ν ä意见领ઞ袖 | 罗志恒
⊗ 摘要†
一、二季度≤GDP同比实ࢮ现正‚增长,主要源自基建发力与出口高增长
⇒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上半年同比增长2.5%。在4月疫情反弹、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开局下,5月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经济企稳回升,使得ƿ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总体上看,疫情缓解、政策发力是6月经济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疫情缓解驱动消费自然回补,车⇓辆购置税减免和消费券等政策促进汽车消费ૠ等快速上升,财政支出中农林水和交运支出增速较高支持基建ૡ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今年区域经济出现了新的分化,部分传统的中西部资源型省份在能源安½全要求、全球高通胀、国Î内保供稳价的背景下,战略地位上升,价格和生产均对其有利,财政和经济形势从增速上超过东部区域(上半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财政收入增幅分别为-1%、13.7%、16.5%、-3.5%;二季度经济增速靠前的宁夏、山西、陕西经济增速分别为5.3%、3.9%和3.3%)。
服务业因疫情防控仍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拖累项,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是提振服务⇔业。下半年稳经济和保稳定要重点关注房地产。
1、分省份看,上海、吉林、北京位居降幅前三。疫情反弹越严重,防控措施越严格,二季度经济下滑幅度越大。31个省份中,有5个省份出现负增长,其中上海、吉林、北京同比分Ú别下降13.7%、4.5%和2.9%。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份,则在采矿业及部分原材料行业生产较快增长等因素带动下,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 2、分行业看,农业î>建筑业>工业>服务业。二季度三大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4.4%、0.9%和-0.4%,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分别为0.◈28、0.35和-0.22个百分点。
建筑业受益于基建投资的明显发力。4-6月建筑业çPMI指数分别为52.7%、52.2%和56.6%,ો持续高于荣枯线。6月的»大幅回升对应于基建投资提速,1-6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3%,高于1-5月的8.2%。
工业生产快速恢复,ર但仍低于潜在增速。二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比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而制造业和电热燃水生产及供应业分别下降3.4和4.1个百分点,仍有加大恢ø复空间。
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成为主要拖累项。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其中4-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为-6.1%、-5.1%和1.3%。即使6月疫情明显好转,▥但部分城市Κ线下服务业仍受限制,餐饮收入依然负Θ增长,同比下降4%。
3、η੭分需求看,出口>基建投资&gÄt;制造业投资>消费>房地产投资。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增速在4月滑落至3.9%,随后在5月和6月快速反弹至16.9%和17.9%。中国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要高于市场预期,6月中国对东盟和印度的出口同比分别为29.↔0%和63.8%。
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得益于财政支出发力。1-6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3%,‡有力托底经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基建类ⓣ支出的农林水、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11%和12%,高于整体增速。四季度要防止财政靠前发力后的政策接续不足。考虑到6月先后推出“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和“发行3000亿元开发性金融债,用સ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两项政策,有助于维持基建投资较快增速。
消费环比迎来੬较快恢复,汽车贡献较大,但消费同比增速仍然偏低。随着疫情逐步好转,消费场景的限制陆续放开,消费券和汽车购置补贴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迎来较快恢复。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较5月上升9.8”个百分点。
房地产销售降幅收窄,但房地产投资仍在下滑。6月当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18.3%和-20.8%,连续两个月回升,与疫情缓解与信贷扩张有关;但房地产投资同比却从5ૄ月-ࣻ7.8%下滑至-9.4%,新·开工、施工和竣工面积降幅均显著扩大。
二、下半ζ年防范风险的任务突出,尤其是就业和地产∑压力,保民生、防风险<
1、当前就业压力较为突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લ5%,连续两个月回落,但仍处历史高位,高于去年同期的5.0%。16-24岁青年失→业率进一步攀升至19.3%。7月13日国常会指出:“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û、增加收入,进而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会议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憨 2、近期多地出现烂尾楼断Σ供风波。烂尾楼业主提出停止还贷,涉及河南、山西、江苏、陕西、湖南等数十个省份的多个城市。应妥善处置,防止风险传染扩散。尽管多家银行声明风险敞口不大,但在期房预售制度、房地产市场低迷、房企资金链紧张、银行房贷占比较高的背景下,若出现情绪传染,将严重冲击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引发重大风险。δ7月以来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出现了快速回落。
ⓔ
三、下半年和全年实现5.થ5%的可能性有多·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是5.5%左右,然而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同比仅增长2.5%,"与目标间存在Ê较大差距。但中央仍多次表示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何理解这样的表态?
第一,这是稳定信心的需要。▤若下调目标,将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ક冲击,也将降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责任与动力。
第二,5.5%ⓝ左右是经济潜在增速,下半年的重点是使经济回归潜在增速,而非弥补⇒上半年的缺口。站在当下这个时点,“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应理解为,下半年要努力实现5%以上的增速,让经济重回正轨,而非将上半年未完成的部分补足。
第三,下半年5%以上的增速需各方努力,全年5.5%难度较大。上半Τ年同比增长2.5%,按全年增长5%测算,下半年要达到7.2%,但是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只有5.9%。下半年é经济增速回到5%以上,已是较为理想的结果。后续要加强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协调,进一步稳↵增长。
风险提示:ý疫情反弹风险、房企债务ਊ风险、外部冲击风险
< 目录ૣ
一、二季度GDP同比实现正增ÿ长,主要源自基建发ⓕ力与出口高增长👽
1、分省份看,上海、吉林、北京⊇位居降幅前三
ä 2、分行业看,农业>建筑业&‾gt;工业>服务业લ
3、分需求看,出口ઍ>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消ਫ਼费>房地产投资
二、关注就业સ和地产压力,保民生、防风险
1ℜ、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
2、保交楼是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Γ举措
三、政策进一ⓜ步发力,§努力实现下半年ù5%以上的经济增速
ਜ਼ ⊕正文
一、二季度GDP≤同比实现正增长,主要源自基建发力与出口高增长¹
લ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上半年વ同比增长2.5%。在4月疫情反弹、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开局下,5月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经济企稳回升,使得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1、分省份看,上海、吉¼林、北ã京▒位居降幅前三
疫情反弹越严√重,防控措施越严格,二季度经济下滑幅度越大。31个省份中,有5个省份ú出现负增长,其中上海、吉林、北京同比分别下降13.7%、4.5ੋ%和2.9%。
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Ð等ਲ਼省份,则在采矿业及部分原材料行业生产较快增长等因素带动下,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2、分行业看,农业>建筑业>工业&gⓢt;服务业♫
二季度三大产业同比增速分别为4.4%、0.9%和-0.4%,对ªGDP当季同比的拉动分别为0.28、0.35和-0β.22个百分点。
夏粮丰收为农业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在克服去年罕见秋汛、今年疫情多点散发、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和国际粮¹食市场大幅波动等困难后,夏粮生产喜获丰收,今年夏粮产量达2948亿斤,比上年增产28.7亿斤。冬小麦因去年罕见秋汛面积减少101万亩,但西北等地扩种夏收春小麦177万亩、增幅23%,实现“以春补冬”;南方地区因地制宜扩大蚕豆、马铃薯等杂粮杂豆62万亩,实现“õ以杂补麦”。
建筑业受益于基建投资的明显发力,得益于财政支出发力。4-6月建筑业PMI指数分别为52.7%、☏52.2%和56.6%,持续高于荣枯线∇。6月的大幅回升对应于基建投资提速,1-6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3%,高于1-5月的8.2%。
工业生产快速恢复,但仍低于潜在÷增速。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略低于第二产业总体的0.9%,其中4-6月分别为-2.9%、0.7%和3.9%,实现较快反弹。二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比上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ćf;,而制造业和电热燃水生产及供应业分别下降3.4和4.1个百分点,仍有加大恢复空间。
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成为主要拖累项。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其中4-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为-6.1%、-5.1%和1.3%。即使6月疫情明显好转,但部分城市线下服务业仍受限制,餐饮收入依然负增长,同👽比下降4%。
∏3、分需求看,出口î>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消费>房地产投资»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增速在4月滑落至3.9%,随后在5月和6月快速反弹至16.9%和17.9%。中国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要高于市场预期,6月中国对东盟和印度的出口同比分别为29.0%♥≥和63.8%κ,中国和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不仅是竞争和替代关系,也有互补关系,其工业体系高度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需从中国进口中间品和资本品。
⌋ 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主要得益于财政支出发力,农林水和交运支出明显高于整体增速。今年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基建类支出的农林水、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11%和12%,高于整体增速。截至6月底,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3.4万亿,完成已下达额度的98%;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1-6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9.3%,有力托底经济。6月国常会又先后推出ⓩ“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和“发行3000亿元开发性金融债,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两项政策,有助于维持≤基建投资较快增速。
制造业投资的高增速正°逐步放缓。1-6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4%,较1-5月下滑0.2个百分点,年内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增速放缓,新增投资意愿不足,叠加去年前低后ó高的基数影响,未来增速或继续走弱。
↵ 消费环比迎来较快恢复,但同比增速仍然偏低。随着疫情逐步好转,消费场景的限制陆续放开,消费券和汽车购置补贴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迎来较快恢复。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较5月上α升9.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9%和-4.0%,较5月上升8.9和17.1个百分点。▨
房地产销售降幅收窄,但房地产投资仍在下滑。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18.3%和-20.8%,连续两个月回升;但房地产投资同比却从5月-7.8%下滑至-9.4%Āe;,新开工Ö、施工和竣工面积降幅¼均显著扩大。
二、关注′就业和地产ਭ压力,લ保民生、防风险
⊕1、就业是头等民生੧大â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
当前就业压力较为突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连续两个月回落,但仍处历史高位,高于去年同期的5.0%。16-24岁青年失业率进一દ步攀升至19.3%,除了毕业季导致的季节性上升ⓤ以外,更重要的是就业岗ૌ位减少,尤其是劳动力吸纳能力最强的服务业和制造业。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中提到:“我们现在每年新增Í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ã好有1300万人以上。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૪人,是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是历年最高。”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相较往年进度明显偏慢,下半年需进一步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
7月13日国常会指出:“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进而δ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会议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具体包括:持续落实助企纾困政策,通过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并由财政贴息,支持以创业带就业;加快恢复线下招聘,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严ખ禁在就业上歧视曾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康复者,ક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等。
d0;◐
2、保交楼是维护房ਫ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举措
近期多ⓨ地出现烂尾楼断供风波。烂尾楼业主提出¬停止还贷,涉及河南、山西、江苏👽、陕西、湖南等数十个省份的多个城市。断供并非业主无力偿还贷款,更多是要求“保交楼”的维权手段。
应妥善处置,防止风险传染扩散。尽管多家ö银行声明风险敞口不大,但在期房预售制度、房地产市场低迷、房企资金链紧张、银行房贷占比较高的背景下,若出现情绪传染,将严重冲击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引发重大风险。7È月以来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便出现了快速回落。
三、政ⓡ策进一步发力,努力ਭ实现下∏半年5%以上的经济增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是5.5%左右,然而上半年受疫情冲击,同比仅增长2.5%,与目标间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央仍多次表示要“努੧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何理解这样的表态?
Ąf;第一,这是稳定će;信心的需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当前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中,除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外,还有预期转弱。若Υ下调目标,将对市场信心造成严重冲击,也将降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责任与动力。
第二,5.5%左右是经济潜在增速,下半年的重点是使经济回归潜在增速,而非弥补上半年的缺口。之所以年初会定5.Ι5%左右的增速目标,是因为当时疫情风险尚未充分显现,中央觉得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疫情冲击下,上半年出现了较大缺口,导致实现全年增速目标的压力大幅上升。站在当下这个时点,η“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合理的理解是,下半年要努力实现5%以上的增速,让经济重回正轨,而非将上半年未ਗ਼完成的部分补足。
第三,࠽下半年5%以上的增速需各方努力,全年5.5%难度较大。上半年同比增长2.5%,按全年增长5%测算,下半年要达到7.2%,但是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只有5.9%。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消∝费、地产较为低迷,出口面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制造业投资有赖企ν业家预期和信心的回升,基建投资则仍需观察政策落地效果。下半年经济增速回到5%以上,已是较为理想的结果。
后续要加强财政和货币金融政策协调,进一步稳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逆周期调节的两大õ政策工具,均能发挥出稳定经济的作用,但要避免作用ઠ互冲。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产生挤出效应,此时货币政策应保持宽松以避免利率过快上行和其他融资挤出。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发行较大规模的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可能对债券市场形成扰动,央行应充分支持商业银行购买债券。
(本文作者介绍 :粤开Μ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注册会计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博士。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财政理论与政策。)
χ
ⓠ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૮。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પ”,输入意见领袖的微Σ信号“kopleader”即ℜ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χ席宏观研究员,注册会计Ąe;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博士。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宏Ο观经济第三名(团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财政理论与政策。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00Î6അ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φ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બ息┊网站律师┊SINAý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Copyright &copÌy;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ਗ਼τ浪公司 版ϖ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