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应对人口负增长时代

发布日期:2022-12-02 00:27:34

  文/意િ见领»袖专栏á作家 蔡昉

  今年或者明年开始,中૞国就将进入到人口负增长时代。作为经济学½家,我们关心的是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该如何应对?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第一,人口☻峰੠值:意料之中的转折&#256d;点。

  Æ人口峰值并不是世界上所ã有国家都会经历,多数国家还没有经历过人口峰值。人口峰值的含义并不是说某一年人口相比上一年减少,而是指按照生育率决定的自然规律,人口达到了最高点,随后变成了负增长,且基本上没有再涨回来的情况。所以,如果说中国遇到了人口峰值,指的就是由我国生育⇔率决定的一个自然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生育率的估计是∈有偏差的。从总和生育率来看,一对夫妻或者一个妇女终生生育的孩子数量在2.1以上,人口长期就是正增长的;如果低于2.1,短期内人口由于惯性还会正增长,但若干年后就会到达峰值转入负增长。ù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是1.7、1.8,联合国对中国的人口预测也是依据1¡.7左右的总和生育率来估测的,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认为中国距离人口顶峰Ë还会有若௄干年,因此对相关问题没有太关心。

  但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告诉我们,我们的总和生育率是1.3。这个1.3不可能是一年达到的,这ì也就意味着,我à们的总和生育率在很低的水ƒ平上,已经很多年了。

  因此,那个时候我们就怀疑,我国的人口峰值可能会很快地到来。我&#263a;们实际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跟联合国预测的大不一样了。今年,联合国按照中国新的人口数据,及时修正了对中国人口峰值的预¶测:今年我国达到人口峰值,明年就将转入人⌉口负增长。

  大家可以看到,因为印度的人口还在快速增长,所以只要我们负੊增长,印度的总人口马上就会超过我们,也就是说,明年印度可能就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了。当然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人口负增长会带来经济问题:一是负增长本身;二是人口负增长意味着老龄化在不断加深。

  一般认为,65岁及以ξ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φ;占比超过14%就是深度老龄社会;如果占比超过21%,就叫做高度老龄社会。

  国家统∅计局去年ફ的数据显示,这个占比已经是14.3%了,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社会。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太多的国家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但日本િ是,日本已经远远超过21%了。未来我们也会走到这一步。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大概在2030年前后,我国就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

  因此,这些都意味着中国进ù入了新的Γ人口转折³点。按照经验,过去我们的人口转折点同时也都是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因此新的人口负增长的转折点,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需要应对由此带来的挑战。

  第二,人口负增长的转折点Κ,带来的Ã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对经济ü增长的冲击。

  应该说‏,人口负增长是一个迟早的事å,但它终究会产生ⓐ冲击,应对冲击是重要的。从历史经验上看,有成功应对的,也有不那么成功应对的。

  之前中国已经经历过一个人口转折点,就是15岁-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开始负增长,带来典型的冲击是供给侧的,比如一是劳动力增长减慢,成本提高,企业成本提高,比较优势下降。从那时开始,我ੇ们制造业比重下降了,出口比重也下降了;二是新成长劳动力减少,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三是随着劳动力减少,企业被迫用资本替代劳动,用机器替代人,替代得过快的话,就带来了投资和回报的不相对应,也就是经济学上的资本报酬递减;除此之外,劳动力减少,农村向城市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也放慢了,这个转移本来可以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但随着转移速²度放慢,生产率改善的速度也就放慢了。¥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放在一个生产函数里,就意味着潜在增长率是下降的。

  þ实际增长率围绕着我们☺当时估算的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出现下降&#ffe0 ;,2011年之后的实际增长率也跟着下降。但是两者还是一致的,说明我们达到了自己的潜力。

  同时,新的人口负增长的人口转折点到来以后,供给侧的冲击还在,而且还会加强。上一次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到今天这段时间里,劳动年å龄人口¤的减少速度还是比较平缓的,可以说是一个缓冲期。但随着总人口开始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相对会加快,这也就意味着过去我½们所知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今后会加剧。

  但是,我们应对供给侧的冲击还是有经验的。过去10年里,我们部署了很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我今天想强调的是,我们应该预料到供给侧冲击还会”存在。我们中国社科院的同事一起做过一些预测,我们预测从现在↑开始,未来我们的潜在增长率还会下降。我们也预测了两个方案,一个叫“中方案”,就是一切趋势按照现在这样走;还有一个改革的♨“高方案”,就是说加大很多领域的改革力度,从而带来改革红利,以提高潜在增长率。

  在知道今年我们人口会到达峰值进入负增长以后,我提出一个说法,叫做“取乎其上得乎中”,就是必须用高预测方案的改革力度,才能达到中预测方案的实际增长潜力。我的同事按照新的人口&#266a;数做了一Χ个估算,也恰恰证实了这一说法,就是必&#256d;须加大改革力度,必须有足够大的力度,才能取得我们希望达到的增长力度。

  我更想强调的是,从一些国际经验来看,除了潜在增长率下降,人口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很大一部分冲击还在于需求侧。比如说从东欧和波罗的海这些典型的原苏联东欧国家来看,他们从90年代开始人口就不怎么增长了,因此把它和中Ê等偏上收入ਖ਼国家相比较,多年来它的增长速度都是显著偏低的。另外最新的几个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在人口变成负增长的时候,经济也都经历了负增长,这个冲击效果还是很强烈的。再比如说从日本的经验看,需求侧的因素也是人口负增…长的新因素,这也是我们过去关注不够的。

  第三,从国内大循环ઢ的角度看一看消费需求,这样可以回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ਊ力和可¯靠性问题。

  消费受人口增长的影响是肯定的,因为人就是消费അ者,人口是消费的总和,两者是密切相关的,œ这叫“人口总量效应”。Χ

  老年人特别是中国老年人,收入水平相对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社会保障还不够充分,差距也比较大。同时,∃他们消费有后顾之忧:64岁的人要为70岁着想,7‾0岁的人还想我80岁怎么办,80岁了还想90岁,并且不只为自己的未来着想,还要想儿子辈、孙子辈。所以੤他们的消费倾向也比较低,这是“年龄结构效应”。同时我前面说过,人口增长转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收入增长也会放慢,这个叫“增长效应”或者叫“收入效应”。因此可以看到,人口降下来了,我们的GDP也降下来了,那么消费总额的增长速度也减慢了。

  人口负增长的趋势无法逆转,但可以改变行为,ò改变预期。比如收入差距过大,我这里引用一个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倾向的研究成果,可以测算出增加10%的收入中有多大的比例会用于消费。那么,对于相对收入较低的群体来说,消费倾向一定是比较高的,‹而非常富裕的群ૌ体增加了收入也没有更多的消费意愿,消费倾向较低。

χ

  结论就♪是,改善收入分配,可以改善总体的消费格局,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因此,我们今后的一个重大挑Ψ战在于消费侧。而“共同富裕”、“国内大循环”,就意味着要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变成中等收入群体的大规模,变成庞大的超级大市场。

  其中一个做法就是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我的理解就是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是我们需求侧改革红利的一个重要来源。基尼系数达到0.468这么高的水平,其中ς大约有一半的贡献来自于城乡收入差距,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就缩小了总体ⓛ的收入差距。

  此外,在供给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Š因是劳动力不足。国际上很多预测说中国未来增长速度不会太快,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可能达不到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目标。他们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是不增长的,劳动力也是不增长的。但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我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还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还占总劳动力23%的比重,为什么说这部分的劳动力是剩余的呢?Ë因为从国际比较来看,高收入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只占3%、4%。我国也接近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要逐步缩小上述差距,意味着有20%的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出来。对人口庞大的中国来说,1个百分点就是800多万,20个百分点大家想想是多少。因此中国独特的劳动力供给来源在于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也是推动了这个过程。从农村向城市进一˜步转移,意味着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意味着生产率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因此对于供给侧、需求侧,新型城镇化都可以带来红利,这里我想强调的是需求侧。我们的新型城镇化率是65%,但是真正有城镇户口的人只有40%左右,两者之间有1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18个百分点就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还有一些其他的进了城但没有城市户口的人。那么,让这些群体得到城市户口、变成真正的市民,可以改变他们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Ù,改变他们的消费模式,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我们也看到,OECD有个研究中国问题的团队提出,新型城镇化劳动力转移有两步:第一步是农民工从农村ਮτ转移到城市,这一步可以带来接近30%的消费增长。进了城以后,如果他们得到城市户口,他们的消费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高接κ近30%。因此我们两步走的城镇化本来是个问题,但是现在变成了一个潜力,变成了一个新的扩大消费需求的源泉。两步走,相当于火箭第二次推动。

  同时,城镇化和第三产业,也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用国际数据看一看城镇化率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发现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越到比较高的城镇化阶段,两者之间关系­也就越紧密。过去也有一个经济规律,叫做城镇化后期的支撑力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管这个规律成立不成立,只有农民工进了城以后得到城市户口,他的收入才能稳定地持续增长,他的社会保障、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才能得到稳定的保障ⓞ。因此,他们的消费才能支撑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城镇化长期可持续。

  最后我想说,有人说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没提出经济增长的定量目标,其实这个定性目标也非常严格、非常高。报告说,“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知੡道的。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就是说至少“十四五”远景规划定下的目标没有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到2035年,中国应该接近于23000美元的人均GDP。因此,迎³接这个新的挑战,落实二十大的战略部署,第一要稳定和提&#263d;高潜在增长率,第二要扩大消费需求和其他方面的需求,使实际需求能力适应经济增长,支撑潜在增长能力。

 “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શ十Ω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κ ⓟ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ζ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Ν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Β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ö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૨会委员。

新浪财经Τ意见反馈留言板 ੬电话:400-0ý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 SinŸ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સ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Ä┊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ભ All Rights Reserved

ૠ新浪公司 εβ版权所有

关于 财经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