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Ρ家 滕泰
观念解放是经济发展的Ξ前提。如果经济发展的观念是错误的,似是而非的,不但会严重影੩响实践工作,甚至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当前就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正在误导决策并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Ö展。我们来看看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错误观念。
À丨商业bd;不创造价值,只有生产才ćc;创造价值?
第一个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叫做商业不创造价值,新零售更不创造价值,只有生产才创造价值░。中国14亿人,恐怕90%以上的人内心都是这么看,一个商人把一件商品从这个地方10块钱贩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卖了15块钱,他赚了5块钱,就认为他是投机ća;倒把,并不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创造价值。
到底是不是只有生产创造价值,商业创造价值吗?在200多年前,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叫亚当·斯密,他在写一本ૌ书叫做《国富论》之前,曾经做了一个设想,他设想商业的存在是因为有社会分工和比较优势:假设甲地区有生产啤酒的优势,乙地区有生产布的优势,才有商业和贸易。他带着这一个设想,对欧洲过去100年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发现事实与他的设想正好相反:100年前甲地区既生产布也生产啤酒,乙地区也是既生产布也生♦产啤酒,虽然两地生产啤酒和布的效率略略有差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或比较优势,然后就有一批贸易商人出现了,他们把甲地区的啤酒卖到乙地区,把乙地区的布卖到甲地区,慢慢过了几十年以后,社会分工才发生了变化,甲地区只生产ο啤酒,乙地区只生产棉布——原来不是先有相对比较优势才有贸易,而是贸易带来了社会分工和比较优势。
商业到底创造价值还是不创造价值呢?如果我们仅仅相信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商人把一件商品从这个地方10块钱贩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卖了15块钱,他赚了5块钱,就认为商业Υ不创造价值,是投机倒把,这അ显然是错误的。中国经济学教科书里面只讲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结果,没有讲比较优势的形成其实是因为商业和贸易——如果一个国家消灭了商业、消灭了贸易,就不再有社会分工,就会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Ċb;济时代。
所以,商业当然创造价值,新零⌊售更创造价值。如果没有20年前阿里巴巴把中国的小商品带到全球,Ρ就没有全国的中小企业的制造业的大发展。如果没有前几年拼多多ï这样的新零售出现,消费者也不能享受到这么廉价的商品,更没有最近及几年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销售量的相关增长。
总之,不能否认商业是创造价值的ੇ,不仅Ψ仅是生产创造价值,商业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生产才会更发达,这是我给大家分享的第一个似是而非的影响经济发展的观念。
એ丨制造Δ业很重要,Κ制造业占比降低会削弱中国经济实力?
第二个影响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是:制造业👽很઼重要,中国经济制造业占比的降低会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所以要把制造业的占比作为高质量的发展指标。
这个观念的影响更为广泛,Γ中国14.3亿人口中,恐怕至ⓛ少有14亿都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当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占GDP的30%多,10年前降到29%、2Ã8%,前几年降到27%,到2020年的时候降到26%,这种制造业占比的降低会不会削弱我们大国的实力呢?在这样的担心下,有关决策部门前两年要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作为高质量的发展指标,占比越高,经济发展质量越高。
如果真的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作为各省、各市、各县的高质量发展指标来考核,而且占比越高越好,那么北京、上海岂不是在中国垫底,成为经济发展质量最低的城市?੩如果美国要把制造业占比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那么纽约、波斯顿ćd;、加州这些最发达的地方就会排在最后,而那些铁锈地带经济却成为高质量发展š的代表吗?
制造业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不能把制造业占比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农业的问题:是什么带来农业产量的大发展?是因为从事农业的农民生产干活的技能提高,还是因为他们的生产时间从8个小时到20个小时增加了更多的劳动时间,都不是。在经过了过去的几千年的发展以后,农业的生产效率就是那样,是工业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比如说农业机械、化肥、种子基因技术、农药生产等这些工业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工业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农业产量的大大提高,而且ⓐ还带来了农业占比的降低。现在农业在中国GDP的比重占7.5%左右,在美国GDP的占比只占1%左右。即便1%的农业占比,美国的农产品不但可以供给它本国的消费需要,还可以出口。在中国,今天农业占百分之七点几,比几百年❄前、几十年前农业占比50%以上的时候产量更大、更能满足中国人的饮食需要,所以农业占比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生产力的倒退,反’而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
同样道理,最近几年,是什么带∈来了制造业的大爆发和制造业占比的降”低?是服务业。过去20年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从占中国GDP的33%左右,到现在提高到了53%左右。如果按照正常的生产ϑ力的生产结构的提高和质量的发展,它将来应该达到63%、73%,甚至更高。
由于不理解经济结构升级的规律,有关部门想阻止农业占比的下降,甚至连统计指标都改了:2019年、2018年公布农业的时候,农业的占比7.5%就是7.5%,但是因为有了错误的指导思想,2020年有关部门公布的是“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占比16.47%,为什么这么公布?因为他担心暴露农业的占比的下降,认为这样的占比下降是一件坏事——怎么可能阻止农业占比的下降呢?再过十年中国的GDP总额要超过150万亿了,难道粮食的产量也要同比例增长吗?人口不增加,谁需要多吃那么多粮食吗?就算为了出口,耕地不增长的前提下,怎么能保证粮食产量像制造业、服务业那ï样增长吗?î如果不能像“大跃进”时期一样亩产一万斤,那农业的占比怎么可能不下降呢?
去年宣布我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候,有关部门的b2;新闻发言人特意指出说,我们的制造业占比从ς26%应提高到27Õ%,提高了一个点。这难道不是因为2021年服务业受到疫情防控影响增速放缓所致吗?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后面农业、制造业占比还要继续提高吗?那服务业占比是不能再增长了?
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还是澳大利亚,所有的õ发Å达国家,服务业的占比都接近到80%,我们还差得远,所以服务业占比ਫ਼的提高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服务业的发展不但不会降低制造业的产量,还会提高制造业的产量。
™ › 丨农વ工业创造财富,服务业不创造财富?
第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Ø就是只有农业和工业创造财富,服务业不创造财富。这个错误观⇑念的背后是“物质财富论”,认识不到非物质财富的价值,或者认为非物质财富只有为创造物质财富服务,才算有价值。
大家知道苹果公司的研发,创造了智能手机,并带来的全球智能手机的相关增长。有人因为不能否定研发的非物质财富价值,就转而说它是ÿ“生产性服务业”,请问在硅谷的苹果公司是为河南的富士康服务的吗?是硅谷的研发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和装配商服务,还是各地的制造装配商为人家的研发服务——研发创造了价值,到底让河南来制造,还是让越南制造,让印度尼西亚制造,其实可ⓘ以没有区别;智能手机里面80%是软件的价值,只有20%是制造装配的价值,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更具体可参考《深度转型:大分化时代,中国怎么办》这本书的解读。
å
刚才讲了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Ād;创造财富的,那♪么非生产性的服务业就不创造财富吗?比如说商业,交通运输业,又比如说出版、传媒、文化娱乐,甚至理发、医疗、教育等等,创造不创造财富?
中国几千年来影响更深的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只有物质财富才叫财富,把非ω物质财富不当做财富。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指出,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年代,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已经不是ખ社会主要矛盾——人们还要吃饭,但不仅仅是为了温饱,还要吃得好、还要吃得有品位、吃的环境好等等有很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件衣服可能价值2万元,绝不不仅仅为了挡风遮雨,是为了满足审美、款式、品牌、社交等等各种美好生活需要;喝酒为什么要喝茅台,茅台的硬价值就是那两斤粮食酿造的液体,价值3000元,人们喝的░到底是那两斤粮食酿的液体,还是它所承载的各种文化和社交功能?
在后工业ⓝ时代♣, 80%的财富是软财富,80%的价值是软价值,在这样软财富和软价值时代,到底用什么样的财富观念,પ用什么样的经济发展观念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
丨股市要打૧击投机防泡沫,ρ鼓励价值投资?Ý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第四个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就是资本市场上要打击和抑制投♦机,鼓励价值投资,大家是不是都在听到这样ⓔ的说法?恐怕中国至少有14亿人都认૨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什么叫投机λ?੩如果把股票从γ一个5块钱买了,10块钱卖了,是不是投机?是不是没有创造财富——这只是你眼睛看到的,但是你没有看到背后的经济逻辑。
假设没有વ股市的投机,举个例子来讲,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90年代末的互联网的投机高潮确实造成了巨大ï的泡沫,最后互联网泡沫也破裂了,全球数不清的互联网企业都消失,也给那些买互联网泡沫的投资者造成了损失,但是剩下来的少数的互联网企业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把我们带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投机,哪有今ς天的互联网生活?
所以从微观上你看到了股票买卖是投机,但是他怎么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我们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资本市场监管者到底应该干什么呢?如果把抑制投机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中国股票市场δ的今天就是答案。证券监管者应该干什么?应该打击非法,这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投机行为是合法的,即便不喜欢也要包容;反过来,如果有人高举价值投资的旗号,搞违法的勾当,操纵内幕信息等等,监管者也不能支持宽容。所以监管者不是鼓励价值投资、抑℘制打击投机,而是干他们自己该干的事情——支持合法、打击非法。í
在中国资本市场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怕股票上涨。美国怕股市Ād;跌,一跌总统的选票没有了,©中国监管者怕涨,≡为什么?因为一涨会有泡沫,然后再跌下来就很麻烦,所以要防止股票上涨,防止大起大落。好比一个人你如果站起来会摔跤,最好的办法是永远在底下趴着,所以我们中国的股市这10年就一直在这趴着。
所以很多看上去非常有道理的、义正言辞的经济观念,比如打击股市投机、防止泡沫,一听大家都很振░奋,δ但૨实际上是错的,这是我给大家分享的第四个错误的经济观念。
á丨稳Π增长主要靠³投资,给老百姓发钱会打水漂?
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个错误的观念,在《深度ੑ转型》这本书里面是重点的讨论,这是对国家经济ਮ转型战略提出一个重要的拷问式的问题。稳增长在当前阶段是靠投资还是靠消费ળ?
过去这两年里面,无数决策者、经济学泰斗级人物,♫有的是我非常尊重的学界前辈,都在说一定把投资作为稳经济સ增长的抓手,因为投资既形∨成供给又创造需求,既体现政绩还好考核,所以对中国而言,稳增长就意味着稳投资、大规模的搞投资。
关键问题是,过去20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阶段ⓕ过去了,今后对中国所谓的投资需要,主要是维护性需要,对北京而言,还有哪个地方需要修桥、修路,还有哪ν个地方需要建设σ更多房地产,还有哪些厂房设备需要大规模更新?
我们过去在快速城镇化、快速工业化过程当中,靠投资稳增长是正ⓛ确的;但是在后基ó建时代,后工业化时代,后城镇化时代就不一样了。所有处于这些阶段的国家,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印度,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它的Ąe;GDP中的比重就占20%左右。中国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5万亿,在114万亿的GDP占了大概46%,为什么人家的投资占20%,我们就每年投资占40%~50%?
如果假设未来10年中国的GDP增速按4%~5%的增长,10年后大概规模能到150万亿~180万亿,假设10年以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也是20%的比重,那是◊后中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应该是多少?30万亿到40万亿,☻现在是55万亿,未来10年正常的来讲,投资应该是总规模都是下降的、是负增长,这种情况下还σ期待基本建设投资每年增长5%,那可能吗?每年增长5%的话,再过10年时间每年就是80~90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我们需要吗?为了搞固定资产投资,各地方县政府都在想办法编项目,挖空心思报注水的项目,前些年搞的基建投资项目,现在每年合计亏损上万亿,哪里还有那么多好的回报的项目?
但是我ⓐ们的稳增长机制很难改变,决策部门说搞3万◊亿搞5万亿搞投资瞬间就通过了,从发改委到财政部,到各级地方政府,有一套一系列稳投资的机制ⓨ,但是要说给老百姓花3万亿钱搞消费领导也会被吓到。怎么可能用3万亿发给老百姓稳消费?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一年半的时间,美国发了2.93万亿美元给他们的老百姓,差不多3万亿美元、约20万亿人民币给消费者了。人家可以用20万亿人民币来稳消费,我们拿个1/3试试看?比如6万亿人民币,发给那6亿中低收入者,一人发1万,三口之家发3万,中国消费能不能起来?经济大循环能不能循环起来?美国的消费从2020年6月份就转成正增长,去年四季度这个国家的GDP增速是7%,我们从2010年一季度的GDP增速12%下降到去年四季度的4%,所以到底是稳投资有效还是稳消费有效?
观念的转型要走在前面,“੫如果我们手里只拿着一个锤子,我们就看什么都是钉子都要去钉”,我们只有稳投资的机制,稳消费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如果不战略性转向稳消费,经济观念不转型,中国稳增长就很难取得长足成效,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五个需要转变的经济观念。
(注:本文根据作者在总裁读书会的Χ演讲整理,首发FT中文网‹。)
(本文作者介绍: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沃顿商学院ઐ高级访问学者,复旦大学、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新供给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的提出者。)
♬
◘ ⓜ
Ω ਫ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ਨ”,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æ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ਊ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沃顿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新供给 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的提出者。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00û∝6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µ┊About Sin 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છ
Copyright © 1હ996-2022 SINA CorpΒ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૯
新浪公司 ν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