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称“内部员工理财”

发布日期:2022-07-28 08:45:31

  原ä标题:谎称“内部员工理财”,保险业务员诈骗退休老人325Â万被判十二年 | 局▒外人

  以“内部员χ工理财”“保本保高利息”为诱饵,ા诱骗被∏害人签订虚假理财协议,骗取3名被害人325万余元…7月27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下称上海虹口法院)对这起养老诈骗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

  据了解,被◊告人孙某福经办保险业务时,τ认识了王阿姨姐妹和李阿姨等客ઠ户,孙某福服务周到、热情,一来二往,客户对他都颇为信任。

  2015年8月,孙某福开始向李阿姨推荐理财产品。孙某ⓘ福向李阿姨介绍了一款委托贷☜款理财,号称“保本保息,属于公司内部的理财,投资利息高,也稳定”。如果想购买这个理财,મ只能把钱直接打给他去购买,不过合同上能写李阿姨的名字。

&#256f;

  李阿姨听信了孙某福的话,陆陆续续向孙某福转账65万元购买理财。事后¹,李阿姨向孙某福催问投资的回报收益,孙某福以支付利息、补偿款∑为名返还李阿姨2.9万元,并诱导李阿姨将到期的理财本息继续用于投资。

  2017年11月,孙某福联系李阿姨,称自己从保险公司跳槽到某证券公司工作,Ÿ并向李阿姨推荐证券公司员←工版的固收理财产品。

  孙某福谎ⓣ称该理财产品收益好,年化利率达9.998%,只有内部员工才有资格▣购买,为Θ了回馈VIP客户,其愿意用自己的名额帮李阿姨代为购买。

  为了让这个骗局更逼真,孙某φ福特意从网上花10元钱买了一Φ份“高仿版”的ૌ理财协议,使李阿姨再次信以为真,从而又从李阿姨处骗得30万余元。

  与此同时,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孙某福用同样的诈骗手法,以委托理财为由,通过签订虚假的委托贷款资产转让交易协议,骗ⓡ得被害人王阿ƿ姨姐妹两人191万余元ⓥ。

  之后,孙▦某福以支付利息的名义返还了5.6万余元,自此以各种理由¼推脱再没有归还投资૧钱款。

  2019年12月,王阿姨向孙某福催κ要赎回投资本金,孙某福谎称,为了让投资项目及早ૌ落地,拿回款项,需要打点费&#263c;用。为了早日拿回钱款,王阿姨姐妹又被骗去47万余元。

  综上,被告人孙某福实际诈骗数额共计325万余元,骗得的钱款被其赌博挥霍殆尽。由于一直拿不到投资钱款,被害人李阿姨和王阿姨姐妹开始产生怀疑,并先后前往孙某福的公司求证,发现自己签的理财协议都是假的,于是相继报警,20ϑ22年1月孙某福被民警♬抓获。◑

  上海虹口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孙某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钱款,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孙某福合同诈骗罪罪名成立。被告人孙某ο福到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能自愿认罪认罚૪,依法可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孙某福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赃款责令退赔发还被害人。

  这是一起典型的养老理财诈骗,被告′人利用其职业身份,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实施诈骗。本案中的三个被害人都是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这些钱款大多Λ也是养老钱”,而本案中诈骗的钱财早已被挥霍一空,被害人损失巨大。

  那么,日²常投资中,如何破解“假理财”骗局?对此,审ਫ਼理本案的周军法官提出了三方面建议:ð

  第઺一:不相信所谓的“内部员工理财产品”,更不要相信હ所谓的内部投资ર、内部消息。只有金融机构的挂牌理财产品、挂牌投资产品才是真正可以放心购买的。

  第二:不−要让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૮代购买,而要通过正当方式购买投资产品和理财产品,这是防范诈骗的有效手段。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要直接进入理财产⌈品的发行人账户,如果进入个人账户或者第三方账户很可能就是买了“假理财”。

  ਰ第三:不贪图理财产品投资的高息回报。经济学原理是: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多数诈骗活动披着高收益的外衣,你看中的是利息,但人家Ω看中ૄ的却是你的本金。

24小时滚动播报Ÿ最新的Α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见反Ÿ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ΒserveË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