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中国人口十大形势及应对

发布日期:2022-08-30 08:38:2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25a0;业ਗ਼,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25d3;源&👽nbમsp;泽平宏观

  ▧ªⓓ导读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022▩年8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同意建立由26个部门和单位组૯成的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兼职委员制度同时ઽ撤销。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260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2021年出生人વ口降至1062万人,创1949年以来新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૩,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人φ口因素影响重大深远,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

  ⓕ当前要正确认识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认ફ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议尽快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以提升总和生育率至世代更替水平,加快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系以让每个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医。

  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ઢ,中国生育率一定能触底回升,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Ü,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目录

 œ Ñ1 总人口14.1亿,低速增长,“十四五”时期或将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2 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Ó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é

ਮ  3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

 &#266c; 4 少子化加◐剧,新出生人口持续下∨降

  5 家庭小型化、不婚化成新趋势,2020年家庭户规੦模降至2.62人&#222e;

  6 人户分离人口ઠ比2010年增长88.52%ફ,户籍制&#25b2;度亟待改革

  7 20‾20年性别比为઩105.07,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

  8 人口Ο向城市群ℜ都市圈集聚,东北、西北人口Υ持续流出

  9 受教育⊕程度提高,但社会«阶层固化现象需重视¾

  1Ρ0 放开并鼓励生育大势所趋,加快构è建生育支持体系&#25bd;

♫  ″正文

  1 总人Ε口14.1 亿,低速增长,“十☺四五”时期或将负增长,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

  2020年中国人口14.1亿,近10年人口低速增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Φ》预期的2020年14.2亿未实现,联合国同样高估中国Î人口增长。2020年中国总人口为141Η178万人,较2019年增加1173万,2010-2020年年平均增长率0.53%,较2000-2010年的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近10年人口低速增长。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

  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14.2亿人,但未实现,过高估计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提升的影响,认为2015年总和生育率在1υ.5-1.6之间,预期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14.5亿人的峰值。此外,联合国同样高估中国人口增长。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口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1年迎来14.6亿的峰值;低方案假设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5、1.32、1.23,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14.5亿的峰值。

  近日,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Ù杂志刊文指出,中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β2022》中方案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左右达峰官方开始正视我国人口ૠ问题,逐渐修正人口预测情况。

  ‚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如果总和生育率持续维持低位,2100年人口将降至不到7亿,届时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18%降至6.5%。相较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日本1.4的总和生育率大致意味着日本出生人口每隔一代人将萎缩约1/3。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Ǝ为1.3、2021年1.15,处较低水平,随着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滑½。

  如果总和生育率依旧较低,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1962-1975年高生育率时期出生人口进入生૩命终点,2050年左右开始,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中પ预测情形,中国人口将在2-3年内进入负增长,到2050年减少到12.64亿,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到6.85亿,占世界比例将从现在的18%降至6.5%。

  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随着人口总量萎缩,将影响中国大市场优势,ρ也将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人口有望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ઍ配套支持措施。

  2022年8૮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同意建立由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

  (请参考“泽⊆平宏观”深度报告《中国人口报告》《中国生育报告》《中国婚姻υ报告》¡)

  2 老龄化¤加剧,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

  2010-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龄人 口占比13.5%,2021年中国老龄化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加速到来,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1年我国进入占比સ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1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55年的Τ约35%。

  1962-1976年的婴儿潮人口加速步入老龄化,退出劳动力市场。જ我们前面享受了多大的人口红利,后面就要背º负多大的老龄化负担,我们正从过去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未来养老负担、社保支出和政府债务将持续上升。未来医药઴、养老、医疗等行业都是大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比美欧更严重,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韩国最新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0.8(联合国的代际平衡黄金综合生育率是2.1)ਫ਼,可能跟美欧移民政策比亚洲更开放有关,但是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涌入带来了社会治安变差、种族冲突、社会撕裂、白人比重大幅下降等新的问题。(参考ો深度સ报告《美国人口报告》《日本人口报告》)

  ¾老龄化地域差异大,东北、川渝地区老龄化明显。分省看,2020年西藏、新疆、广东、青海、宁夏等5省老龄化率低于10%,西藏仅为5.67%;海南、云南、福建、贵州、江西、广西等13省介于10%-13.5%;河北、湖北、天津、湖南、安徽、山东等13省高于13.5%,其中,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黑龙江、吉林分别高达17.42%、17.08%、16.93%、1શ6.28%、16.2%、15.61%、15.61⇓%。

  3 ગ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经济³潜在增长率下降

  2010-2020૯年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6.79î个百分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挑战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经济潜在增速下行。æ

  我们正从人口红利期转入人口负担期。人口数量红利是过去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统一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体。1962-1975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和投资Õ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顺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速较高。

  如果不作出改变,老ચ龄化人口结构将影×响长期经济增长。人口总量的增加、质量和结构的改善推动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腾飞,并在二战后成为世界霸主。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下降,劳动力成本将日益上升,部分制ર造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

  4 少ફ子化加剧,新出生人‾口♥持续下降

  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比2019年下降265万,降幅为18%,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创1949年以来新低,目前多省出生人口持续下降,2017-2021年河南、山东、河北等人口大省出生人口降幅超过40%。2010-2020年0-14岁人口占比略微上升1.35个百分点,跟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19ࢵ50-1958年的年均2100万,1962-1975年的年均2628万,198♫1-1994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2003-2012年的约1600万,其中2012年为1635万。

  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再降到2020年的1.3,2021年降至1.15。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2015年末中央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降至1725万,2018年下降202万至1523万,2019年下降58万至1465万,2020年下降265万至1200万,2021年降至10਩62万。

  从长期趋势看,随着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新一代年轻人观念改变、抚养成本上升等,出生人口仍将下降,根据育娲人口¨《中国人口预测2021》中方案预测,如果生育率继续维持低位,预计2026年左右将进一步降ˆ至不到1000万。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中国生育੎率一定能触底回升,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

  5 ਜ਼家庭小型化、不婚化成新趋势,202♬0年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

  2010-202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规模由3.10人降至2.62人,家庭户规模继续小型化,主要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年轻人不婚不育观念等因素影响。ⓒ2020年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总体来看,中国家庭户规模变Ú小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职业流动性增加,家庭成员间空间距离变大,年轻人更可能离开父¬母独♥立居住,一人户、“空巢”家庭和“ੈ纯老户”数量、比例均会增加。

  第二,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明显滞后于人口流动趋势。流动人੣口无法享受与户籍人口≤均等的教育、¼医疗资源与公共服务,降低生育意愿。

  第三,年轻人不婚不育观念日趋普遍。60年代是传统的一代,70、80年代是转型的一代,90、00后不向往结婚生育,向往独立、自由、享受,抵制“996”,发达国家也走过类似的道路。年轻人对组建家庭、养儿育女的意愿逐渐下降,对婚姻的依赖不如以往强烈,单身经济盛行。近年,我国结婚率日益走低,离婚率逐渐升高。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不婚导致大量单身人口的′出现,民政部预计2021年独居单身成年人口将高达9200万。

  从国际看,因生育率下滑、晚婚、不婚率和离婚率提高、人ú口流动等因素,家庭规模小型化是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当前,日本、美国、韩国家庭户均规模分别降至2.27、2.53、2.4人,中国家庭户均规模从1982年的4.41降至2020年的2.62。从一人户、二人户比例看,1960-2015年,日本一人户、二人户家庭比例分别从5.3%、Ý12.7ⓨ%增至34.5%、27.9%;中国2020年分别为25.4%、29.7%,未来户均规模仍有下降空间。此外,中国家庭户规模小型化空间大,可能导致更多的住房和更大的人均住房面积需求。(请参考“泽平宏观”深度报告《中国住房存量报告》)

  6 人户੘分离ⓛ人口比2010年增长88.52%,户籍制Å度亟待改革

  人口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流动趋势明显,人户分离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流动人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88.52%、192.66%、69.73%。人户分离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Š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现象,与户籍制度、经济发展联系密切。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低于常住18.5个百分点。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跨省流Ö动人口达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吸收人口流动比例差异明显。其中,东部地区吸收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人,占比达73.54%;中部地区吸收955万人,占比是7.65%;西部地区吸收1880万人,占比15.06%;东北地区吸收468万人,占比仅3.75%。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于人口流动趋势,人地挂钩机制不完善,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公平化,同一城市内μ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均等。应当尽快建立人地挂钩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常住人口Ö配置。

&#266b;  7 20ટ20年性别比为105.07,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

  2020年ࢮ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较2010年略有降低,处于历史低位水平。2020年男性、女性人口分别为72334、68844万人,占比分别为51.2%、48.8%,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目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有明显改善。分省看,2020年辽宁、吉林∝2省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重庆等17省介于100-105,新疆、福建、广西等9省介于105-110,广东、海南、西藏在110以上。整体看,东北呈现“女多男少”的特点,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99.70、99.69、100.35,人口流入大省广东性别比高达113.08。

  需要注ફ意的是,男女比例失衡等原因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现象日益突出。第一,男女比例失衡。比如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第二,女性多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婚姻成本越来越高,男性在婚姻市场的主动性受家庭资源、财富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π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在事业发展期面对巨大的恋爱、结婚、养育等成本时,如果没有遇到物质与理想同时匹配的择偶对象,更倾向选择不婚甚至不恋,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

  8 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东北σü、西北ⓑ人口持续流出

  人口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区域、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但分化∈加大,6个人口萎缩省份全部位于北方,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2010-2020年东部人口占比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下降1.20个百分点。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口占比分别为39.93%、25.83%、27.12%、6.98%Ù。分省看,2020年广东、山东2省人口超1亿,分别为1.26、1.02亿,合计占全国的16.1%。河南、江苏、四川等9省人口在5000万-1亿,云南、江西、辽宁、福建、陕西等17省人口在1000万-5000万,宁夏、青海、西藏不足1000万。10年间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人口萎缩,分别减少55.5万、65.7万、79.6万、115.5万、337.9万、646.4万人,全¸部位于北方,人们用脚投票,奔向南方。

  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城市层面,人口持续向少数核心城市集聚。一、二线人口持续流入但增速放缓;三、四线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出。都市圈层面,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分化加大。城市群层面,人口进一步向核心城市群集聚。从国际看,美国人口迁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地区层面,从向传统工业主导的铁锈8州集聚,到向能源、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西海岸、南海岸集ક聚。二是在城乡层面,人口在城市化中&#25bc;后期明显向大都会区集聚。日本人口随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在1973年左右从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人口集聚分化促使•房地产市场不断分化,需求向大都市圈大城市群集中,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房地产市场将更加分化,但人地分离、供需错配,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中国城ૣ镇化战略长期存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倾向,与人口迁移趋势背离。分地区看,2010-2020年东部城市建设用地增速低于城镇人口增速3.3个百分点;而中部、东北、西部分别高20.3、17.4、24.3个百分点。分规模城市看¯,2010-2020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城区人口增长25.4%,但土地供给仅增长2.6%;20万人以下城市人口增长22.8%,土地供给增长47.8%。人地分离、供需错配,导致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而且货币超发使得广义货币增速多高于名义GDP增长,尤其刺激供给短缺、优质公共资源富集的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尽管近年中国城市发展战略逐渐调整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都市圈建设为突破口,对中小城市分类施策”,但任重道远,共识还未形成。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议以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为核心加快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更多发挥房地产实体经济功能,&#25bd;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请参考“泽平宏观”深度报告《中国人口大迁移Μ的新趋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六大失衡与对策》)

  9ⓒ 受教育ળ程度提高,但社会阶层固化现象&#222e;需重视

  2010-2020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增长73.2%,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9.1%,文盲率由4.08%降至2.67%,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从受教育程度看,2020年具>有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分别为17.2%、16.8%、38.4%、27.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8930 人升为15467人é,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升为1508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8788人降为3450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Ÿ6779人降为24767人。分省看,2020年北京、上海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大于30%,学历水平高;内蒙古、江苏、陕西、宁夏等20省介于20%-30%,四川、河北、湖南等8省小于20%。从受教育年限看,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提高9.1%。文盲人口3775万人,文盲率由4.1%降为2.7%。分省看,2020年北京、上海、天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于11年,受教育程度较高,山西、广东、辽宁等10省介于10-11年,黑龙江、湖南、河北等14省介于9-10年,青海、云南、贵州、西藏4省在9年以下。

  但近年社会阶层流动放缓,名校录取中来自农村和"寒门的比例下降。我国近十年来基尼系数由2015年的0.4઒65升至2020年0.474,税前收入前10%的人群收入占比由2000年的35.56%升至2019年Π的41.43%。1978-1998年北大清华等名校农村学生超三成,9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2019年清华在内地招生3400名,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656人,占19.3%,其中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有379人,若没有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清华农村生源比例不到一成。此外,就像中国香港年轻人被一套房子绑架一生,高房价抑制了社会阶层流动和年轻人奋斗的梦想。住房制度决定房地产市场。全球各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表现差异极大,有的陷入高房价困境,带来各类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中国香港和英国;有的暴涨暴跌,引发金融危机,如美国和日本;有的房价长期稳定,居者有其屋,如德国和新加坡。1998年内地住房制度改革学的是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学的英国(参考畅销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加大教育投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动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的住房制度改革等日益重要

  &#266b;10 放开并鼓励生育大势所趋,ⓞ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á系

  七普数据表૦明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到来,在“十四五”时期扑面而来,将影响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开并鼓励生育大势所趋。

  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੬权回归家庭自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快推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લ、三支柱的重要作ਪ用。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适时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261c;我们正处于人口大周期的关键时期,应该高度重视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的新形势新趋势。形成共♬ê识,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相信经过一系列长ƒ短结合的措施,中国生育率一定能触⊥底回升,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

Α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ਯ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ι

′新浪财经ਮ意见反馈留言板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ffe1; 版权所有

关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