重要的是,美国自此告别了高通胀,迎来了低通胀与持续增长的“大缓和”时代。
回顾这一阶段,从1੬979年四季度至1981年三季度,美联储多次实施激进的货币紧缩,并让美国经济¤两次陷入衰退,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充分反映ઢ出沃尔克对通胀“零容忍”的风格,甚至不惜以经济衰退为代价。
图表6👽:美国制造业PMI与Ò消费者信心指数
Æ
അ 图表7:美国实际GDPĊb;增速
图表8:美▤国工业产出ℜ增速 ░
图表9:美♨国新增就业人ⓟ数ƒ与失业率
事后看来,沃尔克成功抗击通胀也得益于强硬的预期管理。研究表明[18],美国通胀预期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上升,并于70年代达到峰值,沃尔克成功扭转了预期通胀,大大降低了通胀的可持续性。根据沃尔克1979年10月在国会的讲话记录,他向议员们解释称,当务之急在于控制通胀心理(预期),因为这种心理很容易蔓延到工资设Û定[19]:
通胀在一定程度Āf;上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因此,要使经济恢复到稳定增长的状态,就必须先Æ摆▩脱通胀预期的支配。最近我们看到,通胀和通胀预期对金融、货币市场的有序运行都产生了广泛而严峻的影响。
抗通胀时期的市◐场બ表现
股票市场:纵观整个七十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在长时间内原地踏步。1971年1月,道琼斯工业指数在850点左右,到了‚1978年1月,仍只有780点(图表10)。1978年4月,米ⓓ勒接任伯恩斯成为美联储主席,道琼૩斯指数在一个月内上涨12%。1978年7月至1979年7月,美股处于震荡行情。8月,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道琼斯指数在一个月内上涨6%。10月,沃尔克公布“新计划”,展现抗通胀决心,道琼斯指数从900点下跌至800点以下,但很快又出现反弹。到了1980年2月,道指重新回到了900点附近。
1980年一季度,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上升至20%以上,美国经济⋅进入衰退。道琼૪斯指数从2月中旬的900点左右下跌至3月底的760点左右,跌幅达18.5%。二季度后,联邦基金利æ率显著下降,股市开始回升。三季度美联储结束信贷管控,美国经济走出衰退,道指再次回到900点以上。在这次衰退中,美股呈现“V”型走势,即在快速下跌后又很快反弹。
À1981年上半年,道琼斯指数在980点附近震荡。5月,美联储实施货币紧缩,联邦基金利率突破20%。7月,美υ国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美股进入长达一年的熊市。从1981年4月的高点到1982年8月的谷底,道琼斯指数累计跌幅达到24%。这次衰退后,美国通胀率得到彻底控制,美联储在沃尔克的带领下建立起了信誉。美股于19👽82年四季度进入牛市,并在1983年持续上涨,在一年时间内上涨超过60%。
图∋表ੜ10: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走势,1970-1983年
与1973-75年的“大滞胀”时期相比,美股在1979-8ૌ2年沃尔克Ι紧缩时期的表现要好很多。我们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是美联储应对õ通胀态度坚决,给市场以明确的目标,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态度反而坚定了市场的信心。二是美国经济在应对石油危机方面已有经验,政府基本放弃价格管控措施,转向依靠价格灵活调整来引导市场预期。价格上升刺激美国国内石油产业加大投资,带动供给回升,最终降低了通胀压力。
债券市场:由于货币紧缩较为激进,美国国债收益率呈现大幅上涨趋势。从期限结构看,短期收益率上升更快,利率曲线出现持续倒挂。1978年12月,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短端利率开始上行并超越长端利率(图表11)。1979年10月,沃尔克宣布“新计划”,美债收益率进一步上升。1980年3月,1年期美债收益率达到16%,10年期美债收益率达到13%。经济衰退发生后,美债收ⓔ益率大幅下降,1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于6月降至7ਫ਼%和9%。
7月,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经济活动强劲复苏,引发ćb;利率再次上升。1981年5月,美联储再度采取强硬的货币紧缩,同年9月,1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回升至17%和16%ⓓ。联储紧缩再次导致经济衰退,美债收益率随即回落,到1982年11月美国走出衰退时,1年期与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下降至8%和10%,美债也结束了长时间的期限倒挂。
整体来看,与此前“大滞胀”时期相比,沃尔克紧缩时期的美国收益率上升幅度更大,波动也▣更大。这种“大上大下”的利率走势表明,如果央行以控制货币供给(数量)为目标Â,那么可能不得不面对更大幅度的利率(价格)上升以及更Β剧烈的波动。
图表11:美国§国债收益率Š走势,¡1970-1983年
美元与黄金: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后,美元汇率开始贬值,1978年,随着通胀大幅上升,贬值趋势进一步加剧(图表12)。从1978年1月υ至1979年10月,美元指数从100跌至85附近。沃尔克宣布紧缩计划后,美元汇率一度上冲至94,但在经济衰退后又回落至84。1980年7月,美国经济走出衰退,CPI通胀ϖ见顶回落,美元见底。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美联储对通胀保持强硬态度,彻底改变了市场对于美联储ƒ的不信任,这令美元持续走高。尽管1981-82年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美元上涨的趋势却未被打破。到1983年末,美元指数已上升至130附近,较1980年底部时的水平上涨了50%。
黄金价格在整个七十年代呈现大幅上涨趋势,背后的í驱动力包括“滞胀”危机、美元贬值、以及局部战争带来的避险和投机行为。自197Α8年12月第二次石油危机后,黄金价格从不到200美元/盎司一路上涨至1980年1月Þ的850美元/盎司,之后下降至3月的500美元/盎司,然后于1980年9月再次上升到700美元/盎司附近。此后,随着通胀得到彻底控制,美元升值,黄金价格大幅回落。到1983年底,金价回落至380美元/盎司。
图表12:黄金与美元指数走势,19ζ7ú0-19Ì83年
⌈ ëγ对当前的启示
沃尔克成功应对通胀Í,对当前的શ美联储货∇币政策有几点启示:
其一,通胀的本质是货币财政扩张,而非仅仅因为供给收缩。上世纪70年代,美国高失业率与高通胀并存,让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捉襟见肘。起初,政策制定者将高通胀归咎于供给冲击,比如强大的Ζ工会和石油危ⓜ机,并试图用收入政策(如工资和物价管控)来控制通胀,但这些尝试均已失败告终。现在回头看,7ਪ0年代的高通胀与当时的财政主导思维有很大关系,财政主导要求货币当局配合财政扩张,结果往往是财政赤字失控,外生货币超发,通胀高企。80年代后,宏观政策思维转向货币主导,央行的独立性上升,通胀才得到控制。
当前美国高通胀的根本原因也是财政主导,美联储为α配合财政超发货币。然而,美联储起初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将通胀的原因归咎于供应链瓶颈、劳动力短缺等供给冲击。更深层次地看,美Ý联储的失误也来自未能正确理解“现代货币理论”(MMT)。MMT认为,在经济疲软、利率较低时,货币当局应投放货币以配合财政扩张,且这样做不会带来通胀。但这次因为疫情冲击影响,总供给是收缩的,这使得宏观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很 容易“用力过猛”,导致供需缺口加大,通胀上升。
其二,在高通胀面前不宜采取“渐近主义”的货币政策。沃尔克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抗通૨胀的决心非常坚定,即使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形下,沃尔克依然允许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激进程度令所有亲历者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前任Ċb;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和米勒在高通胀面临犹豫不决,既想抗通胀,又想保就业,货币政策“进两步,退一步”,ત最终导致通胀失控,就业也没保住。
去年以来,一些美联储官员曾认—为应通过渐近加息的方式对抗通胀Ü,结果却是通胀屡创新高。在今年5月CPI通胀上升至8.6%后,美联储立刻改变立场,将原定的加息50个基点改为75个基点,并在6月公布的货币政策声明中增加了“委员会坚定地致力于将通胀率恢复到2%的目标”的表述[20]。我们认为这些都是积极现象,接下来美联储应当继续保持对通µ胀的强硬态度,直至风险解除,如果中途轻易打“退堂鼓”,那么通胀风险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其三,以经济衰退换取物价稳定可能是必须的选择。在沃尔克上台后的两年内,由于货币紧缩较为激进,美国经济两度陷入衰退。看上去,美国经济似乎经历了巨大痛苦,但实“际却是美联储用两次衰退换来了美国物价的长期稳定。上世纪70年代,美国持续高通胀,民众和投资者对美国政府及美联储失去了信心,人们认为抗击通胀不过是一句空话。沃尔克的强硬做派彻底控制了通胀,为美国经济步入“大缓和”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的美联储也面临经济增长与通胀“二选一”的难题,甚至可能需要以一场衰退来换取物价稳定。历史表明,为控制通胀而牺牲经济增长未必是最坏的选择,对经济与金融市场来说≅都有“长痛不如短痛”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当前美国政府债务率显著高于70年代,经济增速则远低于那时'(图表13)。如果通胀持续上升触发美联储更大力度加息,那么实际利率(r)将大幅上升,并可能高于实际GDP增速(g)。这种情形下,市场对美国⊗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将增加。我们在报告《美国偿债压力或超预期》中也指出,在更高的通胀和利率下,未来几年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负担或将显著上升。
图表13:美国政府债务率→与经济增速走势,1830-2021♨◊年
其四,对通胀预期的管理≠至关重要,它能为货币政策提供“名义锚▩”。经济文献中的理性预期假说认为,民众会适应系统性货币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通胀σ预期。通胀预期具有自我实现功能,如果人们都相信明天物价会上涨,那么他们就会增加消费,赶在物价上涨前获取商品,这将导致消费总需求上升,物价上涨成为现实。
在沃尔克之前,美国民众普遍不相信美联储能管理好通胀,每当通胀上升,民众的通胀预期也会上∼升,从而形成“通胀上升—预期上升—通胀上升”的恶性循环。沃尔克上任后,通过重新树立美联储的公信力,逐步消除了民众根深蒂固的通胀心理。沃尔克的继任者格林斯潘也认识到了通胀预期的重要性,尽◯管他从未明确承认,但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已然遵循了这一观念[21]。自1990年后,美国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的ç相关性明显下降,通胀预期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被打破(图表14)。
当前美国通胀预期高企,控制通胀预期将是美联储的首要任务。去年以来,美国密歇根大学和纽约联储的消费者通胀预期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图表15)。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6月FOMC会后的讲话中也表示,通胀预期上升是促使美联储决定加息75个基点的主要原因。可见,美联储已经意识到了通胀预期上升可能带来的风险。往前看,通胀预期将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Û参考指标,如果这一指标居高不下,那么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也ª不大可能就此放缓。
图表14◈: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的☜相关性
图表15:美国消费者通胀预期显>著抬¸升
[1]参见Joseph B.Ÿ Treaster. Paul Volcker: The Making of a Financial Lengend [M]. John Wiley & SonsÌ, 2004, pp. 168-169.
[2]United States. Congress.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1979). 💼The 1979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Part 2. pp.12–13. https:/ੜ/fraser.stlouisfed.org/title/1979-economic-report-president-5332?browse=1970s
[3]Joseph B. Treਜaster. Paul Volc࠽ker: The Making of a Financial Legend [M]. John Wiley & Sons, 2004, pp. 50-51. 注:1978年2月,美联储主席伯恩斯任期结束,卡特任命威廉·米勒为新的美联储主席。米勒毕业于美国海岸警卫队学院,获得海洋工程学士学位。他后来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的法律学位。完成法学院毕业后,米勒于1952年至1956年在Cravath, Swain & Moore担任律师,然后于1957年起先后任德事隆公司副总裁、总裁(1960年)、首席执行官(1968 年)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974 年)。https://www.federalreservehistory.org/people૨/g-william-miller
ડ [4b2;]参见《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罗伯特·黑泽尔著(2008)
[5]参见Joseph B. Treaster. Paul Volcker: Theι Making of a Financial Lengend [M]. John Wileδy &❄; Sons, 2004, pp. 55-56.
[6]参见Joseph B. Treaster.࠷ Paul Volcker: ਗ਼The Making of a Financial Lengend [M]. John WÕiley & Sons, 2004, pp. 61.
[7]参见Feldstein M. An InterØview with Paul Volcke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á13, 27(4): 105-2¸0.
[8]参见Joseph B. Treaster. Paul Volcker: The Makid3;ng of a FiƎnancial Lengendਫ਼ [M]. John Wiley & Sons, 2004, pp. 144.
[9]同上,” …But he Ηdid not realize he had a problem until the newspapers spelled it oਠut for him: Perhaps further rate increases would be impĄe;ossible.”
≡[10]参见Berry öJ. Fed Lifts Discount Rate to Peak 11% on Close Vote[J]. Washington Post, 1979, 19.
[11]参见Joseph B. Treaster. Paul Volcker: The Making ofĊa; a Financiaël Lengend [M]. John Wiley & Sons, 2004, pp. 153-154.″
[12]参见De Long J B. The triumph§ of monetarism?[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1): 83-94.
[13]Paul A. Volcker, Fed Chairman Who Waged War ⓕon Inflation, Is° Dead at 92. (2019). New York Times. 11 Dec. https://www.nytimes.com/2019/12/09/busi◈ness/paul-a-volcker-dead.html.
[14]参见《美联储货À币政策史ąc;》,罗伯特·黑泽尔著(2008)બ
[15]઼ψ同上ࢮ
þ♪
સ [16]同上
[17]参见《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罗伯特·黑泽尔著(20੍¢08)
[18]参见Leduc S, Sill K, Stark T. Self-fulfilling expectations and the inflation of the 1970s: Evidence from the Livingston Su′rvey[J]. Jo૪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7, 54(2): 433-459.ν
[19] U⌈nited States. Congress.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1980). Hearings, Reports and Prints o੦f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p.17.
[20]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206☺15a.htm
çô
[21]参见《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罗伯特·黑泽尔著(200▦8)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2年6月29日已经发布的《加息启示录:1980的♥沃尔克时刻Í》
刘政宁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η80520080007 SFC CE Ref:&#ffe0 ;BRF443Δ
张文朗 SAÆ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8000ⓜ࠽9 SFC CE Ref:BFE988
肖捷文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Φ08õ0121070451
彭文生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60001 SFC CE ReÑf:ARI892
法ી律Η声明
向上滑动à参见完整法律声明及二œ维码ø
特别提Â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ÿ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ï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a1;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ψ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ñ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ਨ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η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
一般૮声ੜ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Āf;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Β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b2;tp://research.ciccഅ.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ê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bd;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દ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í૨意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µ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