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LED的起量之年

发布日期:2022-11-26 13:50:40

这ä是中国企⋅业华丽追赶的故事⇔。

编者按:本文来Φ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萧田,美编:渔夫,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在૙过去的这个双十ϑ一,优惠力度†大不如从前,但对电视爱好者来说却是“诚意满满”——因为电视的价格一降再降。

打开购物网站,一台65英寸的4K液晶电视⊄最低只有1Ρ300元; 10年前,一台65英寸的液晶电视至ੋ少需要6000元。

价格巨大差异的背后,是显示面板迎来周期性,叠加处于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等因素使然,最终造成了产能相δ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液晶面板↵电视踏入价格战的怪圈。

而在资本市场,૜早在去年下半年开始,面板价格就不断下探,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各大面板企业的业绩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૨容。比如京东方(000725.SZ)、TCL科技(000100.SZ)、维信诺(002387.SZ)&#25a1;、深天马(000050.SZ)等营收、净利纷纷双降,收获了史上“最差成绩单”。

虽然面板行业的周期性还未见曙光,各家ੈ也在积极展开自救,比如TCL科技就布局了光伏业务,京东方斥巨资进入元宇宙领域等,但在这之中,各企业却并没有对原赛道失€去信心,相反,对新一代显示技术MiniLED不断加码。÷

过去20多年,日韩面板厂商一直都是全球面板显示技术的引领者,⇔在液晶ⓙ面板LCD之后,三星、LG、索尼等又推出了更高端的OLED显示技术,试图再←次引领全球面板行业。

从LCD到OLED的技术变੎革é之路上,以TCL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面板厂商却选择了重点૪押注MiniLED技术,直接跨越日韩的OLED,完成弯道超车。

&#256f;

但一个新的事物的诞生,必然&#25b2;会受到旧事物的阻挠,这一过程是否意味着Ι一帆风顺?本文将从三部分依次探讨:

1◊&#25bc;. öMiniLED为何在今年成为一股浪潮?

2. 中国面板厂商押注Mi▤☺niહLED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3. Min૊iLED真能让中国企业≡撬动日ਠ韩厂商的地位吗?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板显示领»域里,当下主流的显示技术分别是LCD≥、OLEϖD和MiniLED。

LCD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液晶显示器”,在三类屏幕中发展历史最久、技术最为成熟,价格自然也是最低的。但由于LCD主要由背光、液晶、彩色滤光片等部分构成,导致LCD显示的❄色彩饱和度ê不如OLED艳丽,因为੕对比度不足,不够轻薄,无法折叠、弯曲,也更加耗电。

OLED叫“有机发Β光二极体”,基本结构是在铟锡氧化物(ITO)玻璃ਨ上制作一层有机材料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上再覆盖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与LCD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自体发光,可‹以弯曲、超薄、省电、色彩好,LCD的弱势反过来就是OLED的优势。

但OLED也并非完美,其也存在着成本高、寿命短、易烧屏,时间越长色▧差越明显等问题。对比来看,Mini LED作为一种“次毫米发光二极体”,兼具了LCD和OLED的优势,‏不仅在功耗、对比度上可以与OLED抗衡,其自身采用无机发光材料,所以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也更长。&#266b;

总而言之,MiniLED背光是液晶显示技术路径的重要创新方向。OLED相较于LCD而言∅是显示技术的替代创新,MiniLED则是L&#25bd;CD的升þ级创新,用于对标竞品OLED。

尽管Mini 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大有取代OLED成为显À示领域“未来之«钥”的趋势。但实际上,由于OLED技术布局较早,OLED也一直以来都是高端显示市场的主流。

以终端的产品为例,早在2007年,索尼就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OLED电视;2017年&#25bd;,苹果在iPhone X首次采用了三星的OLED屏幕,将更成熟的OLED显示技术推向了更广⇑阔的消费¸者市场。

相较而言,Mini LED∅技术的普及要晚很多。在电视市场,直到2019年,TCL才量产了全球首款MiniLED电视TCL X10,这种全新显示☻技术产品虽然在当时就受到市场的广泛Λ好评,但在却一直以来都不愠不火。

直▒到近年来俄乌地缘冲突、能源紧缺和涨价、通货膨胀以及全球经济衰退预期等,极大影响了家庭消费预算,进™而’对刚需性本就不足的TV市场造成严重排挤。

&#222e;

这反而成了ⓨMiniLED显§示的机会。

以电视市场为例,在消费下行的趋势下,液晶电视市场价格ખ不断下探,OLED电视核心品牌૤又过于集中,据集邦咨询报告,Ò2022年以来, LG电子和SONY拥OLED电视市61%及21%的全球占有率。

产能集中ℑ进而带来严重的“供给不足”的制约,并直接导致产品价Û格波动较小,价格居高不下则又带来OLⓓED电视的销量下滑是必然。

反观ΔMiniLED这边却风景独好,不仅在车载Ð和IT市场高速增长。特别是é彩电市场MiniLED迎来爆发期。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上游开始介入到Mini⋅LED,例如,深天马、京东方、TCL等国内知名面板厂,东山精密、瑞丰光电、聚飞光电、隆←利科技等国内LED显示上中游厂商等,都对mini LED的应用高度重视。规模效应带来了成本优势,产业链成熟度不断提升,供©给规模持续增长。

而在全球经济形Á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MiniLEÂD价格下降,∉结合液晶面板价格下降,形成“价格双红利”。

另一方面,在消&#256f;费趋势的变化下,长尾效应也迎来了品牌厂ણ商大爆发,除了TCL这样的先行者,海信、三星、索℘尼、夏普、小米、飞利浦等品牌也加入mini LED大军。“众人拾柴火焰高”,打破了“供给不足”的制约。

以IT市场为例,在苹果的ૠ助力下,IT市场成为MiniLED背光最大应用市场。2021年苹果发布了采੏用MiniLED背光的iPad Pro和MacBo☼ok Pro,并且年度出货量达到了约700万台的规模,是MiniLED背光产品在2021年出货量跃升的最大动力。

时至今日,随着Minણi LED技术成熟、产品方案多样,越来越多的下游厂商开ਨ始加入到了这一阵营。2022年上半年就„有超过25款产品问世,从高性能产品到高性价比产品全覆盖。

目前来看,大尺寸的高端产品是ˆMiniLED背光在电视领域的ò主ⓖ要战场,而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VR/AR是第二大阵营,车载显示经过长期验证,也开始产业化。

在这场高☞端显示的战争Æ里,MiniLED正在对OLED发起挑战,一上一ૉ下或已是大势所趋。

回顾往事,从CRT&#263d;到LCD,再到OLED,每一次显示技术的更迭,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竞争格局重塑。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在੆显示领∀域产业中‌扮演的都是追赶者和跟随者的角色。

13年前6月的第一天ù,时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白为民,带着长虹、海ⓘ信、康佳、TCL、创维、厦华、熊猫电子、海尔等中国大陆彩电企业高层一行20多人飞往台北,请求当地的¶液晶面板厂供应更多的液晶面板。

这一飞就Þ是7&#266b;年。

在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史上,那是一段极为特殊的过௄渡期。传统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被液晶(LC≅D)取代的命运已成定局。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核心部件液晶面板却不能自给。

直到2010年前后,≈在政策鼓励和市场推动下,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深天马等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先后投建液晶面板生产线。十年¶磨一剑,以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突破了三星、LG、夏普等日韩面板企业的封锁,渐渐&#266b;展露出行业领先者的姿态。

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也逐步告别艰难的“跟跑”ર阶段❄,拿到了与全球面板厂商“并跑”的入ξ场券。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京东方开工建设▥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Η一年之后,华星光电深圳第11代线TFT-LCD生产线∇开工。

这∏两条全球最高世代线的建立,不仅让京东方、华星光电获得了优势市场份额,ⓑ更让中国站在了超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的全球制高点。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的整个LCD液晶领域,我国面板厂Ö商实现全面领跑。

与此紧密关联的一组数Ö据是:中国在全球面板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攀升。以营收¸计算,2021年中国面板占全球市场41.5%,完胜曾经的霸主韩国33.2%。具体说来,LCD液晶ઍ面板方面,中国厂商拿下全球50.7%的份额。

∇这是中国ૌ企业华í丽追赶的故事。

但可惜的是,如果一直专注LCD面板,中国▣面板企业领跑的û故Ç事很快又将被重新改写。

就在中国企业不断冲击韩国在LCD面板领域的市场地位之时,以三星、Lß੬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备赛”——退出LCD,押注OLED。

2011年,大尺寸OL&ιED电视的出现一下子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OLED都被认为是能够替代LCD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尽管近⊂几年在政府政策鼓励、产业资本持续投入、终端应用领域需求提高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大陆厂商陆续建成AMOLED生产线并已经实现出货。但整体而言,全球AMOLED产能目前仍主要集中在韩国的三星、LGí等企业当中,三星在小尺寸OLED面板领域称霸,LGD在大尺寸&#263a;OLED面板领域风生水起。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波新兴显示技术浪潮中,MiniLED在全球૜范围内仍是处于起步初期的一项技术,国外企业并没有形成巨大的技术垄断优势ª。对于国内企业来说,MiniLE↓D无疑成了一个抢占发展先机的绝佳突破口。

面板行业具有典型的重资产属性,内在属性又使得行业本身存在“泛摩尔定律”——即每三年,ⓓ标准显示器件价格将下降50%,若保持价格和收益不变,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以上,有效技术的保有量必须提“升两૩倍以上。

从理论…上来说,“泛ô摩尔定律”的存在使得后来者也能居上,但实际上,后来者居上≈的代价是持续、大量的重资产投入,并需要提高生产水平(提高良率),还要对可变成本进行控制。

换而言之,“泛摩尔定律”也仅限于“ε追赶’阶段”而言&#256f;。

随着当下资本开支“军备竞赛”的演进,世代线不断升级,资本开支越投越重,行业对后&#25a0;进入者也越来越不友好,与此同时,新工艺的技术进步趋缓,造成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格局得到稳固,而通过大量资本开支拥有了高世代产线的龙头相比于竞争对手,也有了天然的护χ城河。⇔

更为重要的是,从LCD产线到MiniLED产线是可以通过技&#25a0;术改造进行升级,这意味着,一旦MiniL∃ED成功起量并成为显示面板主流,手握大量LC૩D产能的中国厂商将真正赶超日韩,成功引领全球面板产业。

但这并不意ñ味ਜ着MiniLEફD的起势会一帆风顺。

从发展历史来看,♤OLED比MiniLED诞生ⓩ要早,其先发优势所带来ઘ了不仅仅是产品良品率的问题,还有技术的延展性和市占率。

虽然Min∨iLED在理论上હ具备OLED所没有的诸多优势,但OLED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层不变,中、日、韩❄多家厂商都在不断钻研并精进OLED。

从τ行业角度来看,目前市ø场比较看好Mini LED背光的四个领域分别为平´板电脑、MNT、车载和电视机。不过,随着OLED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在各个领域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竞争。

以平板电脑领域为例,苹果是使用MiniLED技术最多的企业∑,但作为平板市场上∃的风向标iPAD,苹果也只是在其12.9寸iPAD Pro产品上使用了Mini LED背光,其它iPAD上并未使用该技术。¢

从成本角度考量,Mini-LED屏的成本为传统液晶屏的&#256f;3倍左右,ੇ而其价格也高于OLED屏,苹果之所以未采☺用OLED,OLED面板的笔电产品,主要是OLED面板性能还达到苹果公司的要求。

据业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已经与三星、LGD合作,联合开发笔电用OLED面板,过两年或会推出相关的产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Mini LED在中小尺寸将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再比如在车载市场为例,由于车辆体系比较封闭,具有认证周期长、车上要◘求高亮度和‡高可靠性三个痛点,车੒厂如果严格按照要求来做测试认证,可能周期长达2年到3年。而国内一般一款车型从上市到退市,换代的周期非常快,所以对Mini LED而言也比较尴尬,在车载领域可能很难成为刚需。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MiniΞ≤LED背光的落地,最&#ffe0 ;大优势还是在电视机上。

但客观而Λ言,૯全球消费下行不ⓥ仅是摆在日韩OLED厂商面前的困境,其也是横亘在押注MiniLED中国厂商的难题。

消费需求不足之外,在55寸、65寸的电视的同一ⓓ起跑线上,OLED面板૊价格相比较于Mini LED背光更低,留给Mini LεED背光电视的空间在于75寸以上和8K的产品。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电视发展的参与者和标准制定者,索尼、三星、LG、松下&#263e;等日韩品牌一☼直都牢牢占据着全球市场的头部¯地位,其在电视机的相关技术方面一直是引领者的角色。

对于终端的消费者而言,面对搭载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电视产品,并非人人都是“参数党”⊄,采用哪种显示面板是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就以索♧尼为例,其在电视芯片领域,长期坚持研发自Ņ己的图像处理芯片,从最早的优化图像边缘的“迅锐图像”芯片,到后期的拥有数据库能做数据对比的“X1”芯片,到2021年ઙ增加了“认知智能”的“XR”芯片, 凭借着在芯片领域核心实力的不断积累, 最终成就了行业画质标杆的存在。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这Ι仍旧是ઝ一条道阻且长的੆路。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厂商ਖ਼的Ø加入,MiniLED技术及良率也在持续不断提升,带动M‾iniLED产品价格快速下滑,为进入更多的领域打下了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Mⓑini‹LED进一步下沉,消费者♨将以更加“可接受”的成本得到更好的MiniLED产品。

这是中国面板产业更新迭代的机♬会,也是在逆周期背景之下,中国λ企业第一时ષ间走出泥潭的机会。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266a;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ષ,♬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掌”握科技Λ鲜闻 (微信搜索tech૯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Ì新鲜τ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

苹੤果汇为Ε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ਯ新闻

新浪Ð众测ઙ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κ玩

Ÿ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ਖ਼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

新浪科技意见反Ë馈留言♩板ξ

θAll Rights RØ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À所有

关于 财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