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货币政策加码预期升温 用好结构性工具和债券渠道

发布日期:2022-07-04 08:38:0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证券日报  记Ë者 刘&nbΒsp;琪  包è兴安

Κ  今年以来,我国有效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下半年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有继续加码的空间。

 νΖ LPR∀有下调空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续将继续发挥LPR报价制度对贷款利率的“指导作用”,并推进存款报价改革以੟调降银行负债成本。同时,δ结构性工具将更加注重精准。

  今年∂4月份以来,4400亿元再贷款工具相继落૮地,包括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1000亿元交通物流领域再贷款、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以及400亿元普惠养老领域再贷款。

  明明预计,央行将继续运用定向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疫情受困主体提供重点支持,并且有可能对上述各项再贷款工具进行增发。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由于生产经营受阻而面临倒闭或减产的困ઞ境,进而造成供应链中断等问题。由此预计央行将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促进有效ï融资需求修复,进而“助力产业链重塑。

  展望下半年,信达证券宏观团队认为,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或以降੖LPR为¯抓手,原因在于:一是相比中期借贷便利利率,降LPR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小;二是在存款利率改革的支持下,银行有望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为LPR下调创造空间,从期限利差等现实角♫度来看,再降5年期以上LPR的可能性较大;三是考虑到当前信贷结构偏弱,降LPR对于稳房贷、稳预期的意义重大。另外,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也将继续从结构上发力,进一步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支持经济复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半年,国内政策或¶将主要围绕稳就业、稳物价、ⓓ促内需和防风险展开。这就需要为受困行业企业纾困,帮助其渡过难关,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增强有效投资;继续落实好保供稳价措施,有效缓解企业成ࣻ本压力;继续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缓解小微企业等融资压力。

  周茂华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为经济复苏્营造有利环境,落实好此前出台结构性纾困支持政策。在目前复杂环à境下,更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协同。

ਪ થ 财政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今年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263a;随着上半年专项债发行任务૧基本完成,下半年财政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规模达34062亿元,已完成下达额度的98.7%。其中,6月份专ⓥ项债发行1372੥4亿元。这意味着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额度基本发行完成,也为下半年预留了发债空间。Σ

  î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æ项债的基本特点是强调项目本身收益自求平衡。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增加专项债发行额度或者提前发行明年的专项债都是可能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今年的专项¹债资金尽快落到实处Ç,形成实实在在地推动经济增长的工作量;从程Ǝ序上来讲,不管是增发专项债还是提前发行明年的专项债,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时间。”白彦锋表示,专项债能否为今年的经济增长做出实质性贡献,需要综合考虑。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专项债发行使用在加速。各方对专项债支持项目给予了较大期望,但专项੭债债务规模要根据地方政府债务承受能力和项目资金♨需求来确定,同时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财政增量工具方面,੎有专家¡建议,要进一步超前安排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推进减税降费,通过特别国债等δ增量工具缓解财政收支压力。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防疫支Ņ出大幅增加,财政资金的支持需求加大;再加上当前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面临一定压力,位于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增加,需要财政资金纾困解难;基建投资是当前稳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地方隐性债务监管趋严背景下,特别国债能够τ将筹措的资金运用到基建项目,不排除下半年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

  不过,白૥彦锋认为,发行特别国债属于财政扩张的非常规措施,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潜在经济增长率尚未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好的环Ò境,为了防止大规模财政政策的负面冲击,特别财政扩张措施⇐应该慎用。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ú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ç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25a0;rved 新浪à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