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汉Ω投资&#ffe0 ;笔记
作者:覃ⓨ汉、胡ડ建±文
ડ 核心观点:ćf;
从现在到23年ⓐ一季度,资金面很可能延续平稳甚至偏松;待疫情冲击过后,二季度—末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加速回归。
2023年财政对狭义流动性贡献程度降低,央行对狭义流ⓩ动性的主动权大幅上升,分析2023年资金面则是要在结π构性流动性短缺的货币政策框架里去૧分析央行意图。
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感染人数和重症人数可能会有阶段性的暂时性上升,反过来又会对经઼济运行有负面影响,ö因此需要央行再度维持偏松的货币政策,对应资金面平稳偏松。待疫情冲击过后,总需求进一步复苏升温可能带来通胀的滞后效应,♥对应央行对流动性的态度偏中性。
↑ 预计2023年上下半年或各有一次0.25个百分点的降准,政策利率调降落在2023年一季度可能性较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空间仍大。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约4万亿,对应赤字率3%或略高;包括限额余额的使用,专项债新增发行量或在4万亿及以上,利率供给压力较2022年有所放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依然有发力空间。
风险提示:经济恢复加速改变债市基本面逻辑;极端行情可能打破历史经࠹验。
í ¬正文
1. &nbsĀf;p; ષ资金面展望:央行主动权提ε升,先松后紧
1.1›.φ 2022年资金面回顾
回顾2022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½,平稳偏松,但跌宕起伏,拐Ċc;点明显对应着若能把握好资‘金松紧的节奏,超额收益可观。按资金面拐点,大体可分成3个阶段:
3月底,以上海静态管理为标志,资金面转松,市场利率低于政策利率的幅度和时间创记录。4月份社融和M2增速的剪刀差转负,商业银行资产荒现b2;象明显,对应大行在质押式回购市场的净融出金额创历史新高。同时,不同于往年,财政因素在这一阶段对资金面利„多作用明显,表现为央行上缴结存利润主要用于留抵退¡税、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10月底,以大行净融出超季节性缩量为Æ标志,资¼金面快速收敛,市场利率加快向政策利率靠拢。Ý
11月底至今,为阻断银行理财破净—赎回的负反馈和对⇐冲疫”情点状散发,央行加大维稳力度,隔夜利率再度接近1%。
1.2. &nb″sbd;p;&će;nbsp; 2023年资产荒有望缓解
资产荒核心在于较多的资金追求较少的风险收益匹配资产。上两轮资产荒分别发生于2015-2∠016及2018-2020年间。其起因均在于经济下行压力下实体回报率降低,融资需求疲软;同时央行开启宽松货币周期,资金供给宽松。其结束也都是由经济企稳回升、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所引起。不ભ同之处在于2016年末,央行开始引导金融机构去杠杆并大力整顿影子银行,叠加本就趋紧的货币政策,资产荒转向资金荒。而2020年货币政策转向则较为温和,并未引起资金荒现象。
ê2023年资产荒૯有望缓解,资金荒尚未看到实体融资需求回升。短期内经济难言Õ迅速好转,优质资产供给仍紧缺,央行货币政策也很可能维持偏松。中长期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地产融资企稳回升、实体需求回暖,资产荒有望缓解。
≥虽然个体信心扭转仍需时间,居民和企业自ૢ发性融资需求依é然较弱,但以再贷款为主的结构性直达工具持续发力下,企业中长期贷款有望持续回暖。
⊕政策性银行通过设立基础设施基金,以股东贷款方式发放贷款给项目公司,项目公司股东再以贷款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参照专项债发行作为项目资本金的比例约20%,其中10%可由基础设施基金提供,则基础设施基金理论上可撬动10倍杠杆。截至2022年10月末,两批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Ċb;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目前各银行为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已超3.5万亿元。
1.3Λ.&nbsb3;p; “货币财政વ化”现象始现于2022年
4月份资金利率跳水的另一个原因是“货币财政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对狭义流动性的把控。往年,政府债券发行、缴税走款等在全年分布比较平均,央行也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冲安排,使得资金面保持在央行合bc;意的范围内,但2022年Ç财政存款投放的®季节性规律被打破。
上半年体现为留抵退税,资金从¶财政体系重回银行体系。央行加快向财政上缴结存利润以供留抵退税Ä,截至 7 月底已上缴 1 万亿元,相û当于全面降准近 0.5 个百分点,直接形成基础货币供应,提高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
下半年体现为“新增专项债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首先是拨付环节,然后是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实际支出环节。专项债发行前置,'使得地方专项债要在7月和8月集中拨付,专项债募集资੬金集中回流商业银行体系,但受高温暴雨、前期工作准备不足等客观条件制约,形成实物工作量的λ实际支出环节偏慢,进一步推高商业银行的“ 资金堰塞湖”。
1.4.  ¥સ; 2023年资Ü金面展望
预计2023年财政对狭义流动性贡献程度降低,央行对狭义流动性的主动权大幅上升,a1;分析2023年资金面则是要†在结构性流动性短缺的货币政Œ策框架里去分析央行意图。
从现在到2023年一季度,资金面很可能延续平稳甚至偏松。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感染人数和重症人数δ可能会有阶段性的暂时性上升,反过来又会对经济运行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央Á行再度维持偏松的货币政策,对应资金面很可能平稳偏松。
待疫情冲击过后,二季度末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加速回归。2023年下半年国内通胀抬升或是资金面收紧的主要风险点。第一,供给端恢复的弹性不及需求端,造成结构性供需缺口扩大,推动产品与服务涨价。第二,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 M2增速处于相对高位,若总需求进一步复苏升温可能带来滞后效应,美国是经典的例子。横向比较,国内通胀潜在升温幅度അ低于海外经济体,但相较于前两年国内CPI尤其是核心CPI较长时间处于低位,2023年下半年开始通胀有较大升温可能性,纵向比较超预期幅度较大。在跨周期调节思路下,当经济企稳、通胀有抬升风险的迹象出现后,央行会提前收紧货币,操作思路同20 2Ï0年4月份提前引导资金利率抬升。
2023年资金面或Ý前松后紧,与疫情防控优化节奏、经济恢复程度密切相关,7天回购和1年期CD利率回归政⊄策利Ν率上方只是时间问题。
2. &nbs∧p‡; 货币政策展望:总量有限,结构发力
Ò 2.1. ∇;੭ 2022年货币政策回顾
Õ
2022年至今有两次降准,降准次数与21年相同,步长由21年的0.5个百分点降低到22年的0.25个百分点,降准幅度克制。从降准的મ月份来看,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降准。
2022年两次调降政策利率(OMO和MLF),调降幅ⓔ度均为1્0bp,Ι发生在内需疲弱加大且人民币汇率压力较小时。
相较总量型货币政策,结构型货币政策持续发力是2022年货币政策特点之一,具有∠精准滴灌(定向宽信用)、提供基础货币两大作用。随着降准空间缩小,提供基础货币作用越来越≤重要。
2022年4d3;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δ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是2022年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大创新,打通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的联系。一方面,当MLF利率或LPR利率单þ方面调降时,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能与贷款利率同步调降,保证商业银行净息差;另一方面,随着新发生存款金额上升ã,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下调得以进一步下调资产端收益率,最终实现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2.2. 美联♠储加息放缓步伐临近,对国内货币政œ策掣肘程度下降
按FED Watch加息路径来看,市场预期2023年2月美联储议息Ü会议加息25bp至4.75%,2023年3月议ભ息会议继续加息25bp到5%后停止加息,之后一直Φ维持在5%水平,并预期于2023年年底开始降息周期。
然而美联储12月点阵ફ图显示,19名委员中有17名委员预期2023年终点利率在5%以上,其中有10名委▩员预期2023年终点利率在5%-5.25%,明显高于FED Watch加息路径。
我们认为美联储给出的加息点阵图有对市场进行预期管理的意૧图,因此点阵图给出的终点利率往往会高于实际情况。美国1b2;1月ISM制造业PMI两年来首次低于荣枯线,新屋销售和成屋销售数据受高利率影响持续下行,继续加息的幅度½有限,市场关注点转为高利率的维持时间。
1980年以来美联储六轮加息中,其中有三轮加息最终导致衰退,加息结束到官方经济衰退的时间跨度从10-18个月不等。美联储本轮加息¸周期始于2022年3月,并预期将于2023年3月结束加息,按10-18个月ⓢ计算,2023年年底美国或进入弱衰退,因此FED WATCH预计2023年9月开始降息周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2022年12月点阵图显示多数委员预期2024年的终点利率在4%-4.25%,相较于2023年降息1%。
ા
基准情景下ੋ,美联储在2023年2月、3月连续加息25bp,终点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到5%并维持至二季度,2023年9月开启降息周期。市场的分歧不在于终点利率的高点,而在于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的时间,然而相较于加息幅度,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维持高利率的时间对美债利率影响更小。因此2023年美债利率整体处于下行趋势,特别是下半年经济增速ੈ大幅放缓、通胀下行的背景下或可见美债利率更为明显的下行,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掣肘大幅下降。
2.3. વ2023年货币政策与其他协调政策展望
2022年12月政治局会议提及“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结合2022年第三季度货政报告,宽信用属性增强、宽货币属性趋稳的ੜ基调有望持续至2023年。Q3货政报告里,央行重心由“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Õ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转向“引导商业银行扩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会贷长效机制”。同时央行对通胀压力的论述更为具体和长期化,新增“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M2增速处于相对高位,若总需求进一步复苏升温可能带来通胀的滞后效应,通胀方面的论述超市场预期,对应总量政策宽松空间有限。
我们预计两次降准,降准时间或如同2022年落在二季度和四季度Š,但降准幅度或依然是0.25个百分点,幅度依然克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过程中,贷款自™然消耗超储,需要央行进行补充商业银行超储;宽信用初期仍需稳定的流动性环境,且数量型工具对需求刺激较价格型温和,满足既支持实体ⓔ经济又避免过分刺激需求的监管意图。
价格型工具方å面,目前来看一季度稳增长压力较大,降◐息或落在一季度ù;尔后在防疫政策优化、地产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如果内需回暖甚至过热,价格型工具很难出台。
在政策利率下行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存款Ι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仍有望持续发挥作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降能为LPR下调打开空间,使得LPR下调不完全依赖于äMLF下调。2022年12月政治局会议强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1年期LPR对应消费贷款利率,5年期LPR对应中长期贷款利率,在保持银行净息差下存款利率与LPR利率均有下调预期。
Í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空间仍大,以再贷Ε款为主,各类再贷款工具仍有追加额度和创新空间,PSL仍有望持续发力,直达宽信用工具仍有望持续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回暖,由发改委挑选项目、政策性银行提供资本金、商业银行提供配Ċa;套融资的模式有望在2023年继续托底社融。
财政政策方面,Û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约4Î万亿,对应赤字率3%或略高;包括限额余额的使用,专项债新▤增发行量或在4万亿及以上,利率供给压力较2022年有所放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准财政”工具依然有发力空间。
ζ
° 3. ਗ਼风险提示
年Ąe;底银行理财转ⓡ表内,流动性需求剧增;2022年底财政支出总量不及往年或节奏靠后。
Ǝ(完)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ઠ࠽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Γ留言板Ñ
All Rights Reserćf;ved 新浪公司 版φ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