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性兑付”走向代客理财:银行理财业务开启全面净值化新篇章|理财

发布日期:2022-08-15 16:34:13

  ⊃来源:金融时报

  2004年10月17બ日,《金融时报》在一版不起眼的地方刊登了一则消息《光大在京启动理财B计划》,光大银行发行的这款名为“阳光理财B计划”的产品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只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自此,银Æ行业开始了对理财业务的µ不懈探索。

  “从可有可无的边缘业务,到走向银行业务版图的舞台中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Ο发行是银行顺应客户੓需求变化进行综合化、轻型化转型的☺关键一环,也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更是一群满怀激情的金融从业者的专业探索。”作为银行理财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程的亲历者,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的体量日益庞大,在资管市场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银行理财在发展中随之带来的风险隐&#25b3;患也逐步积累。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拉开了资管领域改革的序幕,我国银行理财也随之迎来了规模式的蜕变。在这期间,保ભ本型理财产品规模逐步压缩,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不断提升。伴随着2021年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的结束,银行理财迈入了全面净值化的新阶段,也揭开了与其他资管机构同台&#266a;竞技的新篇章。

Æલ  从无到有:

☺  第½一只人民币银行理Ο财产品诞生

  十几年前,在以银行储蓄作为主要投&#25a1;资方式的时代,随着信托产品、投连型保险产品以及各类基金产品的出现,居民的理财Ε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ƒ

  2004年,光大银行获银监会批准,率先在国内银行中推出首个面向个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该产品通过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进行的投资组合来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凭借其保本增值且风险率低的特性,“阳光理财B计划”一经推出,便成为了投资者们的话题焦点。

  据悉,截至2004年年底,光大银行共发行了6期“阳光理财B计☻划”,发售额近百亿元人民币,约占2004年人民ä币理财市场的三分之一。在阳光理财系列产品的推动下,截至当年年底,光大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66亿元‡,增长了44.27%。

  光大银行“阳光理财B计划”的发行,不仅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也在同业中掀起了一股发行理财产品的热潮。自2004年11月开始,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陆续开始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到2005年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均已初具规模。

♡  “10年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实现了从零到万亿元的突破,光大银行阳光理财产品累计发行量超过5©.1万亿元,余额接近6000亿元。2013年当年,我们为投资者实现了22¾3亿元的投资收益。”张旭阳回忆说。

  第一只理财产品的推出为Ö💼中国金融改¡革历史添写了浓墨重彩一笔,为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也带来了重重挑战。

  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上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虽然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主要是因为其占据ࢵ先发优势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并非产品本身具有明显特色。

  ∂“银行理财业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有‘刚性兑付’的色彩,并没有真正回到੤代客理财的本源,这是我们认为银行理财业务下一步发展获得更好生命力的一个核心的症结。⋅”彼时的张旭阳已经开始考虑更为长远的事情。

ੈ  '破ਰ而后立:

  银ⓩ行理财回归ⓨ“真资管”ô

  “由于资管产品跨越不同金融市场,具有通道特征,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各个行业和市场交叉领域的矛盾较为集中,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资管业务👽的过程中,还存在乱加杠杆、多ˆ层嵌套、‘刚性兑付’等问题,这让监&#ffe0 ;管机构也很难摸清资金最终流向哪里,风险因此出现。”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据了解,在2008年底,银行理财的发展进入爆发期。在政策的刺激下,表外Ã融资需求迅速崛起,银行将吸纳的理财资金用于非标资产。这让原本以代客理财为本源的银行理财成为了“藏身”于表外、为表内做资产的重要手段,也τ让中国理财贴上了期限错ਨ配、分离定价、“刚性兑付”等独有的标签。

  2018年,随着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相继落地,银行理财市场迎来重大的转折点。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拉开了资管领域改革的序幕。随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配套发布,对理财市场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两大文件直指“刚性兑付”、资金池、期限错配风险等理财市场的顽疾,明确了银行理财“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质。

±

  华创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周冠南表示,自2018年以来ૄ,围绕资管新规的核心要求,一系列针对细分行业、典型产品、底层资产的配套细则相继落地,资◯管行业的监管图谱逐步完善。

  《金融时报》记γ者了解到,在资管新规的框架下,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发布了净资本管理办法、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细则,推动银行理财向全面净值化新阶ⓐ段迈进⇓。

  当前,随着资管新规3年过渡期的结束,银行理财也揭℘开了和其他资管ⓜÍ机构同台竞技的新篇章。数据显示,从2018年至2021年,我国净值化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从27%上升到93%,2022年一季度再度提升至94%。作为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先行者,光大理财的净值化率也已达95%,整个银行理财行业的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

  ο道阻且长૞:î

  资બ<૟管领域改革依旧风雨兼程

  “在全♪面净值化时代,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会比之前的更大、更频繁,产品‘破净’也可能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正常现象。”ਜ਼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ø采访时表示。

  2022年初,走向“真资¿管”的银行理财就迎来了全面净值化时代的第一场“大考”。受市场大幅波动Α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净值型理财产品“破净”现象频现。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市场共有2000余只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

  “既然是理财,当然就会有风险“、有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表示,对金融机构来说,要把服务做到位,切实让投资者明白投资有风险,所以在这方ઐ面要做好主动宣传解释工作。

  事实上,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产Η品的净值化,还包括投研能力建设、经营模式以及投资者教育等全方位的推进与变革。&#261c;

  “没有成熟理性的投资者,就没有健康成熟的银“行理财市场。银行理财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必定是建&#25a0;立在高素质的投资&#263c;者之上的。”董希淼表示。

  随着理财产品门槛降低,大量投资者进入银行理财市场,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变得不言而喻。“目前虽然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已全面完成,但客户的投资理念还相对滞后,未完全从以前‘保本型’投资模式过渡到‘买者自负’的净值型É理财模式。”普益标⇓准研究员余雅琴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联合银行加强理财团队建设,提升投资者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流程,防止为追求销售业绩而向客户推荐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

  同时ι,对于银行自身来说,也应该不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普益标准研究§员张楚惠建议:“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要不断深化对宏观环境、行业、投资策略的研究,通过专业研判获³取市场震荡中的阿尔法收益。”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ઝ,更多粉丝福利扫ì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ય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