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供销社重出江湖

发布日期:2022-11-03 09:30:23

  意›见领袖 |⇑ 付‰一夫

 ੥ ∼供Å销社火了。

  前不久,《湖北日报》发布了一则名为《湖北基层供销社恢复重建至1373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的报道,在几天的发酵后登上热搜,引来市场热议。与此同时,供销社概念股也被彻底点♪燃,wind数据显ϖ示,最近3天整个板块累计涨幅接近15%,其中不少个股更是接连涨停,有的甚至已经收ª获了“3连板”。

  事实上,除了湖北,还有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关于“恢复重建供销社”的Ø报道。似乎在一夜之间,沉寂已久的供∼销社忽然重♣回大众视野,而这背后究竟有哪些深意?

ੌ ੝ ਰ1

  说到供销社,可⁄能很多年Ψ轻人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对于长੐辈而言,供销社绝对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按照官方定义,供销社就是由政府引导,以农户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એ,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三农,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从农民需求出发,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的同时,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来供应城市和工矿区,以此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继而助力三农发展。

  关于供销社的历史,最早∇Ð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彼时正值百废待兴,粮食和商品供应严重短缺,农村生产力亟需得到快速发展,供销社便&#260f;应运而生。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背景下,供销社的主要职能就是统筹“供”和“销”,是连接“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桥梁,而诸如农资供应、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日用品供给、农副产品流&通等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严格遵循«政府部门੩指导,并要依照行政命令有条不紊地如期完成各项计划性任务。

  经过近2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供销社渐渐成长为国家收购农资、供应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主渠道,其→地位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经θ济组织可以撼动੫。

  或许在很多长辈人的印象里஻,供销社都是村里唯一的商τ品供应部门,里面有卖家用百货、食品、五金等等,Φ一切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离不开供销社,而手中一叠又一叠的粮票、布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印记。

  然而此ક后多年,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供销社的经营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而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开始壮大,多元化市场格局日益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型私营超市和24小时便利店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供销社的生存空间,致使后者趋于没落,以至于很多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都没跟供销社打过交道。

  需要注意的是,供销社虽然Ιફ比鼎盛时期有ਫ਼所衰落,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先后多次发布了深化和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文件,并在2002年实行“四项ࣻ改造”,2006年实施“新网工程”,2018年部署à专项改革试点。而最近几年,供销社的字眼更是频繁出现在官方政策文件当中,充分彰显出高层对于供销社发展的高度重视。

  例如,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Χ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2021年6月,四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提出到2023年6月底,打造若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三位一体”试点单位;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角度指出,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如今,随着湖北等¾地的新闻报道与资本市场上相关¼板块的爆火,供销社又一次成为了人们茶余饭š后热议的话题。

Ë  þ 2

  为什么政策ੇ依旧对供销社念念不⊆忘↔?

  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在于供销社“服务三农”的ⓔ职能自始至终都没有消失。考虑到在刚刚结束不久的重要会议એ上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ü,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想要达成这一愿景,势必离不开供销社的加持,因为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约占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而全系统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76万亿元、日用品销售额1.4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¾.3%和17.1%,充分彰显出供销社的分量之重。

 ૣ 在此背景“下,推动供销社的重◯启,将有望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如下积极作用:

  其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资ઢ源配置。&#25b2;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顺Β畅配置与自由Ζ流动。供销社拥有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是城’乡经济的毛细血管,亦是距离农村市场和农民群众最近的终端。

  未来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基层供销社可以继续发挥其纽带作用,通过一系列改革以及对于自身经营网络的改造升级,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展农副产品市场,进一步助力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推动工业品下行的同时,吸引城市设备、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下乡,从而实现城乡要素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赋能◊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这也符合共同富裕的发展基调。

  其⌊二,迎合&#25a0;农户切实诉求,重构农村经&#263d;营网络。

 ⓢ 供销社直接面对农村市场,对于农户的真实境况更为了解。为此,供销社应当顺应农户的切实诉求,在指导农业生产、丰富日用品供给、回收处理可π再生资源ⓐ、供应生产资料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宽业务范围,加快优化现有经营系统,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了解农户消费偏好,重新调整产品供应与服务供给。

❄  同时,供销社还可以针对农村市场信息闭塞等问题,构建相应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时刻追踪市场动¾向,动态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此来激发农村市场的消ö费潜力。

  其三,更❄好地保供稳价,惠及民ⓡ生。Ζ

  当前ⓤ农资成本已成为农民种地中成本最大的一部分,大体在60%以上,如果ક供销社可以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出售农资或者提供低息贷款,那么对于降低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农民收Ð入来说必然具有重要意义。再如,依托于国有背景的供销系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持猪肉和粮食的供应与价格稳定,并防止资本对于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控制。

  此外,水果等很多农产品流通到市场终端的售价都不便宜,然而农民的收入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根本原ϒ因在于中间流通环节的冗长而导致的成本增加,其中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使然。倘若借助于供销系统的力量,&#222e;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直供供销社,供销社再以合理的价格卖给广⌊大消费者,由此即可省去大量中间环节的流通成本,这对于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平抑价格而言同样极为重要。

  ø其四,助力全ੈ国统一大市š场的构建。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是要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等壁垒,对于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打破各种壁垒与Δ自我小循环来促进“国内大∈循环”,进而推动Õ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进一步畅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供给与需求更高层次和更加良性的动态平衡,继而让各类市场要素都能得到更加高效的运转。

  针对§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市场仍存在的分割性、封闭性、垄断性等弊端,可以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ਯ的½优势,利用其与农民群体之间紧密交往的便利,通过一系列举措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连接,破除供需信息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一旦遇上疫情冲击或是战争等极端情况,借助于供销社系统联合合作的优势,便可∫及时整合好各类资源,统一调配好各项供给,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稳定经济运行而言亦是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讲,⊆供销社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3&#261c;Ö

઴  至此可能还会Û有人心存疑虑:供销社重出江湖,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回归“计划经济”或是“集体经济”呢?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从根本上讲,虽然名字仍旧叫“供销社”,但今天的供销社ⓢ早已不同于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供销社。彼时的供销社行政属性极强,且占据着垄断地位,而经过了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当前的供销社已然“脱胎换股”,更贴近于市场,更接近于公司,也更੊具活力,这与计划经济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有学者认为,现在的供销社有些类似于日本的农业协会,相当于村民的自助组织,为农民科学种植提供产销服务等等。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或ઞ是担忧。

 ફ 展望未来,新时代下的供销社将不再是当年的一个个小商店,而是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经营业Χ态:

 ર 一方面,供销社的经营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从单纯的购销服务扩大到Μ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服务领域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¾环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品牌化和规模化;

  另一⌊方面,除了提供生产性服务之外,供销社还将积极开展日用品、家电、食品、邮政、电信、代&#263f;收代缴、文体娱乐、养老幼教等各种生活性服务,并且积极拓展线上渠道,与线下形成协同发展之势,继而更好地服务农村市◙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相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供销社将会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不🙀妨拭目Ρ以待。

  (本੍文作者介绍: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级Ú研究员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专注研究消费零售、数字经济、产业经济等领域。)

κ
▥ ì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 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星图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管理学博士,专注研究消费零售、数字经济 、&#25d3;产业经济等领域。

&#25d0;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Λ-006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263e;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260e;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ડporation, All Rig&#ffe0 ;hts R♤eserved

新Β浪ૠô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 财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