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发布日期:2022-05-30 18:23:02

 ਫ਼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

  今年我国经济平稳开局,但受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有所加大。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韧性强、潜力大,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大有可为,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应ર落实落ੌ细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积极促进消费持续'੖恢复ਮ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今年一季度,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4%,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中等收ਪ入群体人口超4亿,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了五大方面20项重点举措,通过综合施策释放ú消费潜力,在“稳”“保”∫“新”上下功夫,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一是多措并举,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地区、人群精准施策,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À性作用。

  二是Î通过优先就业、消费补贴、政策保障,稳定低收入群体消费。近年&#266a;来,我国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日益健全,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留抵退税加快发放,有利于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帮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消费。向月收入偏低的群体发放补助,有利于增强其消ϒ费能力。

  三是创新消费模式,发掘新型消费潜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3.0%,网民规模达10.¸32亿,是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新型消费群体。新型消费基础设施持续推进,消费场景拓展,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有助于培育壮大智慧产&#222e;品和服务等“智慧+”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拉动新型消费需求增长。常态化疫情防控增加了线上消费和无接触交易需求,有利于充分发挥新型消费优势。

  四是大力促进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目前,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深入研究拓展多层次多样化医疗Υ健康服务,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化产品开发,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医疗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加快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µ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规范化托育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安全健康的国产婴幼儿用品,有利于满足托育服务消费需求。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有利于完善养老保障,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期消费支出,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将逐步显现。

  五是积极挖掘县域乡村消费潜力。2021年底,中国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乡人口占全国人口之比超过50%。2011-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快于城镇3.72个百分≠点。县乡â消费需求旺盛,且提质扩容的空间很大。建立完善的县域商业体系和消费基础设施,促进渠道和服务下沉,提升乡村消费的便利性,提升乡村旅૦游、休闲农业等服务环境和品质,有助于释放县乡消费潜力。

  二、扩大有效投资,为&#25d3;੉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扩大有效投资,既有利于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又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锻长板,增后劲。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Ò%。新型基础设施是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必要前提。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支持,聚焦关键领域,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引领产业发展,充分释放投资增长新潜力。❄

  ૮二是提升传统基础设θ施水平,补短板,强♫弱项。以联网、补网、强链为建设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精准有效投资导向,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基建投资中的作用。优化基建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通过研究修订相关法律或制ℜ订单独的法规、优化运行机制、加强投资者教育等方式,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ઠ发展,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良性循环。

  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坚持房地产调控总基调和政策目标不动摇的前提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综合利用税费手段,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支持力度。健全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五是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3.03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1.38万亿元,已连续12年位列全球首位。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既对当前稳增长有重要作用,又有利于优化未来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发挥金融在支持制造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制造业λ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ય  三、发展绿色‘经ષ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立足新发展阶­段,支持和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投资,&#266c;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选项,也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  (一)厘清绿色低碳发展的重થ点领域

  一¸是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碳减排需求和潜力最大的领域。在清洁绿电发得出、能上网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化石能源减量替代节奏,避免简单粗暴“一刀切”。划定煤电保供红线,针对性制定财税、金融、物价等一揽子方案,实现保ⓟ供煤电机组可持续运营,增强能源供应韧性。支持能源领域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储能、碳捕集与利用、智能电网、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项目⇒。

  二是夯基垒台,多措并举引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推动商品服务供给侧绿色低碳升级具有深远意义。ϖ加快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体系建设,出台统一的绿色商品标识目录,开展绿色消费贴标服务。 当前,可选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通过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联动,丰富绿色消费产品和服务。强化激励约束,鼓励地方政੏府对发放绿色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加强政府绿色产品和服务采购。

  三是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尽早确认绿色建筑属性,¿推广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等产品,为金û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将低能耗建材生产与消费纳入转型金融支持范围。研究构建高效、可信的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信息平台,为金融&#263c;机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提供必要数据基础。

  (二)为绿色低૎碳发展Œ提供系统化金′融支持

  一是强化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安排。强化金融领域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继续推动建立统一的国内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形成适用于全国大部分银行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逐步建立国≠内统一的转型金融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主动参与制定全球统一的可持续披露标准。实施绿色债券认证补贴制度,鼓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为培育和提升第三方认证机构能力创造良好ⓘ制度环境,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大力开展金融♤领域碳核算,完善银行同业信息交互机制。

  二是逐步建立可靠高效的碳定价体系。高质量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市场化手段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合理控制碳排放权配额发放总量,科学分配初始碳排放权配额。增强碳市场流动性,ⓥ提升碳市场定价效率。提升碳核算能力和数据质量。建立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规则,明确登记、交易、结算等各项制度。稳妥推动碳市场强制控排行业扩容。积极研究发展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各种金融产品。&#263c;根据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有序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

  三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推动发行碳中和债Θ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综合利用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信托等多样化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经济活动。鼓励发展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风险包容性较大的金融产品,针对性解决高碳企业普遍存在的杠杆率过高和抵押物不足问题。推广普及绿色投资理念,扩大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引导绿色投资者关注和支持绿色低Ñ碳经济活动。

  总૎体ઝ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底气足、韧性强、潜力大,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大有可为É,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有助于较好应对国内外挑战,为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2∈4小时滚动播报Τ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þ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rved 新ર浪公司 版权所有ç

关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